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立項以來,本課題按照研究計劃穩步深入推進,截至2016年7月,共發表論文48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34篇,已超額完成原定計劃20篇﹔完成長春的城市調研(1500份問卷),並形成長春特色文化城市創新發展戰略與行動計劃、長春特色文化城市市民訪談與調查報告等文本﹔在北京、上海、蘭州、南京、黃山等地展開實地調研,完成相關調研報告。
自2014年以來,又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6篇﹔主報告已完成25萬字的初稿,相關內容已形成論文並發表於核心期刊上﹔同時,還完成了多個城市的調查報告,一是南京(260份問卷)、二是宿遷(312份問卷)﹔完成特色文化城鎮(同裡)、蘄州等特色鎮和特色文化街區(南京“老門東”)的調查研究報告﹔完成無錫、合肥、四平等地級市與洪澤、蘄春、郎溪等縣級市的特色文化調查研究。
此外,本課題根據政策形勢變化和要求,對所研究的內容、研究成果形式做出相應調整,計劃以“一個總報告(50萬字的學術專著)+一個城市研究論文集+一套叢書(十部專著)+20+篇論文”的形式提交最終成果,並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的變化進一步調整與深化研究內容。其中,叢書現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文化類重點圖書。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按照研究計劃,本課題的研究已完成了前期的資料文獻收集,並在上海、北京、蘇州、合肥、蘭州、無錫、福州等地進行實地調研,完成居民調查與專家訪談。2014年7月以來,在對文獻資料、實地調研不斷補充的基礎上,本課題進入到新的深化研究階段,並已初步完成主體內容,在以往已經發表16篇核心期刊論文的基礎上,又發表論文16篇,撰寫新的調查報告與研究報告共4篇。
【總體研究方面】
一是持續更新最新研究成果與文獻資料。2014年以來,隨著文化產業新政、新型城鎮化政策的密集出台,以及國家級新區和區域性新規劃的帶來的城市功能變遷,特別是國內外研究成果的不斷推出,本課題繼續深化更新相關資料文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首先,是對最新學術成果的搜集、查閱、購買、復印,將國內外關於特色文化城市建設主題的相關書籍、文獻全部收錄,並利用大數據的理論對特色文化城市進行研究。
其次,是對相關政策文件的整理與歸納,將國家、省、市層面出台的相關政策全部收集,並舉行研討論深入學習與探討。由此,從理論前沿把握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豐富本課題組自身的理論知識,並結合具體政策,反思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模式與路徑。
其三,更新和創新研究觀點和事實資料,通過課題組內部舉行學習、8次研討會及對專家意見進行合理吸納,課題研究的整體思路與總體方案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並結合具體專題進行了調整。
二是進一步補充了國外實地考察與專家訪談資料。通過對美國、日本等地城市進行訪問、研究,補充對世界前沿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設的認知,實地感受城市文化營造與地方居民生活之間的具體聯系,尤為注重地方文化、場所精神、文化產業、舊城更新、人文情愫、鄉村改造等內容與特色文化城市建設的關系,並對全球新文化產業分工中的城市文化戰略進行考察研究。同時,依照研究內容與研究計劃,有針對性地訪問國外專業性的研究機構,包括著名大學與研究所、設計所,著名城市文化項目的開發機構等,聽取相關研究人員、專家對文化城市建設新趨勢的介紹,並與其探討中國特色文化城市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的具體入徑,並參與相關會議研討。國外實地考察達到4人次,訪談相關專家多人次。
三是進一步補充了國內實地考察與專家訪談。補充前一階段實地調研缺失的特色國內文化城市類型,加強對椏溪、同裡、蔣壩等小城鎮地區與延邊、銀川等少數民族城市的實地考察,重點考察具有獨特地理區位、地方文化傳統的城市如何建立城市文化資本,形塑文化軟實力,並對當地相關負責人進行訪談。
四是進一步補充並強化少數民族城市的研究與調研。三次參加民族學院與《民族研究》等單位舉辦的少數民族城市研究學術會議,提供相關研究成果后,在《民族研究》等雜志上發表,並獲得好評。
五是正在進一步深化研究、撰寫主報告與子課題的相關內容。主報告已完成主體內容的撰寫,從理論體系建構、具體實踐創新、相關理論研究、研究現狀、指標體系及研究反思等多個方面密切圍繞特色文化城市建設進行研究,已形成25萬字的主報告文稿。多數子課題已完成初稿內容,每一個子課題成果分別達到20-30余萬字。
六是參與承辦城市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城市研究論壇,並形成了《城市化發展戰略與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道路論文集》,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資料。
【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共包含10個子項目,現各部分完成情況如下(子課題《特色文化城市研究》叢書現已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十三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文化類重點圖書):
子課題一:《差異與認同——滬寧杭城市特色文化比較》
已初步完成主體內容,后續將從文化特質、文化叢的角度進一步對滬寧杭三市的特色文化進行更加細致、深入地比較研究。
子課題二:《精致與格調》——揚州城市的傳統與現代文化
已初步完成主體內容,后續將通過與西方歷史文化名城的比較研究進一步確立揚州未來城市文化建設的具體入徑。特色文化城市的研究,揚州具有典型性。
子課題三:《崛起與重構——東北亞文化圈中的長春文化建構》
