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近代中國經濟統計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1日14:0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一)總體執行情況:

本課題研究規模大、難度大,按照《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第三批)招標公告》有關精神,擬分兩期,第一期計劃用5年時間,先做《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財稅》、《工業》、《農業》、《物價》這5個子課題。其余《通貨與金融業》、《交通物流業》、《商業及其他服務業》、《人口和勞動》、《綜合》卷等5個子課題放在第二期完成。第一期現在已進入第四年度。按照原定研究計劃,第一二年度首席專家召開啟動會議,要求各子課題組(首席專家兼其中一子課題負責人)先做以往與本子課題相關研究綜述(各子課題都要建立在國內外有關本課題研究基礎上),再到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廣州、重慶以及台北、香港等城市調研、搜集資料文獻。第三年度召開第二次全課題組會議,集中交流課題進展情況,首席專家部署下一步工作。2017年8月召開第三次全課題組會議,總結整個項目工作,進入結項階段。這四年總體基本上執行了原定研究計劃,2015年10月第二次全課題組會議順利進行,各子課題組工作進展基本正常。2016年上半年,除正常進行第一期工作以外,並開始著手《通貨與金融業》、《人口和勞動》、《商業及其他服務業》等第二期子課題的部分工作。

(二)《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子課題進展情況﹔

1、修改補充以往與本子課題相關研究綜述,約3.2萬字。

2、建設本子課題研究需要的原始數據庫,其中包括舊海關統計歷年進出口貿易值、歷年主要進口商品量值、歷年主要出口商品量值、各大口岸歷年進出口貿易值、進出口貿易對象國別比重變化等共約280多個統計表。已補充有關近代國際收支的原始數據庫,共約30多個統計表。

3、在近代中國外貿原始數據庫基礎上,經過我們努力考証、核校、插值形成的近代中國外貿改進數據庫,並進一步開展近代中國進出口貿易增長及貿易平衡分析、進出口商品結構變化比較研究、近代中國進出口貿易對象國別比重的變化分析、近代中國對外貿易條件分析等,並整合成專著1《近代中國對外貿易計量分析》(經兩次修改,擬於今年年底出版)﹔在近代中國國際收支原始數據庫基礎上,經過我們努力考証、核校、插值形成的近代中國國際收支改進數據庫,並整合成專著2《近代中國國際收支研究》(經修改,擬於明年出版)。

(三)《財稅》子課題進展情況﹔

1、修改補充以往與本子課題相關研究綜述,約2.5萬字。

2、本子課題研究需要建設的原始數據庫主要有以下四種:(1)晚清財政收支系列的統計表格:包括晚清若干時點全國財政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晚清若干時點中央財政(即戶部銀庫)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晚清若干時點地方財政奏銷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分省統計)﹔晚清若干時點地方財政外銷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分省統計)。(2)民國財政收支系列的統計表格:包括民國若干時點全國財政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民國若干時點中央財政預算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民國若干時點中央財政決算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民國若干時點地方財政預算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分省統計)﹔民國若干時點地方財政預算外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分省統計)﹔民國若干時點地方財政決算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分省統計)。(3)近代財政收支動向系列的統計表格:包括晚清若干時點中央財政收支的來源與去向統計(主要統計收支來源的地點與支出的地點)﹔晚清若干時點地方財政收支的來源與去向統計﹔民國若干時點中央財政收支的來源與去向統計﹔民國若干時點地方財政收支的來源與去向統計。(4)近代財政收支單位(包括貨幣與實物)系列的統計表格:包括晚清中央財政收支單位及其轉換表﹔晚清地方財政收支單位及其轉換表﹔民國中央財政收支單位及其轉換表﹔民國地方財政收支單位及其轉換表。鑒於原始數據的系統性,我們在整理數據過程中將第3種數據並入第1、2種數據中一並收集﹔做完前兩種后,已開始建立第4種統計表格。這是我們對原始數據庫建設的基本步驟。

3、至於晚清財政收支系列的統計表格,由於前人對晚清中央財政(即戶部銀庫)收支已經有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所以我們將重點放在晚清地方財政奏銷與外銷的收支統計上,其主要依靠的資料來源是清末各省出版的《清理財政說明書》。這套財政說明書是晚清唯一可資利用的記錄各省從州縣至省各級地方財政收支實況的統計資料。由於這套統計資料原本就是以表格的形式呈現財政收支數據,所以我們現在的工作就是在設計的統一表格內“照葫蘆畫瓢”,全盤輸入原始數據,但力求做到各省數據形式的前后一致性。由於數據龐雜細碎,數據質量優劣不一,所以錄入工作與考証工作同時進行,進展頗為緩慢,目前大致完成了山西省的數據錄入工作,估計明年年底有望完成其余各省的數據錄入。

