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2014年7月經過中期檢查、2015年前兩次交送項目延期申請,均未得到正式回復,故研究進度在2014年下半年稍有滯緩。經與學校科技處商量,項目組各子課題負責人討論,決定按延期后進度進行。具體情況如下:
1、繼續調研,在前期中醫文化價值體系的社會調研基礎上,又進行了分享調研,主題分別為中醫文化實用價值、中醫文化倫理價值、中醫文化經濟價值,共三項較大規模的調研,發放調查問卷6000余份。
2、整理研究調研數據,分別對中醫文化價值的歷史和現狀進行比較研究,梳理古代的中醫價值體系與當前中醫現狀的差別,追索中醫價值流失的原因,探討消亡和即將希望的中醫文化價值對現代人類文明的意義,及其在振興中醫藥事業乃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可能的措施。
3、發布研究成果,所有子課題均以論文形式發表各自的研究成果,兩年內共發表有價值論文45篇。
4、總結工作。根據研究目標,總體研究報告正在起草中,各子課題均有獨立的著作結集出版。此項工作正在完成中。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一)調研工作:前期的調研工作主體為中醫藥文化核心價值體系調查,發放調研問卷3.2萬份,回收有效問卷28435份(國內27837份,境外598份)﹔調研數據的整理工作已經完成。在此基礎上,近兩年進行的較大規模調研有以下幾項:
中醫文化實用價值調研(以治未病為中心的社會認同)
中醫文化倫理價值調研(以醫德仁愛為中心的人類關系)
中醫文化經濟價值調研(中醫“簡便廉驗”的價值優勢)
中醫文化傳承價值調研(大學教育和養生科普為特點的傳播傳承)
除了調查問卷外,還包括訪談、音像等,對象包括國醫大師、國家名老中醫、大學教師、中醫院校學生、市民、民間中醫等。
以上調研,已發放問卷6000份,回收4780份。數據在處理中。
(二)文獻資料的收集整理:已購置、下載、復制有關文獻資料1000余種,包括學術論著、研究報告、中醫古籍、各類教材、會議論文、政府文件等類型,基本能滿足研究需要。
(三)學術會議與學術交流:在項目涵蓋范圍內,積極主辦中醫文化核心價值體系研究的學術會議。2014年以來,舉辦了全國“中醫的時代精神與跨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2014、2015兩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文化分會學術年會均以本項目相關內容作為主題,在全國同行中進行過廣泛討論。2014、2015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醫史文獻分會、醫古文分會年會,都設有中醫文化價值體系專項,項目組首席專家及成員均有學術報告和論文、發言。
(四)國際合作與交流:2014年10月,子課題負責人張宗明、鄭曉紅代表項目組出席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召開的第十三屆世界中醫藥大會,向大會報告本項目相關研究內容。2014年9月,張艷萍在英國牛津大學做訪問學者期間就有關中醫文化價值等主題,在英國進行了相關的學術交流。2014年10月,南京中醫藥大學在瑞士建立了中醫中心,首席專家王旭東在成立活動上進行了一系列中醫文化核心價值研究的演講。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項目取得了較多成果,但是,由於涉及敏感問題,關系到政府主管部門,因此,凡是進行發布的成果,都是所謂“正面”的內容,較多具有震撼性的結論,尚須經過論証和溝通才能公開。例如以下研究結果:
1、與200年前相比,中醫文化價值已流失90%以上,所余10%,也大多變形,呈現符號化、虛化、玄化現象﹔
2、目前中醫藥行業的政策法令、醫事制度,50%背離中醫本質,違反中醫文化核心價值﹔
3、中醫科研基本上不能彰顯中醫價值,而是以西方文化作為價值目標和價值標准,863、973項目大半都違反中醫思想本質﹔
4、中醫“廉簡便驗”的價值基本上不復存在。
……
鑒於以上原因,本項目至今沒有舉行成果發布會等形式的宣傳傳播,僅依照傳統的論文發表、學術會議、科普講座、國際交流等方式,宣傳研究成果中正面的內容。
但是,作為整個的研究成果,我們會以適當的時間和適合的方式,向社會、政府、學界全面介紹、宣傳所有的研究結論。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在研究過程中,項目組認為,目前的規章制度阻礙了研究的順利進行,盡管經費不足,但嚴苛和繁瑣的經費管理制度,讓很多應該進行的工作無法開展,如調研人員(主要是學生)的勞務費發放、出國審批時間過短(歐洲隻有五天)難以開展國外部分的研究、所有通訊費不能開支等等。
另外,與國家社科辦溝通不暢,所有信息必須經由省社科辦,我們的請示、報告沒有書面回復等等。本項目組成員大部分都是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不熟悉社科研究的程序和慣例,需要得到業務上的指導。
在學術層面上,有關中醫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傳播方面的研究,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証研究都仍存在一定的難度。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在現代科學語境下,西方價值觀成為主流,中醫藥核心價值觀傳播顯得有些困難,在國外尤為明顯,盡管中醫孔子學院在國外已有幾家開展的不錯,但更多的還是技藝的傳播,而真正從核心價值觀的角度傳播中醫顯得還需進一步努力和深入﹔另一方面開展國際研究無論在經費還是時間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調研工作中人為阻礙較多,尤其是利益階層主動設置障礙,甚至政府部門也不支持。例如,為調查中醫文化價值在現代中醫研究中的存在狀態,我們請求國家科技部提供973、863中醫專項立項課題的資料,卻無法實現,原因在於相當多的現代科研項目徹底違背了中醫理念和原則,相關單位對此心知肚明,因此不願被研究。這也証明了中醫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和艱巨性。
