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2014年7月以來,本課題組基本上是按計劃執行,個別子課題因各種原因有些拖延,但不影響最終的結項。
從總體看,土司資料的收集工作絕大部分已完成,只是有些拾遺補缺的工作尚需繼續完成。目前已全面進入標點整理階段,部分稿件已審讀完畢。土司制度及其史料研究工作,成績比較突出,僅2014年7月以來,本課題組成員已發表論文20多篇,其中有被《新華文摘》摘錄者。
六個子課題組的具體進展情況如下:
1.清代檔案中土司制度史料的收集、整理
檔案資料的收集、復制工作已完成,最終確定用稿約4000件。目前已進入標點、整理階段,部分稿件已交專家審讀。原計劃是在復制件上標點,然后交出版社,這樣可減少錯誤,但不利之處是不便於保存,不便於最后的結項審查。現決定將土司檔案標點后全部錄入電腦,制成電子版土司檔案資料。這樣既便於保存,也方便檢索和利用。目前檔案的標點工作已完成一大半,約70%左右,經審核后錄入的大約在20%左右。全部稿件約500萬字。
2.正史、實錄、政書中土司制度史料的收集、整理
這部分史料已完成全部的收集、整理工作。其中《元史》《明史》《清史稿》《明實錄》《清實錄》中的土司史料收集、標點、整理工作均已完成,首席專家審讀完畢,專家組成員也審讀完畢,已基本達到送出版社的要求。政書中的土司史料收集、標點工作已完成,隻待首席專家審讀。
3.奏議、文集、筆記中土司制度史料的收集、整理
這部分資料的收集工作已完成,目前正在標點、整理之中。但仍有一些資料(主要是文集)需要補充。
4.地方志中土司制度史料的收集、整理
這部分資料的收集工作基本完成。少量稀缺方志尚需利用。目前正在進行的是排比、篩選工作,因為地方志中相互抄錄的內容太多,我們選的史料不能有過多重復。目前湖北、貴州、四川方志中的史料已標點完畢,等待審讀。其他方志的標點工作也將陸續開始。
5.地方文獻中土司制度史料的收集、整理
這部分的史料收集、整理工作相對較為滯后,主要原因是子課題負責人鄒建達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先是夫人重病住院,后又調換工作,不過尚不致拖課題組的后腿。目前,基本完成碑刻資料的收集、標點工作﹔契約文書類正在揀選中,以避免與已出版者過多重復﹔外國傳教士記錄土司地區的內容收錄了數萬字,正在做相關翻譯、注釋工作。自去年土司遺址申遺成功后,我們又開始收集永順等三處土司遺址考古發掘中涉及土司制度的史料。這項工作今年內可完成。
6.土司制度及其史料研究
對於土司制度及其史料的研究,課題組成員一直很重視,近兩年發表的文章在土司學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目前的研究成果已超過50萬字。
②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本課題的調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前一階段。近幾年,由於土司遺址申遺工作的開展,土司遺址的考古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此,我們增加了調研項目,分別對永順老司城、唐崖土司城、遵義海龍屯遺址進行了考察,並與考古工作者進行了交流,獲得了一些珍貴資料,如海龍屯上的《龍岩囤嚴禁碑》,飛鳳關側出土的明代石碑等。
為配合土司遺址申遺,課題組的專家參加了如下學術活動。
2014年10月10日,首席專家李世愉參加了國家文物局召開的會議,旨在研究答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我國提交的土司遺址申遺文本提出的問題。10月中旬,子課題負責人商傳應遵義市人民政府之邀,針對海龍屯遺址申遺,就明代平播之役的歷史背景做專題報告。
2015年7月4日,土司遺址申遺成功后,課題組專家李世愉、方鐵、成臻銘、陳季君、羅維慶等分別接受中央電視台、地方電視台及報刊的採訪,宣傳土司文化。李世愉還為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制作了兩期節目——《揭開土司王國的神秘面紗》,向海外宣傳土司文化的獨特魅力。
2011年以來,首席專家李世愉每年都聯合地方政府組織召開“中國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8月20日至22日在廣西忻城召開的第四屆土司研討會,課題組有14人參會,提交論文13篇。李世愉做了“土司制度歷史地位新論”的主題報告。2015年7月29日至8月1日在遵義召開的第五屆土司研討會,課題組有15人參會,13人提交論文。李世愉做了“申遺成功后的幾點思考”的報告。今年10月21日將在永順召開第六屆土司研討會,屆時課題組大部分成員將與會。李世愉為大會准備的論文是《改土歸流與國家治理》。
2016年3月20日,首席專家李世愉赴吉首大學演講《“土司文化”的定義與內涵》,並協助吉首大學制定了土司研究的三年規劃。
2016年3月28日,李世愉、方鐵、陳季君參加了由《中國史研究》組織的“中國古代民族融合與國家認同”高層論壇。陳季君提交的論文《論土司地區的國家認同》被《中國史研究》選中。李世愉做了會議總結。
2016年6月9日至11日,李世愉、方鐵參加了“唐崖土司論壇”,並提交了論文,主要闡述土司遺址的保護問題。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本項目啟動之后,我們一直注重宣傳工作,現已得到土司學界的一致認可和大力支持,也受到《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的關注。大家都期待《中國土司制度史料集成》的出版。在工作中,經常有地方政府或文化部門來尋求幫助,我們都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我們特別對三個申遺成功的地區及廣西忻城縣打造各自的土司文化給予了幫助,為他們提供了相關資料,並約定,在我們的工作完成后為他們各自整理一套系統的檔案資料及其他稀見資料。這直接提升了我們課題的影響力。