已有核心期刊論文發表,主體內容初步完成,包括一份樣本量為1500份的居民調查報告。東北城市長春,除了擁有近代的城市歷史與文化建筑外,更主要的是有1949年以來成長起來的新城市文化。
子課題四:《落腳與扎根——城市文化與文明地域的變遷》
以“莫干山”為樣本地,已初步完成主體內容,其中包括60余萬字的實地訪談資料。
子課題五:《自覺與自為——江蘇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與治理》
已發表核心期刊論文2篇,主體內容初步完成,后續將結合“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實施深入研究文化軟實力如何助推江蘇區域能級提升。這裡首創提出“城市文化自覺”的概念。
子課題六:《更新與更替——中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以南京“老城南”的舊城更新為案例,已初步完成主體內容,其中包括100余人次的實地訪談記錄,后續參照《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講述中國經驗,進一步反思城市文化在全球化時代遭遇的解構與建構。現已經發表了多篇論文。
子課題七:《城殤與鄉愁——國際慢城特色文化嬗變》
以南京“國際慢城”為樣本地,已初步完成主體內容。中國第一家國際慢城是《特色文化城市研究》首席專家,張鴻雁教授負責規劃與策劃的,其區域性文化特色和福民富民經濟有很好的經驗。
子課題八:《健康與和諧——特色文化體育城市的崛起》
已發表核心期刊論文3篇,主體研究框架已形成,后續將選取中國特色文化體育城市的典型案例,通過經驗研究總結與反思體育文化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系,體育文化城市是特色文化城市的一種類型。
子課題九:《地點精神與集體記憶——縣域城鎮化的趨勢》
已初步完成主體內容,后續將通過對洪澤、蘄春等縣域地區的對比,進一步挖掘地方文化助推縣域城鎮化的具體路徑,形成模式總結。包括一些特色鎮的特色文化建設,及鄉愁意義上的文化符號表達。
子課題十:《福民與富民——特色文化城市視角下的民生取向》
已初步完成主體內容,包括以南京市鼓樓區為樣本地的調查報告,共計調查居民2555人,並建立了區域性特色文化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②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調研數據整理運用】
本階段調研數據共包括以下八部分:
其一,項目課題組在南京主城進行調查研究,完成針對南京文化軟實力的調查問卷﹔
其二,項目課題組深入宿遷城區范圍進行調研,完成針對宿遷特色文化建設調查的研究報告﹔
其三,項目課題組以淮安市老子山鎮龜山村為田野,深入調研訪談,並綜合運營網絡信息管理與大數據技術,完成龜山村傳統村落精准保護與開發的調研報告﹔
其四,項目課題組針對浙江省德清縣莫干山區域的鄉村旅游開發深入觀察、走訪和調研訪談,完成莫干山鄉村旅游開發的民意調查報告﹔
其五,項目課題組以南京高淳區椏溪鎮“國際慢城”區域為調查對象,全程跟蹤調研這一地區鄉村更新建設的相關情況﹔
其六,項目課題組針對淮安市洪澤縣展開田野研究,深入了解鄉-鎮-村相關情況,完成洪澤城鎮化數據摸底的調研報告﹔
其七,項目課題組在湖北省蘄春縣深度調研,對全縣近萬個自然村進行摸底走訪,完成蘄春縣縣域村落情況的相關統計﹔
其八,項目課題組深入南京市蘇州盛澤鎮與同裡古鎮,以深入訪談和調研的形式,了解蘇州獨特文化的集體記憶,並完成蘇州絲綢地方文化認同的相關調查報告。
上述調查報告均進行匯總處理,並最終形成統計結果運用到各自的專題研究報告中。
【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現階段,項目組對國內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相關專著等已經基本完成收錄,並根據階段性研究成果的涌現保持對研究著作的持續更新﹔國內目前已有的相關論述期刊論文和會議論文,以及國外相關研究專著在持續收集中﹔國際與城市文化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正在持續收集中。對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理論的分析已經完成。
目前,主要是運用大數據理論進行相關的城市特色文化研究,如近期進行的江蘇蘇南城市形象與影響度研究,主要是以谷歌圖書和百度指數為基礎的大數據語料庫。谷歌圖書(Google Books)的創立和互聯網搜索引擎的發展,為在社會科學領域內有效克服“大數據”所存在的資料獲取難度大、以及學界對其與社會科學研究之間適用性、樣本代表性、測量方法的信度和效度等爭議提供了有力支持。2004年底以來,谷歌公司與哈佛大學、劍橋大學等40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及相關出版社合作,對館藏圖書及出版社贈書的進行了數字化的建設,到2013年,谷歌圖書最新版語料庫中被掃描和識別的圖書就已經超過3000多萬種,目前可供進行全文檢索和數據分析的書籍高達8116746種,詞匯量為8613億。其中,漢語(簡體)書籍和詞匯數量分別為30萬種和269億。表1展示了谷歌圖書語料庫2012年第2版的主要構成,其數據資源規模的超大體量性和極佳的時空代表性為從事中國社會問題的歷史性組群對象和現實社會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技術可行性。
我們採用2011-2016年百度指數的“用戶關注度”的大數據來分析蘇南城市及其他中國主要大城市國內知名度在此期間的變動情況。
表1 Google Books(谷歌圖書)語料庫2012年第二版的構成
語種 書籍總量 詞匯總量
英語 454萬 4685億
法語 86萬 1022億
西班牙語 79萬 840億
德語 66萬 647億
漢語(簡體) 30萬 269億
俄語 59萬 670億
希伯來語 7萬 80億
意大利語 30萬 400億
合計 811萬 8613億
這一分析方法的意義還有,對於相關城市地名出現的頻率和范圍可以從一般意義上佐証知名度的程度和價值,雖然個別大事件,特別是負面意義的大事件,對城市知名度的影響度有較大的影響,但是,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的人們關注某一城市的意義和文化取向,如人們某城市的歷史領域、建筑領域、文化藝術領域等學術研究和傳統文獻的表述方面,因為城市本身的歷史與現實的價值而對某城市本身的關注較多,其知名度多數是正向的,有積極意義的,不言而喻,知名度本身選詞的海量意義來說,知名高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正向、城市優良的環境、城市創新性及向上的積極意義呈正相關。(見《大數據視角下城市知名度結構要素及社會學意義——以江蘇蘇南城市研究為例》《新疆大學學報》。)