關於民國財政收支的統計表格,由於民國時代,特別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大量的統計年鑒、財政調查和地方志中的財政志保留至今,所以我們的工作進展相當順利,已完成的原始表格有:1927-1949年中央財政預算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1927-1949年中央財政決算收支項目及其數額表、1931-1939年各省財政預算收支及其數額表﹔即將完成的是1935-1949年全國縣級財政收支預算收支及其數額表與決算收支及其數額表。今年可以完成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所有的財政收支統計表。關於北洋政府時期財政,主要依據兩套資料,一套是民國初年各省的財政說明書或者是財政調查報告,另一套即是清末民初出版的400多本鄉土志、省志與縣志,估計今年底有望完成大部分的數據錄入。

(四)《工業》子課題進展情況

1、修改補充以往與本子課題相關研究綜述,約3萬字。

2、對上海圖書館、上海檔案館、上海社會科學院圖書館、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企業史資料研究中心等藏書機構的有關近代中國工礦業統計資料的資料目錄進行了詳細的搜集、梳理和對比。

3、對近代中國三次全國規模的工礦業調查以及形成的調查統計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其中包括中華民國元年到十年第一次到第十次農商調查表﹔1930年國民政府工商部調查並編印的《全國工人生活及工業生產調查統計報告書 》﹔劉大鈞中國經濟統計研究所《中國工業調查報告》。

4、對中國經濟統計研究所按月刊行的中英文《經濟統計月志》刊登的各類工礦業統計資料進行詳盡的收錄和整理。

5、在搜集各藏書機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大致編成《近代中國工礦業統計研究主要資料文獻目錄(初稿)》,除了我們課題組利用以外,還可以方便學界其他同仁以此為基本線索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6、對《經濟統計月志》的工礦業統計資料的類別、性質、特點、可靠性等等進行的專題研究。

7、對日本一橋大學經濟研究所為核心的研究團隊進行的“亞洲長期經濟研究課題”的子課題之一,《亞洲長期經濟統計3 中國》進行了專題研究,並就該著作的資料使用、研究方法等進行了解析,以求對近代中國工礦業統計資料研究之借鑒。

8、對以上海為例的近代經濟統計研究中的工業統計問題進行了相應的專題。

9、參加課題組2015年召開的學術研討會

課題組成員張忠民報告論文《關於近代中國工礦業統計資料研究的若干思考》,方書生報告論文《近代中國“工業分類”研究》,朱婷報告論文《<亞洲長期經濟統計3 中國>之解讀—以1949年前工業部分為中心》。

10、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1、 方書生:《近代中國“工業分類”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年第4期。

2、張忠民:《1865-1875:江南制造局早期的產權制度特征》,江南造船廠建廠15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

3、張忠民:《晚清大生紗廠的早期企業制度特征》,《清史研究》2016年第3期。

4、徐琳:《近代經濟統計研究中的工業統計問題--以上海為例》,待刊稿。

5、陳爭平:《民族軍工企業近代變革的開端》,江南造船廠建廠15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

(五)《農業》子課題進展情況

1、修改補充以往與本子課題相關研究綜述,約2萬字。

2、建設本子課題研究需要的原始數據庫,其中包括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的農業部分、李文治、章有義等編著的《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許道夫《中國近代農業生產及貿易統計資料》,以及建國初編輯的《經濟參考資料(農業)》等,各地方志中農業生產外部的影響因素如水旱災害發生情況的統計。對經濟所圖書館所藏農業收成分數依據原檔進行了核對,依據這些資料編制清農業收成分數表格。另外還收集了近代農業專論統計資料,一方面是民國時期的政府部門、一些大學及農村研究者做過許多農村農業調查,還有日本侵華期間調查機構如滿鐵農村調查及其他部門的統計資料等。編譯整理南亮進、牧野文夫《亞洲長期經濟統計 3·中國》一書中國農業部分論述(王小嘉譯)及數據表格。上述資料,含各省土地佔有情況、土地使用情況、地租形態、租佃情況的變動、農田水利狀況、水稻麥類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及其種植面積、單位面積產量、年總產量、棉花茶葉豆類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單位面積產量、及年總產量統計、林業生產情況、畜牧業生產情況、漁業生產情況統計、農村經濟商品化情況統計等共約400種,數據量約200萬條。

