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智能電網對我國能源供用方式和能源產業格局的影響及發展戰略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1月29日15:5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 項目進展情況

根據項目立項書的時間安排,各子課題進展順利,已按時完成相關的研究工作,具體情況如下:

(1) 子課題一通過國內外智能電網面臨形勢、發展目標、技術特征、發展現狀等問題的調研,構建了我國智能電網技術框架,解決了為什麼建設智能電網、建設什麼樣的智能電網、怎樣建設智能電網等一系列問題,包括評價體系、技術架構、發展目標、技術路線等內容,從而能夠為后續能源供用模式及其產業布局的發展戰略提供方向性的指導。

(2) 子課題二通過對我國未來終端區域電力與能源系統進行前瞻性戰略研究,厘清了我國終端電力及能源系統在發、供、用等關鍵環節的發展脈絡,分析了影響我國未來能源戰略格局的關鍵問題,如我國終端區域分布式供電用能與集中式發電/供應方式的對比等,從而為我國進一步強化能源供應安全和進行產業升級優化提供決策依據。

(3) 子課題三系統深入分析了現行的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等環境因素對我國智能電網產業空間布局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以分布式光伏發電為例歸納總結了我國智能電網產業重點區域特征、智能電網產業重點省市特征,預測了智能電網終端能源的近中遠期需求,構建了Weaver-Thomas智能電網產業布局模型,進一步優化我國智能電網產業空間集聚布局,並提出了基於智能電網的我國能源產業布局及近中遠期目標與技術路線,最后,對我國未來(2020-2050)智能電網產業提出了政策建議。

(4) 子課題四基於智能電網發展框架及其對能源供用模式與產業布局的影響性研究,重點研究了能源供用技術發展與產業發展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提出了智能電網、能源供用模式、能源產業布局等方面的發展戰略,並評估了相應的社會經濟效益,為我國未來的智能電網與能源供用技術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決策依據。

2. 學術交流情況

(1) 項目組共組織了兩次內部項目交流:

2014年10月30日項目年度交流會,明確了下一步的工作重點在於項目成果在成果要報與內參發表、領導人批示與實際應用証明獲取等方面﹔

2015年7月16日召開了社科重大項目階段成果交流會,各子課題負責人匯報了各子課題的研究進展,並明確了最后一年將通過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撰寫咨政要報、撰寫項目研究報告等方式,力求取得預期成效。

(2) 項目組還組織和參與了多項國際/國內學術會議與論壇等相關交流活動,具體包括:

余貽鑫院士被國家能源局聘為中德智能電網監管項目中方專家組組長。項目完成並發布了《中國智能電網發展監管路徑研究報告》,基於對中國和德國及其他國家電力部門監管和智能電網發展和實踐的詳細評述,提出了七項具體建議,作為中國制定政策及法規的借鑒和參考。

作為會議主席,賈宏杰教授在2014年9月3日主持了天津夏季達沃斯模擬論壇“智能電網共創美好未來”﹔

作為技術委員會主席,賈宏杰教授在2014年9月13日主持了電工技術學會與IEEE在昆明聯合主辦的“分布式電源與主動配電網國際學術會議”﹔

作為技術委員會主席,王成山教授在2014年9月23日主持了電機工程學會與IEEE在深圳聯合主辦的第六屆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ity Distribution (CICED 2014)﹔

作為會議主席,王成山教授在2014年11月5日主持了美國能源部DOE與IEEE在天津組織召開的2014 International Microgrid Symposium﹔

作為大會主席,余貽鑫院士在2015年9月15日主持了中國工程院-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智能電網的挑戰與研發機遇”。

(3) 項目組與英國的Cardiff University,美國的Cornell University,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Victoria,瑞典的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澳大利亞的RMIT University以及德國的University of Wuerzburg共同合作,申報獲得國家科技部的“能源互聯網示范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3.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 2016年4月5日項目組提交了成果要報“關於開發風能和太陽能發電不可舍近求遠的建議”。

(2) 在國家能源局綜合處編制“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過程中,余貽鑫院士基於項目成果提出了若干建議,並將項目部分成果提交能源局參考。

(3) 自2014年7月以來,項目組總共出版專著2部,參與編寫著作2部﹔總共發表論文17篇,其中SCI檢索論文9篇、EI檢索論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篇。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①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②階段性成果清單(請填寫附件EXCEL表格)。

注:2012年立項的項目主要填寫2014年7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1) 代表性成果——關於開發風能和太陽能發電不可舍近求遠的建議

在發展風能和太陽能發電時,“集中式+遠距離輸送”開發模式不僅其本身不能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情景,而且阻塞了在負荷中心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發電和風電發展之路﹔從全社會價值角度看,“分布式”模式(特別是光伏發電)的單位電能成本已經或即將低於“集中式+遠距離輸送”模式﹔“分布式”模式與裡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出的“能源互聯網”的理念一致,它的發展對於發電和配電的影響,猶如互聯網一樣,是“顛覆性”的。我國開發風能與太陽能發電時不可舍近求遠。

(2) 階段性成果

自2014年7月以來,項目組總共出版專著2部,參與編寫著作2部﹔總共發表論文17篇,其中SCI檢索論文9篇、EI檢索論文5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3篇。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