相關的特色文化城市指標體系正在完善。
【學術會議】
在2014年7月份之前,“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課題已經進行了四次重要課題會議,分別是2012年5月27日的首次研討會(南京)、2012年6月23日的開題論証會(南京)、2013年3月25日的專題座談會(長春)和2013年7月20日的專題交流會(貴州)。
而從2014年7月份至今,“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課題又進行八次重要的課題會議,針對本課題研究內容的重點展開專項研究探討和成果分享,八次課題會議從2014年10月18日開始,來自南京大學、南京市社科院、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多機構的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形成對“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課題階段性任務與研究問題導向的聚焦式會議。
(1)首次討論會:2014年10月18日,“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課題討論會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河仁樓217房間舉行。課題首席專家張鴻雁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胡小武副教授以及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的相關博士等15人參加了討論會,會議針對全球化背景下的場域精神與地點文化發展進行和意見交換,著重思考了城市麥當勞等全球性文化產業現象在東亞等歷史文化悠久地區的城市進行“文化定制”和“文化演繹”的邏輯,並在《社會》發表了相關研究論文。
(2)第二次討論會:2015年1月12日,“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第二次專項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河仁樓236房間舉行。課題首席專家張鴻雁教授帶領課題組博士、碩士成員以及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院相關人員共計14人共同參會。會議重點針對體育特色城市建構、歷史文化街區的空間展開專項研討,與會人員積極發言,共同形成對課題細分方向的研究思路。
(3)第三次研討會:根據國家重大課題“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需要,課題組在2015年3月10日在南京召開第三次探討會,重點圍繞“城市特色文化社會結構變遷”這一主題下的經典論文著作展開讀書會,大家針對孔德、斯賓塞、滕尼斯、索羅金、斯賓格勒、湯因比等一系列社會學經典著作進行預先研讀,並將相關讀后感與課題相關內容進行緊密結合。課題負責人張鴻雁教授主持會議,南京大學社會學院胡小武副教授及課題組博士、碩士成員等參與。
(4)第四次研討會:2015年5月31日,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等多部門聯合舉行“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第四次專項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南京大學科學研究院胡小武副院長主持,課題負責人張鴻雁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教授、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李程驊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白友濤教授、南京大大學閔學勤教授、南京市社科院周蜀秦所長、南京林業大學唐曉嵐教授、南京林業大學孟祥遠副教授等學者及鴻雁門所有在讀博士碩士生均參加了本次研討會,會議圍繞新型城鎮化下特色文化城市的社會結構變遷為核心議題,進一步明確了特色文化城市研究在政策演變視角下的動態研究思路和邏輯。
(5)第五次研討會:2015年9月10日,課題組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合美堂舉行第五次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課題負責人張鴻雁院長領銜,胡小武副院長主持,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李程驊、南京市社科院周蜀秦所長、南京林業大學唐曉嵐教授等諸位學者及在讀博士碩士生參加了本次研討會,同時會議還邀請了來自金融、創投等各行業的精英,共同圍繞特色文化城市建構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關系展開討論,指出特色文化產業在“創業創新”浪潮中的獨特作用和機制。
(6)第六次研討會:2016年1月6日,課題組在南京大學社會學院主題為“全球城市與社會治理”的專題研討會,本次研討會由課題負責人張鴻雁院長領銜,主要圍繞全球一體化背景下的文化驅逐與消費以及城市邊緣性空間的文化生產進行討論,並形成目前特色文化彰顯與城市區域治理的關系厘清。
(7)第七次研討會:2016年3月10日,由研究院張鴻雁院長領銜,胡小武副院長主持,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梁瑩、南京市溧水區區委書記及博士研究生解元等參與的“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展開,其余課題組博士研究生、碩士等均出席。本次會議圍繞科研論文發表、城市與鄉村旅游開發建設過程中的文件保存與特色文化資本構建展開對話,從多個角度出發論述鄉村城鎮化過程中的地點文化建構與創新過程。
