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執行的總體情況
按照之前所擬定的項目計劃,本項目工作繼續圍繞東歐八國冷戰時期的檔案收集與整理工作上。目前檔案收集工作已經基本結束,檔案目錄整理編目工作仍在繼續,各個子課題負責人同時撰寫修改相關的研究導論。
本項目的主旨有二:(1)首先開展全方位的第一首文獻史料收集﹔(2)在史料收集基礎上,通過“研究導論”的形式呈現“社會主義國家間關系”和“社會主義國家社會轉型”兩大問題的多種向度,並對相關問題的國際研究動態做相關介紹和剖析。
具體工作情況進展如下:
1、保加利亞:共收集整理檔案5770件,主要內容包括:保加利亞人民銀行文件,國家安全部保密文件,保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決議,保共內部斗爭和清洗文件,格奧吉耶夫個人文件,季米特洛夫著作選,日夫科夫著作選,保加利亞國際協定,保加利亞外交政策文件,保加利亞共產黨和馬其頓問題及其與南斯拉夫關系,保加利亞“郭利亞尼”運動,保加利亞政治移民組織,保加利亞自由運動等。相關檔案研究導論初稿撰寫完畢,31,849字。
2、前民主德國:共收集整理檔案2309件,基本涵蓋了從蘇佔區的建立到德國重新統一這一歷史時期的東德歷史,並且突出重要的事件與問題。從來源上看,這些文件主要部分是選自經過編輯出版的各種檔案文件集,有一部分直接來自檔案館的原始檔案。主要內容包括:蘇聯對德佔領政策,蘇佔區的政治社會形勢,蘇軍管制委員會宣傳廳在德國的工作,德國統一社會黨的內部政治形勢,“東柏林事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柏林危機,國家安全部關於東德內部形勢的報告,1980年代兩德關系的發展,統一社會黨的崩潰,德國重新統一的進程等。相關檔案研究導論初稿撰寫完畢,35,907字
3、前捷克斯洛伐克:共收集整理檔案6075件。主要內容包括:貝納斯流亡政府時期指令,民族陣線建立,捷克斯洛伐克與馬歇爾計劃,與梵蒂岡的關系,政治肅反工作,捷共組織機構編制,土改與社會主義改造,新聞審查工作,與以色列關系,內務部秘密警察局的工作,“布拉格之春”時期的改革嘗試以及相關議會和對外關系文件,19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地下集會,“七七憲章”運動,“天鵝絨革命”,蘇軍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駐扎月撤離。相關檔案研究導論初稿撰寫完畢,49,851字
4、羅馬尼亞:共收集整理檔案3607件。主要內容包括:羅共領導人會議記錄,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會議記錄,羅馬尼亞的非斯大林化,農業集體化中的政策與立法,羅馬尼亞的政治生活,國內秘密警察,羅馬尼亞的對外關系文件,與華約組織關系等。相關檔案研究導論初稿撰寫完畢,26,759字。
5、前南斯拉夫:共收集整理檔案7759件。主要內容包括:貝爾格萊德會議,南斯拉夫與聯合國,鐵托秘密檔案、日記,蘇南關系,南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記錄,南斯拉夫的文化政策,與希臘關系中的馬其頓問題,巴爾干條約,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形成,與中國關系的檔案文件。相關檔案研究導論初稿撰寫完畢,36,605字。
6、匈牙利:共收集整理檔案6628件。主要內容包括:戰后匈牙利的戰爭賠款,蘇匈關系檔案,政治警察的活動,匈牙利民權運動,司法系統的文件,工商業國有化的歷史文件,匈牙利事件,裴多菲俱樂部文件,匈牙利與南斯拉夫關系,匈牙利工人黨政治局會議記錄,卡達爾政府的各類政策文件,匈牙利的宗教事務,匈牙利政治轉型,國家安全部內部報告,圓桌會議談判記錄等。相關檔案研究導論初稿撰寫完畢,21,638字。
7、波蘭:目前已經整理檔案4082件,相關的檔案目錄翻譯工作仍在進行。主要內容涉及:波蘭國家安全委員會文件,波蘭內務部文件,民兵組織文件,安全機構情報,各地方安全部門的報告,波蘭外交部文件,涉及波蘭與美國的關系。同時檔案研究導論初稿尚在撰寫過程中,預計8月中旬完成。
8、阿爾巴尼亞:相關檔案收集遇到困難,難有進展。計劃組織相關專家撰寫一篇介紹阿爾巴尼亞檔案館藏基本狀況的文章。
9、中文檔案:收集原中國社會科學院蘇東所的內部文獻,以及相關出版物,內容涉及東歐各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等,共372件。
10、英文檔案:收集整理英文檔案中涉及有關東歐各國內容的檔案文件,共3670件。
11、俄文檔案:收集整理俄文檔案共6950件,內容涉及蘇聯與東歐各國關系、“布拉格之春”、東歐的政權與教會等檔案。
二、學術交流
