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總課題和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2012年正式立項。2013年初,對課題結構進行了相應調整。經國家社科規劃辦批准,我們將課題申報時的5個子課題,主動調整、擴大為17個專題研究(專題名稱詳見表后附錄),使項目研究更加符合我們的實際工作,且更能實現該課題的宗旨。按照研究計劃,我們於2013年5月召開“歐洲文明進程研究”開題論証會。截止2014年6月底,共舉行十余次中小型學術研討會,其中3次子課題大綱研討會逐一討論了各個子課題寫作大綱。經過上述科研工作,將總課題的指導思想貫徹到每個子課題之中,使每一位研究者都充分理解總思路,並在子課題中充分展現總課題。
經過以上充分的科研准備,總課題和子課題研究工作進展順利。確保課題研究的整體性,仍是研究的重點任務之一。為此,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首先確立本課題的總體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此外,課題首席專家和子課題成員之間通過一對一交流,以及電話、郵件等各種方式,進一步深入討論本課題的整體指導思想,統一認識,理清各個子課題研究內容與本課題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系,解決各子課題之間的整合性。
各子課題研究者相繼進入初稿寫作階段。截止2016年7月,全部17項子課題中,有三分之一的初稿經過了多番討論和修改,已較為成熟,可進入出版階段,比如:歐洲的對外貿易與殖民(浙江師范大學 王加豐)﹔歐洲的司法(山東師大 程漢大)﹔歐洲生活水准與消費(中國人民大學 徐浩)﹔歐洲社會貧困與救濟(南京大學 陳曉律)﹔歐洲的觀念的歷史(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 趙文洪)等。其余子課題在2016年底大部分也將完成初稿寫作。研究期間,課題組成員還在《歷史研究》《光明日報》等權威期刊報紙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作為階段性研究成果(詳見評估表二“研究成果情況”部分)。
相關調研和學術交流情況
本課題尤其重視文獻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本研究要對歐洲文明進行系統梳理,需要盡可能多的、貼近歷史原貌的資料支持﹔同時,需要充分借鑒現有的研究成果,博採眾家之長。根據本課題的總體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在首席專家的統一組織下,按照分工,各個子課題分頭進行資料搜集整理工作。在2012—2014年的研究階段,基本完成了資料的搜集工作,尤其注重挖掘原始檔案、文獻等史料的搜集,以備研究所需。在此基礎上,自2014年起,對所搜集學術資料做了系統的梳理,並確定其在研究中的價值和用途。本課題所涉及的參考文獻基本分作三大類:其一、實証研究成果類資料,這類資料反映了相關研究狀況,在研究中具有很高參考價值﹔其二、理論、觀點類資料,此類資料提供思維、觀點方面的參考,集各家之長﹔其三、歷史文獻資料類,各類史料為澄清歷史本原提供了可靠的支持。總體上,學術史梳理和文獻整理工作已基本完成,為整體研究打下了基礎。
《經濟社會史評論》獲批正式刊號,為加深歐洲文明研究,促進學術交流搭建了重要的學術平台。本課題主要依托實體研究機構天津師范大學歐洲文明研究院,並聯合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一線學者共同參與。2014年10月,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研究院所辦刊物《經濟社會史評論》獲正式出版刊號CN12-1443/N。刊物由本項目首席專家侯建新教授擔任主編,堅持“守望學術田園,創新歷史文化”的辦刊理念,側重對歐洲文明的研究和認知,突出經濟-社會史的學科特色,全面覆蓋世界史學科,並兼顧中國史研究。刊物專設“歐洲文明研究”專欄,無疑成為本課題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項目首席專家侯建新教授於2015年6月當選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世界史組)召集人,這進一步提升了本項目學術交流的層次。2015年10月24至25日,教育部社科委歷史學部2015年度工作會議暨多文明視野下的中國與世界研討會在天津師范大學召開,教育部社科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等數十所院校和科研機構參會。本項目課題組成員多人參會,並在大會就歐洲文明與世界文明、歐洲文明與中國文明問題做主題發言,與全國一線學者面對面交流,對於全面提升該項目質量產生重要作用。