(8)第八次研討會:2016年6月19日,“特色文化城市研究”課題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河仁樓敏行廳舉行,論壇由張鴻雁院長領銜,胡小武副院長主持,並邀請江蘇省人民醫院助理研究員、省醫院協會院辦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江蘇省人民醫院康復質量認証項目行政負責人周寧人等人員參與,課題組相關人員出席。會議主要圍繞城市養老展開,與會者結合美國、歐洲、日本等地區的既有經驗,探討醫養結合下城市養老文化的特點及應對路徑,並認為在中國老齡化趨勢下,養老的多樣化以及對老年群體亞文化的重視必將成為新的熱點。
【學術交流與國際合作】
國際交流費用因在預算中未列支,並未從本課題經費中開支,均由首席專家個人橫向經費進行補貼。
(1)2014年12月13日,課題首席專家張鴻雁受邀參與“江蘇沿江新型城鎮化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研討會暨第十一屆江蘇城市發展論壇”,重點論述了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南京都市圈的功能整合等與底層文化自覺以及城市地點精神的關系。特別是分析長江城市帶的文化個性建設和跨江發展建設方面提出了新的研究成果。
(2)2015年4月12日,課題首席專家張鴻雁教授受邀參與由《探索與爭鳴》雜志社、上海財經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中國城市與區域實驗室(CCRL)共同舉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市邊界調整與城市綜合承載力提升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4ZDB138)協辦的“城市邊界、多規合一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討會。重點關注城市文化建設與“多規合一”、大數據技術應用等問題。
(3)2015年4月19日,課題首席專家張鴻雁教授受邀參加西咸研究院組織召開的“古都長安與古雅典、古羅馬、古開羅比較研究”研討會,重點闡述西咸新區乃至關中城市群核心區建設過程中如何展現“長安”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
(4)2015年6月25日,張鴻雁教授受邀參加江蘇發展高層論壇第34次會議,重點闡述江蘇區域社會發展的“短板效應”,並提出了“社會文化精准治理”的戰略思考。相關成果也已經發表。
(5)2015年5月28日,張鴻雁教受邀參加了江蘇省省委書記主持召開的調研座談會,圍繞江蘇文化建設邁上新台階等內容暢談感受體會,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同時提出了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的五十六項行動計劃。
(6)2015年7月,張鴻雁教授專門到芝加哥大學城市社會學系查閱相關的城市研究資料。
(7)2014年9月-2015年9月,課題組成員何淼博士研究生赴美國紐約進行交流考察,重點關注全球化背景下特色文化城市發展與建構的國際研究,並著力完成美國紐約與中國南京在發揚自身城市特色、介入全球城市網鏈這一特定行為上的比較性研究。
(8)2016年1月23日,張鴻雁教授受邀主持“新形勢下的城市問題與發展研討會”,江蘇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雙傳學教授、江蘇省城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明生教授、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教授、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李程驊教授等17位國內學者參與了此次研討會。會上各位學者深度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分享了對城市文化發展、城市規劃、城市文化治理等方面的學術觀點。
(9)2016年2月1日-2月7日,課題組成員柳建坤赴日本京都參加京都大學舉辦的“京都與東亞”研究生論壇與研討,在日期間重點考察了京都特色文化鄉村建設、特色文化街區建設、宗教與特色文化城市建設等內容。
(10)2016年4月9日至10日,張鴻雁教授受邀參加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與東南大學主辦,東南大學建筑學院承辦的2016城市更新學術研討會並做主題發言,重點闡述了城市更新背景下城鄉規劃與區域文化精准治理的關系。同時,還明確的提出了特色文化城市建設的中城市更新與“城市文化資本”再生產問題。
③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成果要報文章】
專門向國家社會基金提供過成果要報。一篇是《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戰略實踐創新》。一篇是《文化產業深化改革的切入點與行動邏輯——“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突破與創新》。其中一篇在《新華日報》上發表。
【研究專題推介】
2015年4月19日,課題首席專家張鴻雁受邀參加西咸研究院組織召開的“古都長安與古雅典、古羅馬、古開羅比較研究”研討會,做了題為“西安應成為世界文化之都”的主題發言,重點闡述西安以東方文化特色介入“全球城市文化價值鏈”的可能性路徑。
2015年11月14日,課題首席專家張鴻雁教授受邀參加江蘇省城市經濟學會主辦的2015年年會“一帶一路戰略與沿東隴海線城鎮軸建設——徐州論壇”,並做了題為“一帶一路視角下的徐州城市發展戰略”的主題演講,重點闡述徐州作為蘇北特色文化城市建設前言樣板的創新性。
2016年1月25日,江蘇省《紫金傳媒智庫》進行了對張鴻雁教授的專訪,並形成題為“張鴻雁教授:重構鄉村是我們的使命”的專訪報告,在專訪中,張鴻雁教授提出鄉村城鎮化的新路徑以及推進鄉愁記憶永續流傳的時代責任和技術模式。這篇文章受到廣泛的關注,超過一萬的閱讀量。
