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及運行機制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1月29日15:58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

自2014年7月以來,在前期研究基礎上,課題組繼續圍繞一個基礎: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化與經濟發展相互作用關系機理﹔一個平台: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及運行的仿真平台﹔兩條中樞: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區域內共生優化、跨區域協同優化和運行機制,按項目預定計劃展開深入研究,其中,區域內共生優化機理、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優化機理,以及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及政策設計等,是本階段研究的重點,取得一系列理論和應用成果,提出了的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研究結論,相關成果應邀在中國大學智庫論壇報告,項目首席專家王文平教授多次應邀在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Systems and Uncertain Analysis(GSUA) 等國際會議做大會特邀報告,發布課題研究成果,產生了良好反響,並與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建立了密切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機制。學術論文發表於《中國軟科學》、《中國管理科學》、《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管理工程學報》、《Sustainability》、《COMPLEXITY》、《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等本學科權威及核心學術期刊共41篇,碩士論文4篇,博士論文2篇。其中,被CSSCI索引24篇,被SCI索引6篇,被SSCI索引1篇,被EI索引8篇。

在應用實踐方面,以江蘇省為對象開展了深入的實際調研,形成的調研報告《江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系統現狀及對策建議》,得到江蘇省經信委採納應用,對指定產業節能降耗及優化升級的相關政策提供了科學的決策支持﹔項目組核心成員多項研究成果獲省級優秀成果獎﹔多項成果獲省長、省委書記批示。

在人才培養方面,在本課題支持下,本階段培養碩士生4名,博士生兩名。

2.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子課題1:我國產業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的相互作用關系研究——現狀、機理及關鍵因素

在前期研究基礎上,本階段繼續在省域資源稟賦與產業發展現狀、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之間存在的問題、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的相互作用關系的動態演化規律等方面,進行了深化,並對擴展型EKC曲線的主要影響因素、不同區域不同類型擴展EKC曲線形成的內在本質,以及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機理等進行了重點分析。

1.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相互作用關系現狀分析

1)將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相互作用關系的發展歷程,概括性總結為四階段。第一階段:以經濟發展為主,生態為經濟發展提供資源支撐,第二階段:經濟高速發展,生態問題初顯,第三階段:經濟生態相互制約,生態問題日益嚴重,第四階段:經濟與生態初步進入優化與協調階段。

2)對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省域資源稟賦現狀和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研究。首先對我國省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產業發展現狀、經濟社會資源稟賦、自然資源稟賦和產業環境現狀與目標進行分析。其中,產業發展現狀主要從優勢產業、產業同構性和產業關聯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經濟社會資源稟賦主要從勞動力資源、資本資源和科技資源三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3)提出了目前存在的三大問題: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化水平不協調、區域生態化發展的實踐和理論體系尚未健全、區域間發展有待進一步協同。 具體地:

(1)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化水平不協調。具體來說,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不協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經濟可發展方向與生態水平不協調﹔經濟發達程度與污染程度不協調﹔產業結構與區域資源結構不協調。

(2)區域生態化發展的實踐和理論體系未健全。包括:區域生態化發展的內涵不明確﹔生態化發展的路徑不清晰﹔生態化發展的機制和政策不健全。

(3)區域間發展有待進一步協同。包括:區域間產業關聯有待增強﹔區域間經濟水平不平衡﹔區域間生態矛盾嚴重。

2.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化與經濟發展間相互作用機理

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的相互作用關系的機理,是從相互作用關系的協調性和動態演化規律兩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

1)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的相互作用關系的協調性。首先基於PSR理論框架,從產業經濟發展和產業生態化兩個維度構建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借助Lotka-Volterra模型構建的協調度函數和協調類型的方法,對省域生態—經濟相互作用關系的協調度、協調模式進行了分析。