成果宣傳推介
為保障項目研究順利進行,我們在每個階段都認真做好組織工作,並前后記錄了十多份《工作簡報》,報送有關專家、領導。一是匯報工作進展,二是廣泛匯集意見,最終提高研究成果的質量。《工作簡報》記錄了我們對項目研究工作的各項安排,以及子課題的研究進展情況。比如2015年的簡報“加豐教授三易其稿”,具體匯報了王加豐教授研究寫作的前后過程。在“歐洲文明進程研究”的命題之下,王加豐教授負責子課題“歐洲貿易與擴張”。怎樣客觀、全面地闡述歐洲貿易與擴張的多面性,對加豐教授來說也是具有挑戰性的新課題,為完成這個子課題,他已經三易其稿。從初稿到第三稿,引征的資料文獻增加﹔論述的邏輯更加清晰﹔文明進程的特色更加顯著。《簡報》以電子文稿形式通報各子課題負責人,同時督促項目研究進展。
目前,課題研究已逐步進入后期工作階段。根據《歐洲文明進程研究》各子課題書稿的寫作進度,我們已與商務印書館多次接洽,並於2016年3月和6月先后在商務印書館和天津師范大學專門召開工作會議討論出版事宜。商務印書館老總親自過問、學術編輯中心主任、文史編輯室等負責同志、課題首席專家和部分子課題負責人參加了會議討論。課題首席專家向出版社提供了文字說明材料,並介紹了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和科研成果的特點。會上達成一致意見,商務印書館指派專人負責本課題成果的出版事宜,並直接介入后期的科研和出版等相關工作。
研究中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本項目研究地域跨度大、時段跨度長,研究中的難點突出。首先,對“歐洲文明”概念進行明確界定和闡釋,這不僅是本課題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之一,這也是本課題的難點之一。本課題擬從文化與地理相融合的角度來定義歐洲文明,形成一個基本認識。從這一基本認識出發,對“歐洲文明”涵義進行明確的界定,尚需進行深入的、有說服力的理論闡釋。這是一個具有較大難度的工作。其次,在探討歐洲文明進程的過程中,本課題力圖將構成歐洲文明整體的各個層面以及歐洲文明與其他文明的互動等看起來較為分散的內容加以有機地綜合,升華為一個完整的體系,進而更加准確深入地剖析歐洲文明的核心要素和基本特征。這是研究的難點,也就是說,既要從各個具體研究中體現歐洲文明的核心要素、基本特征和總體進程,又要讓各個專題研究體現自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為此,我們著重要處理好總課題與子課題之間、子課題彼此之間的整合及相互觀照的問題。
為此,我們在總體框架和編纂體例、研究隊伍內部的分工協作、學術觀點的融合等方面,進行了新的嘗試。在編纂體例設計上,“歐洲文明進程研究”是要在總體框架之下,展開專題研究。具體說,我們把“歐洲文明進程研究”分解為17個子課題,最后將形成17卷書,系統、深入地展現歐洲文明進程的主要方面和歷史全程。專設總論卷,以統攬歐洲文明進程的主線和全局。分設專題卷,闡述每個方面的來龍去脈,即從中世紀即歐洲文明開啟直至現當代。打通中世紀和近現代之間的區隔,打破國別之間的壁壘,清晰展現歐洲文明發展的脈絡。
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集體攻關項目最大的難處,就是全體成員學術觀點的融合和各自承擔部分的恰合,該難點在本項目尤其突出。如何做到專而不散,體大而神不失呢?如何保障上述總體意圖在實際研究過程中貫徹落實?我們的做法是:在項目啟動期即著手團隊成員學術觀點的融合和分工的協調,並在項目研究的每一個階段都緊緊抓住不放,使每位成員進入角色,統一思想、分工不分家,始終注意相關的學術融合工作。
附錄:
本項目最終成果為《歐洲文明史稿》(17卷),主編侯建新教授。
17個子課題為:
1.歐洲語族與民族(華東師范大學 沈堅)﹔
2.歐洲農民與土地產權(天津師大 侯建新)﹔
3.歐洲社會與基督教(伯明翰大學 斯旺森)﹔