2016年4月1日,《文匯報》在第238期發表題為“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張鴻雁:實現城市文化再生產是時代責任”的專項訪談,張鴻雁教授闡述了鄉村文化自覺與城市文化自覺對於實現城鎮化過程中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性。
【研究實例宣傳】
2014年7月,課題首席專家張鴻雁教授率領團隊成員前往吉林省四平市展開特色城市文化課題調研,重點圍繞葉赫那拉古城所代表的皇后文化、滿族地方文化等特色文化要素的城市文化資本打造展開研究,並在《城市晚報(四平版)》以及《四平日報》等多個媒體刊物上闡述相關研究成果和學術思想。
④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改進措施】
一是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許多中小城鎮地區開始進行發展戰略調整,注重地方文化的建設,但由於歷史積累問題較多,又缺少可落地的操作方案,導致建設成效並不明顯。因此其建設非常需要從整體建設的高度提出規劃式的要求和樣本。
二是由於中國城市的特色文化類型較多,如海派文化城市、體育文化城市、邊貿文化城市、資源文化城市,導致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數量龐雜且多元,調研任務較重、體量大,增加了課題研究的難度。后續還需要對前期研究缺失的城市進行補充研究,力求形成中國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全域性。
三是特色文化城市研究必須與具體的時空脈絡進行聯結,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范疇都會作用於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設與實踐。因此,隨著《關於文化消費的意見》《關於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的不斷出台,本課題的研究內容也需要不斷地進行調整,以更好地銜接國家政策導向,並體現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
四是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特色文化城市的類型學研究。不同地理區位、不同城市能級、不同規模的城市與不同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城市不僅數量多,在具體的文化表現上也各有差異,因此,雖然在主報告中已涉及相關內容,但后續還需要對不同類型的特色文化城市的研究,如少數民族城市、邊貿城市,建構中國特色文化城市的“理想類型”。
五是要注重對城市文化與新型城鎮化的互動研究。在新型城鎮化的價值取向下,如何通過城市文化建設形塑質量型城鎮化,增強全民福祉,是特色文化城市建設中的民生訴求。因此,在后續研究中須加強對特色文化城市中的特色文化經濟、特色民生經濟的研究,探究城市文化與新型城鎮化的雙向反哺機制。
六是要加強對中國特色文化城市建設階段性研究,形成不同階段城市文化建設的具體目標、戰略入徑等,並針對國家政策的調整形成可操作性的方案。后續研究中將選擇不同發展階段和形態的城鎮作為個案研究對象,從具體經驗研究出發形成對中國特色文化城市建設的階段性認知。
七是由於課題內容龐大,持續時間較久,相關子課題的負責人出現變更,導致課題的可持續性受到影響。
【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一是在實地調研中,發現仍有相當數量的領導不重視文化建設,仍將工業發展作為城市建設的首要任務,對城市文化的戰略性價值認識不足。因此,需要加強對地方領導的培訓,提升其對城市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知。
二是在調研過程中,發現許多地區存有大量優質的文化資源,但尚未轉化成城市文化資本,對於城市發展的帶動性尚未凸顯。因此,亟需形成地方性的城市文化資本建設方案,加速文化資源的資本化轉化。
三是在全球產業再結構與城市營銷的背景之下,城市特色文化的形成對於介入全球文化分工、佔據城市價值鏈高端具有戰略性價值。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應進一步探索國際層面的文化競爭與合作,力求形成中國城市提升國際文化競爭力的理論指導與實踐方案。
四是在具體實地調研中發現,城市文化的非物質層面、無形的一些文化價值、文化要素對城市文化能級的提升往往具有重大意義。因此,特色文化城市研究不應被束縛於器物層面的城市文化,更應關注其他類型的城市文化,從而進行系統考量。
五是特色文化城市的研究一方面應立足頂層設計,形成頂級理念,即要有明確的聚焦點﹔另一方面要立足可操作的層面,能夠為中國的特色文化城市建設提供一種實踐的方法和策略。
六是在借鑒與反思西方文化城市建設前沿經驗的同時,需要形成中國特色文化城市建設的地域性知識與本土化路徑,將城市特色文化的塑造與中國特定的經濟政治發展階段、社會文化心理特征形成緊密聯結。
七是在特色文化城市與相關指標體系的建立上,需要突出“福民富民”的價值取向,通過設立相關指標並進行加權,形成特色文化城市建設的民生維度。
八是在未來研究中要關注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文化的本土化與國際化、個性化與多元化、現代化與經典化以及城市文化的聚焦內斂與輻射再造。
⑤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是本課題研究內容體量大,實地調研任務繁重,因此現有經費明顯不足。既有研究成果中,由於財務制度的關系,很多經費是從張鴻雁教授的橫向課題經費中支出的。
二是由於課題內容龐大,人員出現變更,導致相關子課題的可持續性受到影響。
二、研究成果情況