課題組自開展工作以來,已報送了8期簡報。最近的四期,分別於2014年12月20日、2015年6月29日、2015年12月25日、2016年6月25日報送。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在收集整理史料及研究過程中,我們深切感到,課題組為現實服務是非常必要的,如為土司遺址申遺提供學術支持,幫助地方政府打造土司文化。不僅有利於地方的文化建設,也有利於提高本課題的社會影響力。今后我們還會繼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
希望在課題經費管理方面能夠有些變化,堅持實事求是,對參加工作的同志,特別是長期投入精力的成員能有些勞務補貼,這不僅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也是對他們付出的回報和認可。
⑤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按當時申報的計劃,本課題將收錄土司制度史料500萬字。在實際工作中,鑒於清代檔案、實錄、政書類史料相對集中,如限於字數而不全收,則勢必會在今后還要做重復性勞動,費時費力。因此,對這類史料我們盡可能收全,不讓有大的遺漏。從目前情況看,本成果最終的字數將在1000萬字左右(一些已出版的史料,特別是地方史料不再重復收錄)。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 代表性成果簡介
李世愉《土司制度歷史地位新論》指出,土司遺址的“申遺”表明,土司制度的研究已經超越學術研究的范圍,以文化載體的形式與現實接軌,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接軌。因此,我們有必要進一步拓展視野,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去探討土司制度的重要價值。文章提出了新的見解:一、土司制度創造性地構筑了一種區域社會管理的新模式﹔二,土司制度的推行,在多民族文化共處與包容方面進行了新的實踐和探索﹔三,土司制度的推行,帶來了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四,土司制度的推行,有利於土司治區生態環境的保護。以上觀點,已被土司學界所接受。
鄒建達《土司研究應避免碎片化》指出,近年來,土司研究逐漸從一個不太受人關注的領域發展成學術研究熱點,同時研究的碎片化問題也隨之出現,主要表現為土司制度研究缺乏整體性、史料碎片化運用,以及土司文化碎片化的研究。碎片化的研究,除忽視了土司制度的整體性,阻滯人們對土司制度與土司文化總體把握外,還帶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如對一些基礎和核心問題長期爭論,難以形成共識,影響了研究的深入,以及將土司制度泛化或美化等。避免土司研究碎片化,一定要提高研究選題質量,注重理論、方法,並充分地佔有資料。當前最現實的途徑,就是做好學術的組織和引導。此文被《新華文摘》以論點摘要發表於2015年第18期。
李世愉《深化土司研究的幾點思考》一文寫於中國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之后。文章指出,湖南永順、湖北唐崖、貴州播州三土司遺址聯合申遺的成功,不僅成為三省人民的驕傲,也是對土司研究者的巨大鼓舞。在欣喜之后,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土司遺址申遺的成功,也為土司研究的繼續深入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把土司研究推向深入,必須正視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有三個問題應引起研究者的關注:一是要重視制度層面的研究,因為沒有對制度層面的研究,其他方面的研究往往難以深入﹔二是要規范使用土司制度中的基本概念﹔三是要糾正研究中的偏差,避免對土司制度的美化和泛化。本文作為《遼寧大學學報》的“特稿”發表,發表后有多名學者引用其中的觀點。
李世愉《試論“土司文化”的定義與內涵》一文,鑒於目前土司學界尚未對“土司文化”這一概念做出界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因此在使用中出現了一些概念不清的情況,比如與民族文化、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移民文化時有混淆。作者認為,作為學術研究,首先搞清楚什麼是“土司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文章指出:土司文化是土司制度創建和推行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有著土司制度的深刻烙印。其內涵可理解為:土司制度存續期間在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階層引起的變化、影響及反映的總和,它涵蓋了該地區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有物質形態的,也有非物質形態的。本文的發表,引起了土司學界的反響,一個有關“土司文化”界定的討論正在形成。《新華文摘》將此文觀點摘要發表於2016年第13期。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