4.歐洲的政府演變(天津師大 王亞平)﹔
5.歐洲的司法(山東師大 程漢大)﹔
6.歐洲賦稅(山東大學 顧鑾齋)﹔
7.歐洲的城市與城市化(天津師大 劉景華)﹔
8.歐洲的大眾信仰(中山大學 龍秀清)﹔
9.歐洲生活水准與消費(中國人民大學 徐浩)﹔
10.歐洲的大學(河北大學 張殿青、陝西師大 李秉忠)﹔
11.歐洲社會貧困與救濟(南京大學 陳曉律)﹔
12.歐洲的對外貿易與殖民(浙江師范大學 王加豐)﹔
13.歐洲民眾教育變遷(天津師大 孫立田、張曉晗)﹔
14.歐洲的中央政府與地方自治(南京大學 陳日華)﹔
15.歐洲的觀念的歷史(中國社科院世界史所 趙文洪)﹔
16.歐洲工業與工業化(北京大學 錢乘旦、徐濱)﹔
17.歐洲市場經濟演進(天津師大 謝豐齋)。
二、研究成果情況
西歐是歐洲文明的典型代表,所以歐洲文明在某種意義上又被稱為西歐文明,這也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對象。每種文明都有其核心要素體系及其外部特征。本課題對5至20世紀歐洲文明的核心要素、外部特征及其發展進程進行全新的界定和闡釋,以經濟-社會史為觀察路徑,探討歐洲文明的演進歷程。據此,我們現將主課題分為十七子課題進行研究,從不同側面描述歐洲文明的演進歷程。本課題的主要觀點為:一、歐洲文明是新的文明,而非對古典文明的簡單延續。二、主體權利觀念是歐洲文明的核心要素,是歐洲文明演進的主線,是區別於其他文明的本質特征。三、歐洲文明是由日耳曼傳統、古典希臘羅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融匯創生而成,它們是歐洲文明的三個來源。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第一、要想真正深入理解歐洲文明獨特的發展模式,不僅需要掌握它的外在特征,更要把握促成並使這些特征發展的核心要素。本課題的研究正是以歐洲文明的核心要素為研究的著眼點,解釋歐洲文明演進的內在規律。因此,本課題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第二、歐洲文明涉及方方面面,以經濟-社會史學科為觀察視角,研究歐洲文明的特征及其演進,是目前一個比較理想的研究路徑,兼具學術創新和方法論創新的雙重意義。第三、歐洲完整地經歷了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及現代制度成功確立的全部過程。在許多情況下,今天中國面臨的問題,在歐洲文明的發展歷程中都曾出現,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歐洲文明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本課題研究正是要分析這些制度的得失,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准確的歷史借鑒和學術資源。第四、本課題由十幾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一線學者共同參與,本課題研究不僅會促進上述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而且還會有力地推動國內世界史學術隊伍的交流與聯合,也將有利於我國世界史一級學科的建設,使學術資源得到優化和整合,從整體上加強世界史研究隊伍的科研實力,提高中國世界史研究的水平。
在上述總體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的指導下,各子課題分不同專題,從各自不同的側面具體描述了歐洲文明。自2014年7月以來,課題組成員取得了諸多項階段性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簡要介紹如下:
1.《法律限定負擔與英國農奴身份地位的變動》(作者:侯建新,《歷史研究》2015-6)簡介:
英國中世紀佃農以維蘭為主體,故稱維蘭制,又稱農奴制,然而英國佃農卻在中世紀晚期最早具備了現代農民的風貌,因此人們對於他們在中世紀的社會地位以及農奴制等問題總有揮之不去的迷惑。本文以法律法治為視角,考察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英國佃農的實際身份與地位,以及歐洲封建制語境下自由與非自由的差異,探求中世紀佃農群體的真實歷史面目。作者指出,農奴制的本質在於其專橫性和任意性。在歐洲封建制框架下的佃農的抵抗斗爭以及由習慣法演繹而來的封建法、庄園法至關重要。在雙方的博弈中,佃戶的負擔一旦被法律確定下來,實際是在庄園內賦予農奴以法律人格,領主權力的任意性受到限制,佃農的人身依附關系也就走到了拐點。