(1)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總報告,張鴻雁,初稿25萬字,終稿預計50萬字。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特色文化城市研究是一個全新的命題,但以“特色文化城市”為主旨的專門研究還僅僅是開始,這是當代中國城市社會來臨和社會轉型亟需建構的一種新的現代社會發展動力理論。本文從世界新文化產業分工理論和“城市文化資本”理論的雙重視角出發,在總結、研究、比較國內外特色文化城市發展的歷史經驗和理論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國本土化的特色文化城市的核心價值論、“雙核理論”和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論研究與建構操作的整體范式。此外,本文提出了中國新型城鎮化特色文化優先戰略選擇的理想類型與模式,論述了中國大城市的發展模式與新型城鎮化視野中的都市中心區的文化復興,對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戰略實踐創新特色城鎮、全球化城市化與城市場域精神的“文化定制”、特色文化城鎮的功能轉型、特色文化城市的“城市文化自覺”與創新、中國新型城鎮化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及新對策、特色文化城市的特色文化產業治理創新與行動邏輯、新型城鎮化視野下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設、少數民族地區特色文化城市的文化治理進行了深度的梳理與研究,並在以上的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特色文化建構的模式與創新,
學術價值:本文首次提出了本土化特色文化城市理論的結構框架、研究與建構入徑、新的理論內核﹔截至2016年7月,主報告初稿內容共發表核心期刊33篇,大約有十幾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有的相關內容被多次轉載引用:如《中國新型城市鎮化理論與戰略實踐創新》(《社會學研究》2013年第3期)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轉載、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社會學》第9期全文轉載、《中國市長》2013年第9期全文轉載。總報告初稿完成后,通過會議介紹和學術演講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以及相關省級、地方出版社紛紛來信約稿、約書﹔國內相關城市研究會議也組織開展以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為主題的講座與圓桌會議。
(2)“新型城鎮化視野下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設”,張鴻雁,房冠辛,《民族研究》2014年第1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城市是國家地域生產力構成的集中表現形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經典性文化樣板與類型。尤其在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文化的非地方化和城市“地點精神”的喪失,對於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城市建設應該做到以“文化自覺”和“文化自為”作為理論及行動綱領,引導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創新﹔復興少數民族城市的特色文化。遵循“在保護中傳承與創新,在創新中傳承與保護”的原則與路徑,以“自覺”與“自為”的方式創造“城市文化資本”,建構獨特的少數民族特色文化城市的場域精神。
學術價值:CNKI收錄6次被引﹔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等網站轉載。人大復印資料的《民族研究》專欄、《文化研究》專欄全文轉載。
(3)“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與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房冠辛,張鴻雁,《民族研究》2015年第1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對於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的建設,首先需要遵循傳統鄉村社會的解體與現代城市生活方式傳播與建構的一般規律﹔其次要根據民族地區發展的實際,創造適合本地區的城市化發展路徑。對於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的建構,需要注意三個關鍵要素:一是充分體現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創造多樣性和地方性相結合的民族城市發展模式﹔二是建構民族地區城市發展的“文化動力因”,形成區域性的“城市文化資本”再生產機制﹔三是建構新型城鎮化的“文化治理模式”,開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特色發展路徑。
學術價值:系統性的提出了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價值與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CNKI收錄7次被引。
社會影響:全刊雜志賞析網等轉載。
(4)“核心價值文化認同的建構與文化治理——深化改革文化治理創新的模式與入徑”,張鴻雁,《南京社會科學》2015年第1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由於地方性的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在全球化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發展的交流、沖突、碰撞和整合中受到外來文化的挑戰,文化的“混雜性”為強勢經濟體的文化傳播創造了前提和文化場域。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應該以文化自覺的積極態度迎接挑戰,以全新的文化治理模式建構時代的核心價值。本文針對深化改革提出了三個層面新的思考:一是核心價值的文化認同是現代化的基礎,需要進行社會結構意義上的文化治理﹔二是文化認同需要重構民族的“文化根柢”和“日常生活的自我價值體系”﹔三是文化治理的入徑之一是市民主體精神的再造和職業倫理精神的現代重構。
學術價值:深度挖掘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發展問題,建構文化治理的核心價值,深化改革了文化治理模式與入徑的創新﹔CNKI收錄4次被引。