五、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本項目預期成果之一,《中醫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及其現代轉型研究》,已被南京大學出版社成功申報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
(二)以項目組成員為主體,組成“中醫文化傳承與傳播“創新團隊,入選江蘇省高校首批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團隊。中醫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為江蘇省高校社科哲學基地。
二、研究成果情況
成果之一:理論研究
項目組確認了以下論點:
1、加強中醫文化的研究,構建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並闡明其核心價值觀,對於促進中醫學回歸其人文與自然科學共生屬性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提升中醫自身的價值,激發其原創力、生命力,在全球提供健康服務,同時倡導健康理念、生活方式,弘揚和諧的生命觀、生態觀、發展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2、中醫文化價值不僅僅體現在醫療、保健等醫學領域,中醫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范例,對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構建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重要的價值。
3、中醫文化核心價值在當前主流文化的環境中,已經嚴重萎縮,其中的哲學價值、思想價值、生活價值、經濟價值等已經流失殆盡,科學價值、資源價值、醫療價值、傳承價值等已經嚴重扭曲、異化,需要認真對待。
4、中醫文化核心價值的轉型問題,最重要的應該是回歸性轉型,回到以繼承為主、發展為輔的主線上來。
主要代表性成果由學術論文呈現,詳見《成果清單》。
成果之二:中醫文化系列訪談
訪談對象既有國內著名中醫文化、中醫哲學、中醫教育專家,也有國醫大師、大學校長、中醫院院長。訪談就中醫文化傳承及核心價值觀熱點問題,涉及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文化復興關系、中醫思維方式本質、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醫流派文化傳承、古代名醫成功之道、現代名醫成功之路、中醫文化研究與教育、中西醫文化差異與融合、中醫文化國際傳播、中醫院文化建設等內容。通過訪談,得出了主要觀點:中醫文化核心價值觀是中醫的根基與靈魂,中國傳統文化復興是中醫復興的根本、中醫藥文化遺產必須得到有效保護、傳承與發展,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是提高中醫學子文化自信自覺的重要路徑,中醫藥走出去,文化要先行。
該訪談已經完成對20位專家的訪談,在中醫文化界及中醫界產生了一定的學術影響。其中中醫藥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訪國家重點學科中醫醫史文獻科學帶頭人王旭東教授》一文被《高校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兩篇訪談為《人大復印資料》索引。訪談成果已交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以著作《傳承中醫文化基因—中醫文化專家訪談錄》近期出版。
成果之三:人才培養
以項目組成員為主體組成的“中醫文化傳承與傳播創新團隊”,入選江蘇省高校首批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創新培育團隊。
中醫文化教學成果“傳承與創新—彰顯中醫文化特質的院校教育模式的探索與實踐”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特等獎,並被江蘇省教育廳推薦上報國家教學成果獎,有望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獎。該成果就當今中醫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失根現象,以南京中醫藥大學為實踐基地,從中醫文化研究、教育、傳承與傳播等方面進行將中醫文化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到高等中醫教育全過程,為培養中醫學子文化自覺自信,傳播中醫文化正能量作出了重要貢獻。
南京中醫藥大學、南京大學兩所高校50多位博士生參與本項目研究,南中醫約60多名本科生參與調查問卷等工作。項目進行過程培養了大量青年學者。南京中醫藥大學兩任書記、校長不僅直接參與項目,也直接參與項目的人才培養工作。
成果之四:凝練中醫文化核心價值觀
仁愛貴生,道合天然,執中致和,形神共養。
至目前為止,以本項目研究名義發表的論文共90余篇﹔撰寫研究報告2份。獲得成果1項、創新團隊1個、基地1個。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