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外國考古學研究譯叢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2月01日14:0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可另加附頁)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1. 本課題共翻譯五本國外考古學專著,總體執行情況正常有序。由陳淳承擔翻譯的《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已在2015年5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該書出版后在業內外受到一致好評,2015年8月上海書展結束之后,《中華讀書報》請10位專家學者各選10本最佳圖書,共100本,本書入選其中。本書還入選《中華讀書報》2015年度評選圖書之100佳。並在第十四屆“上海圖書獎”上獲二等獎。

2. 由陳淳與沈辛成翻譯的《族屬的考古:構建古今的身份》已經翻譯和校對完畢,目前已經交給出版社進入編輯過程。校樣出來后會提交譯叢編委會專家審閱。

3. 由謝銀玲主持的子課題《秘魯維魯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態》的翻譯工作已經完成,目前由首席專家陳淳進行校對工作,進度已經過半。

4. 由龔辛、郭璐莎承擔翻譯的《國家與文明的起源》子課題正在進行之中,並由陳淳校對了部分已完成的章節。

5. 由潘艷承擔的《圭拉那魁茲: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覓食與早期農業》翻譯也在進行當中,並由陳淳校對了完成的部分章節。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2015年4月,陳淳、謝銀玲、潘艷參加“早期文明的對話: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較”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 北京大學)

2015年10月,陳淳、潘艷參加“亞太地區歷史遺產與文化景觀保護之路”國際研討會(上海 復旦大學)

2015年10月,陳淳參加“語言與遺傳進化昆崗”會議(新疆阿克蘇塔裡木大學)

2015年10月,陳淳參加“文物中認識中華文明與猶太文明”(上海 復旦大學)

2015年11月,陳淳參加“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海)

2016年5月,陳淳、謝銀玲、潘艷參加“中國首屆考古學大會”(鄭州)

2016年6月,陳淳 考察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浙江慈溪上林湖遺址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配合各本譯著的工作進度,相應的成果宣傳也緊密跟進。《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一書出版前后,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與介紹,其中包括:

1. 《工作簡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外國考古學研究譯叢’階段性成果《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第六版)正式出版”,2015年9月2日報送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2. 陳淳:談考古學闡釋:《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譯后感。《中國文物報》,2014年9月12日。

3. 陳淳:談考古學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譯后記。《南方文物》2014年第2期。

4. 陳淳:全面修訂與更新的經典之作——《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推介。《中國文物報》2015年9月25日。

5. 繆丹(責編):《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2016年1月4日。

6. 有關《族屬的考古》的文章:陳淳:文化與族群:《族屬的考古——構建古今的身份》譯介。《中國文物報》2016年1月26日。

7. 有關《秘魯維魯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態》一書的論文:謝銀鈴、陳淳:考古學文化功能研究的戰略性起點——戈登·威利的《秘魯維魯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態》譯介。《東南文化》2015年第4期。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 本項目採取完成一部出版一部,逐步取得影響與效果。不過由於各著作篇幅長短和內容難度不同,加上譯者本身時間的安排,翻譯進度各有不同,隻能靈活機動地處理校對工作,爭取各本翻譯能夠按預定進度完成。

2. 為保証翻譯質量,叢書成立了一個六人編委會,由劉慶柱任編委會主任,編委會成員包括: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長陳星燦研究員、美國斯坦福大學人類學系劉莉教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吳小紅教授、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陳勝前教授和復旦大學文博系陳淳教授。按照程序,每本譯著的譯稿在責編、課題組負責人和譯者仔細校對完畢后,最后交叢書編委會成員審定后才能正式付梓。

二、研究成果情況(可另加附頁)

1. 倫福儒、巴恩著、陳淳譯《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月:該著作的原版,也即最新修訂的第6版於2012年出版。該書自1991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平均每四年修訂一次,而第6版除了最徹底更新和重組以外,還以全彩亮相。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編輯在編排和印刷中刻意將頁面與原版保持一致,高質量的印刷和竭力保持原味的中譯,為讀者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感受。原作者、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勛爵為中譯本寫了新的作者自序。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為叢書寫了總序。該書還入選《中華讀書報》2015年度評選圖書之100佳、獲第十四屆“上海圖書獎”二等獎。

2. 陳淳:談考古學闡釋:《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譯后感。《中國文物報》,2014年9月12日:該文主要介紹考古學闡釋的發展和幾種主要范式,中國考古學的實踐缺乏科學的闡釋,偏重經驗和直覺,獲依賴文獻的幫助,因此如何改善材料的闡釋對提高研究的水平與質量意義重大。

3. 陳淳:談考古學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研究——《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譯后記。《南方文物》2014年第2期:我國考古學注重個案研究,也就是所謂具體事件的特殊性研究。而科學研究也需注重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這就是一般性研究。中國考古學在科學通則上的探索比較薄弱,因此強調這兩類研究的意義對於提升研究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4. 陳淳:全面修訂與更新的經典之作——《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中文第二版推介。《中國文物報》2015年9月25日:該文是書籍出版的推介文章,主要介紹新版的特色和更新要點,與10年前中文第一版的不同,其中包括全彩的設計和框式專欄的更新以及新案例的應用等。

5. 繆丹:《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2016年1月4日:該文為上海古籍出版社本書責編發表的網上推介文章,強調了新的版式和內容。

6. 陳淳:文化與族群:《族屬的考古——構建古今的身份》譯介。《中國文物報》2016年1月26日:該文介紹了《族屬的考古》翻譯的進展,根據本書的論述,對如何從物質文化來分辨族屬的關系進行了簡要的陳述,介紹了文化的概念和族屬界定的原理,指出文化多樣性是由各種因素造成,而族屬與認同是一種高度主觀的構建,不能簡單將某些文化特點等同於某族群。

7. 謝銀鈴、陳淳:考古學文化功能研究的戰略性起點——戈登·威利的《秘魯維魯河谷的史前聚落形態》譯介。《東南文化》2015年第4期:威利在維魯河谷所做的開創性研究,被譽為考古學史上最重要的方法論突破,和自湯姆森三期論創立以來最重要的發明。本文介紹了這種研究方法的要點,並對國內學者對“聚落”一詞對應settlement中譯所導致的誤解進行了說明。目前,在聚落考古方法在國內逐漸成為慣例的情況下,還是需要掌握其要點,才能從過去的描述性和碎片化分析,轉向真正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變遷研究。

8. 陳淳:考古學文化與族屬——希安·瓊斯《族屬的考古——構建古今的認同》概覽。《文化遺產研究集刊8》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族屬的考古——構建古今的認同》一書對於長期以來困擾我國學者的有關考古學文化與族屬對應關系的問題,提供了比較全面的剖析。並為我國考古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帶來了某種啟示,這就是需要對我們習用的學術概念和范式保持反思和探索的精神,不應在實踐中將傳統范式看作深信不疑的公式而進行照章辦事的操作,並密切關注國外同行的學術進展。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