2015年6月30日至7月3日,由萊比錫大學中東歐歷史與文化人文研究中心主辦,華東師范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匈牙利科學院人文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慕尼黑路德維希·馬克西米利安大學東歐-東南歐研究學院共同協辦的主題為“冷戰時期的東歐與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萊比錫舉辦。來自東歐各國及英、美的項目組成員和研究團隊中的中國學者聚首,並邀請了業內知名的專家學者參加。此次會議是本項目開展過程中的計劃之一。會議專門辟出一個整天圍繞這一項目進行了有關各國檔案收集與整理、以及相關問題研究狀況等的交流討論。沈志華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紹了該課題的總體進展情況,隨后各個子課題負責人向與會者介紹了各自負責國家的檔案收集情況。來自德國、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的外國學者就項目目前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和補充建議,以充分保証課題在檔案收集方面的完備性。在總體討論之后,中外學者就各個子課題進行單獨一對一的深入交流,對於外國學者所提出一些建議,各子課題負責人決定繼續補充完善。同時大家還就如何撰寫各國檔案專題導言進行了討論。
會后,根據與當事國學者及業內專家的交流情況,項目組中國成員又在德國和匈牙利等相關國家進行了補充查檔和學術訪談。其他國家的補充查檔工作則委托團隊中的外國學者負責。
三、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阿爾巴尼亞檔案由於由於無法找到相關專家從事檔案收集的工作,對於其檔案集也沒有獲得相關的渠道,目前計劃的解決辦法是由相關了解阿爾巴尼亞檔案館藏狀況的專家撰寫一篇介紹該國檔案館藏情況的文章。
2、由於東歐各國語言皆有不同,造成在人名翻譯上出現同一人有不同名稱的表達方式,需要對中文的人名表達進行同一,並附加人名翻譯表。
3、檔案目錄編輯格式細節部分需要進行統一,導論撰寫各部分需要在板塊內容上保持基本一致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簡介:《南斯拉夫時期檔案的基本情況介紹》
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以下簡稱南聯邦)解體后,由於其后繼國們沒有解決歷史檔案的繼承問題,南斯拉夫聯邦機構和南共聯盟中央的歷史檔案資料在很大程度上留在了塞爾維亞的檔案館。2009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解體后不久,塞爾維亞政府決定設立統一的南斯拉夫檔案館,負責收集、保管和處置1918-2006年南斯拉夫時期的檔案。從那時起,南斯拉夫檔案館負責南斯拉夫王國政府部門檔案、政黨檔案、中央法院檔案,南聯邦政府部門檔案、聯邦議會檔案、南共聯盟中央檔案、聯邦中央機構、總統內閣檔案,南聯盟政府部門檔案、聯盟議會檔案。這些檔案包括1945-2006年間的外交檔案(現在存放於外交部檔案館)、1918-1958年間的國防檔案(南斯拉夫王國和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國國防部檔案以及人民軍總部檔案,現在存放於國防部檔案館)和1945-2003年間的內務檔案(現在存放於國防部檔案館,仍沒有開放,1999年北約轟炸南時一部分被炸毀)。大部分南斯拉夫政府部門的檔案都可以在南斯拉夫檔案館內找到,它為研究南斯拉夫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學者提供了最好的素材來源。
論文分別介紹了南斯拉夫檔案館中所藏鐵托的檔案、南共聯盟檔案和聯邦執行委員會檔案﹔外交部檔案館中的外交機構檔案和國際機構檔案﹔國防部檔案。在已出版的檔案集中,包括了關於南斯拉夫與國際機構關系的檔案、關於鐵托的檔案、南斯拉夫與蘇聯關系的相關檔案、關於南斯拉夫歷史的檔案以及關於南共聯盟的檔案等幾個專題。
論文專門介紹了南斯拉夫檔案中有關中南關系和中國問題的檔案狀況。南斯拉夫的檔案中,關於中國問題的檔案主要存放於總統內閣檔案、南共聯盟檔案和外交檔案中,為原始檔案,沒有相關專題的書籍。總統內閣檔案中的《中國》卷宗有70多個文件,來源機構是總統內閣國際局,時間范圍是1955-1979年。檔案的類型主要是情報、關於某些貴賓或者活動的報告、中國政治形勢的簡報、給其他機構的指示。內容涉及鐵托接見中國代表團的會談紀要和報告,鐵托訪問中國的相關文件﹔南外交部關於中國內政外交的報告。南共聯盟檔案中《中國》卷宗收錄的檔案時間為1953-1990年,檔案內容主要涉及南共聯盟與中共直接關系、國際共運中的中共以及中蘇兩國兩黨關系。外交檔案中關於中國的檔案有近100個卷宗。1945年以來,平均一年兩卷。與南斯拉夫檔案館相比,外交檔案館可以提供更為具體的細節。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