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特別是他們長時段的生活及其發展趨向,具有極為深刻的社會內含,是社會變革的重要基礎。生活狀況,既指經濟生活,也指社會生活,他們的身份和地位,自由程度,觀念和訴求,以至使用的概念和語言,無不深層次地標示著社會文明的程度。英國等西歐國家在人類歷史上首先邁進現代社會,此前那裡的普通民眾曾經處於怎樣的狀況,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隨著歐洲中世紀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依舊停留在“黑暗中世紀”傳統看法的人越來越少了,相反,人們普遍認為中世紀與歐洲近代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西方學者批評中世紀,告別中世紀,同時不斷重溫他們的法律傳統,認為后者是西歐社會邁向現代社會的重要條件之一。
2.《歐洲社會保障的歷史與現狀》(作者:陳曉律,《經濟社會史評論》2015-1)簡介:
歐洲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歐洲社會發展與進步的產物,它的成型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歐洲各國的社會保障發展路徑不同,但有著基本的發展規律,在社會發展的同時,各個不同的社會階層都能適當地分享發展的紅利,並使社會改革沿著法治的軌道進行。歐洲目前的社會福利體系相當完善,但普遍存在福利過多的問題,也就是福利開支超越了社會生產的能力。如何化解這一矛盾,將決定未來歐洲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前途。
歐洲是人類最早啟動現代化進程並率先跨入現代化門檻的區域,因此,從社會保障演進的角度考察歐洲社會的發展與轉型,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從社會保障的角度考察歐洲的發展路徑,會提供給我們不一樣的視角和學術體驗。各國相同的文化傳統與制度遺產構成了歐洲社會保障的基礎,不同的歷史和經濟運行的模式決定了歐洲社保的差異,並構成了各自的特色。這些歐洲國家形成社會保障體系的共同點是以法治為基礎,即社會保障主要以立法的形式出現,每次的改進都以立法的較量為主線。而社會保障作為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構成部分,是普通人能夠分享發展紅利最重要的標志。
3.《中世紀中后期西歐貿易手段的創新與發展》(作者:王加豐,《經濟社會史評論》2015-1)簡介:
西歐中世紀中后期發展起來的貿易手段,雖然在某些方面與古代或與同時代的阿拉伯人、拜佔廷人、猶太人的貿易手段有關,但歐洲中世紀的商人綜合並發展已有的各種手段,把它們與自己的創新結合起來,使貿易方式以新的面貌成體系地出現在人們面前,這是同時代任何其他民族都不具備的。這一新的貿易體系對西歐后來的發展影響極大,是近代西歐往外擴張的基礎。但它的形成不能完全歸之於經濟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它是西歐歷史文化傳統的產物,特別是其商法的發展,在同時代的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西歐中世紀形成的貿易手段、技巧或制度和組織,成為近代西歐在全世界進行殖民擴張的重要工具,是西方中世紀文明的重要創新成果。當然,它們與古代希臘人、羅馬人或同時代拜佔廷人、阿拉伯人、猶太人的貿易手段和貿易組織有某種繼承關系,但這些貿易手段或組織隻有在中世紀的西歐人手中才形成體系,特別是在中世紀中后期,即10到15 世紀,新的貿易手段在西歐成體系地出現,值得關注。這將對我們理解西歐何以能在15世紀末以后建立起全球性的殖民貿易制度,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實際意義。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