社會影響:學問網等網站轉載。
(5)“‘文化治理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創新——建構全面深化改革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為’”,張鴻雁,《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當代中國的改革正處在一個關鍵期,由經濟改革必然帶來的"文化轉向"為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問題和挑戰。改革需要建構一種發展的土壤,而這個土壤就是一種具有核心價值認同的社會文化整合機制。本文從深化改革的視角,界定了“文化治理模式”的范疇與社會屬性認識到了"文化治理模式"建構的時代價值﹔從全球化與本土化文化沖突視角厘清了“文化治理模式”的“邏輯自洽”,探尋本土化核心價值建構的理論意義﹔以“文化治理模式”建構為切入點,明確了“集體良知”與“文化模式”,重新發掘“文化治理模式”承擔著群體社會價值重塑、文化權威重塑和現代人倫理重塑,並在此基礎上培育具有民族共同價值內核的重任。
學術價值: 提出“文化治理模式”建構與創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塑造中國在世界競爭中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話語權,創造深化改革的“文化治理場域”﹔CNKI收錄2次被引。
社會影響:愛思想、中國改革論壇等網站轉載。
(6)“美國體育城市的類型特征、創建成因與本土啟示”,王成,張鴻雁,《體育科學》2015年第10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當代美國城市化水平高,全球文化影響力大,職業體育高度發達,城市體育氛圍濃郁,在全球特色文化城市研究中具有典型意義。中、美城市內在品性和體育發展樣態雖存在本質性差異,但美國體育城市的發展指征與創建成因對本土體育城市建設仍具有反思性指導價值。本文認為工業化與城市化伴生同步,城市營銷成為美國體育城市興起背景與首要動因﹔體育城市整體性類型化特征突出,體育消費形成完整的鏈式產業結構,職業體育成為城市文化消費一部分,城市間聯賽產生基於城市的身份認同與群體榮耀,以及體育城市作為狂歡中心,呈現出超級媒體文化奇觀等﹔城市自治和法權意識、城市經濟和商業資本以及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是美國城市與體育有效融合的三個內在性關鍵因素。
學術價值:中國學網轉載﹔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評審錄取。
(7)“‘社會精准治理’模式的現代性建構”,張鴻雁,《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1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地區存在要素的結構性缺失和匱乏,導致了經濟與社會的“結構性空洞”,進而產生“短板效應”。一個國家或區域社會發展的速度、水平、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短板問題”的治理能力。因此,本文認為分析並解決社會發展的"短板問題"是治理社會發展難題和困境的關鍵之一。從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視角出發,“社會精准治理”模式的現代性建構在於:一是“社會精准治理模式”范疇及現實需求的實踐性﹔二是“社會精准治理”解決“短板問題”的切入點﹔三是現代風險社會控制語境下的“社會精准治理”的理論重構。
學術價值:就社會發展的“短板效應”提出針對性的解決之道,並通過對經濟較發達地區建構“社會精准治理”范式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為中國整體現代化建設提供“社會精准治理”的經驗和樣本﹔CNKI收錄3次被引。
社會影響:一點咨詢網、中國智庫網等網站轉載。
(8)“迪士尼文化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對中國文化建設的五重反思”,張鴻雁,《探索與爭鳴》2016年第2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上海引進迪士尼文化,為中國特色文化城市建設和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創造了一個樣板和范式,也為上海強化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功能提供了新的“文化動力因”。迪士尼的成功為中國文化建設帶來了五重的反思:反思一是為什麼我們未能創造出具有世界文化認同意義上的文化產品和文化符號?反思二是為什麼我們的發展往往隻注意“硬實力”而忽視“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與打造?反思三是為什麼我們未能創造“中國式的迪士尼文化模式”?反思四是為什麼我們缺少“以個體和家庭幸福快樂為內核”的文化產業?反思五是為什麼上海沒有形成“新海派文化”進而創造“心海派文化”為內核的文化綜合體。
學術價值:從國家文化發展的國際化戰略和城市“文化軟實力”提升的層面解讀城市文化發展的經驗和啟示﹔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等網站轉載。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社會影響:搜狐教育、圓桌談—一讀等網站以及微信相關自媒體公眾號轉載。