3、經過我們努力考証、核校、插值,形成較為完整的近代農業統計資料改進數據集。近期我們對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圖書館收藏20世紀30年代根據內閣大庫糧價單和朱批奏折及戶科題本等檔案析出整理成道光至宣統間農業收成分數依據原檔進行核對。我們將依據這些資料編制清代糧價年度平均價格序列表格和農業收成分數表格,按照省-州府為類,依年度順序排列主糧年均糧價和收成分數。此外,在收成分數統計中,還可按收成分數為標准,計算當年夏秋兩季各收成分數相同的州縣數量等。

4、已在搜集各藏書機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大致編成《近代中國農業統計研究主要資料文獻目錄(初稿)》,除了我們課題組利用以外,還可以方便學界其他同仁以此為基本線索進行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5、發表相關研究成果

史志宏:《清代農業生產指標的估計》,《中國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5期。

馬國英:《晚清糧食收成分數研究(1875-1908)》,《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史志宏:《清代農業的發展與不發展:1644-1911》(專著),即將出版。

(六)《物價》子課題進展情況

1、修改補充以往與本子課題相關研究綜述,約1.5萬字。

2、建設本子課題研究需要的原始數據庫,其中包括晚清至民國各種糧食價格表格共95個﹔1868-1948年進出口物價統計表30個﹔商業部物價局所編《抗戰前價格參考資料》表格65個,主要是農產品及其他消費品價格﹔許道夫:《中國近代農業生產及貿易統計資料》中有些農業產品價格與上述農產品價格互補,錄入價格表格共18個﹔國家物價局編制的《工農產品比價問題調查資料匯編》,記載1930-1936年部分批發和零售物價資料22個﹔楊銘崇編《近七年我國十三省五十九鄉村物價調查》,錄入表格12個。

3、在本子課題研究原始數據庫基礎上,建立有關近代物價改進數據庫。物價研究是中國近代統計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GDP估算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代中國各階段各地區各類物價變動極為復雜,特別是20世紀40年代惡性通貨膨脹時期物價飛漲,名義GDP與實際GDP變化軌跡相差極大,因而進行中國近代GDP估算一定要特別重視物價的實際變動,否則將會有很大誤差。基於此,本子課題組已開始在有關近代物價改進數據庫基礎上,著手編制系列物價統計及“近代中國綜合物價指數表”等,並展開相關分析。

二、研究成果情況

本課題主要是在大量收集有關近代中國經濟統計原始資料基礎上,建立近代中國經濟統計原始數據庫,繼而經過我們努力考証、核校、插值形成近代中國經濟統計改進數據庫,再進行相關分析,因而前期精力更多地放在兩大數據庫建設上,發表了論文不多。2014年7月以來,本課題組階段性成果如下:

1、方書生:《近代中國“工業分類”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2016年第4期。

2、張忠民:《1865-1875:江南制造局早期的產權制度特征》,江南造船廠建廠15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

3、張忠民:《晚清大生紗廠的早期企業制度特征》,《清史研究》2016年第3期。

4、徐琳:《近代經濟統計研究中的工業統計問題--以上海為例》,待刊稿。

5、陳爭平:《民族軍工企業近代變革的開端》,江南造船廠建廠15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2016年。

6、史志宏:《清代農業生產指標的估計》,《中國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5期。

7、馬國英:《晚清糧食收成分數研究(1875-1908)》,《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3期。

8、管漢暉 金星曄 伏霖:《20世紀中國教育、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待刊稿。

將出專著:

1、史志宏:《清代農業的發展與不發展:1644-1911》﹔

2、陳爭平:《近代中國對外貿易計量分析》﹔

3、陳爭平:《近代中國國際收支研究》﹔

相關工具書:

《近代中國農業統計研究主要資料文獻目錄》﹔

《近代中國工礦業統計研究主要資料文獻目錄》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調研及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情況參見上文。

已於2013年1月、2015年10月兩次召開全課題組會議,並都邀請近10位組外專家參加,進行深入學術交流﹔

積極參與2015年在東京召開的世界經濟史大會,與國內外同行(特別是日本COE 項目同行)更好地交流,使得本課題研究更好地開展。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工作簡報》已形成,將報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等。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所形成的兩大數據庫如何管理及與社會共享,建議規劃辦拿出有關辦法﹔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1、2013年初,工業子課題組原負責人徐建生教授因要參加中國社科院創新工程建設等,無暇兼顧本課題,我們請到上海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張忠民加盟,已報請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批准,工業子課題組負責人改由張忠民擔任。在張忠民研究員主持下,工業子課題研究正在順利開展。

2、負責人在外地的兩子課題組提出經費使用和報賬問題,希望能將部分經費轉撥各自所在單位,其他子課題組也提出要一視同仁。首席專家為此曾經多方聯系,已向國家社科基金規劃辦提出申請,但是未獲批准。首席專家隻好調頭做各子課題負責人的工作。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