(9)“省域‘文化軟實力’與特色文化城市發展戰略創新研究——以江蘇‘文化軟實力’能級提升為案例”,張鴻雁,房冠辛,楊曉珺,《中國名城》2015年第7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區域文化創新發展是現代社會發展“文化轉向”的主要形式之一。全球化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在新興工業化和后工業來臨的時代,區域社會、城市區域體系的經濟社會轉型需要從文化治理和“文化軟實力”建構的視角加以思考,發達國家往往是從提升“文化軟實力”開始來實現國家與區域發展創新的。總結其經驗,轉型、創新的關鍵有七個方面:一是要建構與城市、區域相適應的、獨有的特色文化創新發展體系和維度,為提升“文化軟實力”建構結構化模式與框架﹔二是要在頂層設計引導下,建設多層面、多類型、大跨度的地域文化整合創新機制﹔三是要有創造具體的推進模式與行動邏輯,讓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區域在“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過程中,有地方性、有方案、有方法、有抓手、有結果﹔四是要深刻挖掘地方文化和歷史集體記憶,深化“地點精神”的創造﹔五是要建構全球文化視野,參與全球新文化產業分工,從高端環節介入“全球城市文化價值鏈”體系﹔六是要能夠從精英文化到大眾文化的統合與創新,形成社會整體的文化認同和集體良知﹔七是用提升全民整體文化素質和文化修養來推進社會整體的一體化,這也是現代化國家的“現代性”的表達過程。
學術價值:從互聯網思維創新模式出發,提出省域范圍內“文化軟實力”提升和省域特色文化城市建構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尋求為提升區域經濟社會和城市區域的“文化軟實力”能級創造理論與實踐依據﹔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等網站轉載。
社會影響:安徽省科技文獻與創新服務平台等網站轉載。
(10)“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創新”,張鴻雁,《社會學研究》2013年第3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在中國新型城鎮化理論與實踐創新過程中,要保証中國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從法治和法理的高度,推行國家級城鎮化頂層設計的戰略模式,並從學理性和科學性的雙重視角認識城市化與城鎮化在本質上的同一性意義;其次是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根據自然區位特點、資源秉賦、歷史文化傳承和地域生產力結構差異等要素對新型城鎮化進行精准化的戰略管理、分類指導和分層建設,杜絕以往“一刀切”、“運動式”的城鎮化運作方式。另外,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依據中國國情,對新型城鎮化進行綜合性、系統化的設計與管理,通過行動綱領和解決方案的制訂管理,建構一個以都市圈"發展極"城市為引領、大中小城市(鎮)並舉、具有地域差序化格局的城鎮發展體系。
學術價值:突破傳統城市規劃學、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學科領域的局限,並上升到城市社會變遷、社會現代化的廣域角度和高度來研究。用理性的、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探索中國城鎮化的規律﹔CNKI收錄32次被引﹔中國社會科學網等網站轉載。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 第9期全文轉載。人民大學復印資料《社會學》第9期全文轉載。《中國市長》2013年第9期全文轉載。總
(11)“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社會‘解構’與‘結構’——新城市社會學的視角”,張鴻雁,《社會科學》2012年第10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城市化在改變著中國,以往的社會存在被 “解構”的同時,亦表現為某些落后的社會傳統和新社會存在被 “結構化”和 “固化”的現象,某些新的社會要素雖然以新的面貌出現,但卻是傳統落后文化的翻版,一出現則成為社會進步的桎梏。當代中國出現的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雖然不完全與城市化進程有關,但卻與城市缺乏現代性的建構有關。社會發展階段性目的之一必然包涵社會現代性的建構。
學術價值:通過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分析典型的 “系統解構”和 “系統結構”的雙重不適應問題,以更高層面認識中國的城市化引發的社會“解構”與“結構”問題,從歷史與邏輯的雙重視角以科學態度加以分析,形成一種全景式的新城市社會學的認識觀﹔CNKI收錄12次被引。
社會貢獻:社會學視野、中國干部學習網等網站轉載。
(12)“中國城市化理論新模式的建構”,張鴻雁,《學術月刊》2012年第8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中國在進入“城市社會來臨”時代之后,需要從三個層面進行城市化戰略的創新:一是頂層設計理論創新。需要對中國全域城市化格局進行全面、整體性的重新規劃,使之形成全域性城市化網鏈體系。二是中層理論與應用設計創新。在“人與自然和諧為本”的理念指導下,建構“循環社會型城市化”發展模式。根據中國區域差異過大的國情實際,創新區域性城市化的分類指導策略,採取“五種城市化道路並舉”的戰略。三是終極價值理論創新。
學術價值:創造中國城市化和城市現代化的理想類型,通過“有機城市秩序”的建構,實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城市發展理念﹔CNKI收錄11次被引。
社會貢獻:人民論壇、中國改革論壇網、宣講家網、國史網、愛思想網等網站轉載。
(13)“論特色文化城市理論體系建構研究與實踐創新——中國本土化特色文化核心價值的理論體系與范式建構”,張鴻雁,《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
基本內容與主要觀點:本文從世界新文化產業分工理論和“城市文化資本”理論的雙重視角出發,提出了中國本土化的特色文化城市的核心價值論、“雙核理論”和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論研究與建構操作的整體范式。
學術價值:中國社會科學網、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網站等網站轉載﹔CNKI收錄10次被引。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