2)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的相互作用關系的動態演化規律。利用EKC理論對區域生態—經濟相互作用關系進行研究,從而探索其空間分布特征。利用績效評價結果,選取自變量為產業經濟發展水平,因變量為產業生態化水平,並利用面板多項式進行擬合分析。

3. 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的相互作用關系的典型模式

借助Matlab對30省產業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生態化水平的面板數據進行面板多項式擬合,擬合採用多項式次數依次遞增的方法,選擇通過顯著性檢驗並且擬合優度最好的擬合方式。生態—經濟相互作用關系存在六種典型模式,分別為U型、倒U、N型、倒N、M型和W型。

4. 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的相互作用關系的內在機制

對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發展與生態化的相互作用關系的內在機制進行研究建模,並運用於典型模式的代表地區的關鍵影響因素的識別和分析中。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決定生態—經濟相互作用關系的關鍵影響因素存在差異。

子課題2: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模型體系及仿真平台構建

子課題2從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微觀主體——企業入手,基於“自下而上”建模思想,分別從結構分析、區域內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系統優化模型體系、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模型體系,以及基於系統動力學的仿真平台構建四部分展開研究,按課題預定計劃進展良好。

1.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結構分析

為構建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模型體系及系統動力學仿真平台,借鑒自然生態系統對物質和能量的高效利用機理,在國家統計局印發的《三次產業劃分規定》和對第四產業——靜脈產業的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將產業生態經濟系統中的產業分為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分析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和資源環境系統的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關系,提出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內部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產品流動形成的基本結構(如下圖所示),為后續研究區域產業生態系統共生優化、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優化,以及系統動力學仿真平台構建奠定基礎。 

2.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模型體系構建

1)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內在機理

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在微觀層面表現為各類活動間關系的優化和活動單元的優化。活動通過消耗企業各類資源創造出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活動的組合構成了企業的邊界。企業作為活動的集合是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的主體。企業共生關系的形成在於企業通過合作獲得了共生收益(具體表現為經濟收益、生態收益和創新收益)。企業從事各類活動(經濟活動、生態活動和創新活動)不斷地將資源轉化為價值。在此過程中,企業通過自我完善和合作共生兩種方式不斷改進對環境(市場和政策)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強的持續發展、適應能力差的企業被淘汰,於是,企業自身的特征、企業與其它企業以及外部環境的交互決定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共生績效,推動著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發展。

2)基於Agent的多主體仿真模型構建

基於上述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的內在機理,構建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的多主體仿真模型。模型包括四個主要部分:(1) 仿真目標。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的目標是實現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高水平協同創造,它在系統層面體現為:① 總量上,經濟增長的同時生態持續改善﹔② 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利用單位資源創造盡可能多的經濟價值和盡可能少的環境影響,即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化發展效率提高﹔③ 經濟價值總量增長與生態價值損失增長呈現脫鉤態勢。 (2) 主體及主體行為。企業是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的主體。不同類型的企業的差異在於:① 投資策略不同:不同類型企業將新增投資分配給經濟活動、生態活動和創新活動時的優先性不同。② 合作策略不同:企業通過共生關系的建立獲得三種收益,即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創新收益。不同類型的企業在評估整體的共生收益時對經濟收益、生態收益和創新收益賦予的權重不同。企業通過活動將資源轉化為經濟價值同時排放廢棄物。經濟活動是企業的主要活動,它同時利用物質性資源和非物質性資源生產產品同時產生廢棄物。生態活動和創新活動僅利用非物質性資源。生態活動的作用是減少廢棄物的排放,創新活動的作用是提高生產活動和生態活動的技術水平。(3) 主體之間的交互規則。如果企業 與企業 建立共生關系,企業 獲得的共生收益包括三個部分,即經濟收益、生態收益和創新收益。通過評估共生收益,企業 與企業 測算建立共生關系獲得的效用,進而決定是否建立共生關系。(4) 主體與環境的互動。企業與其所處環境互動而表現出適應性。企業所處環境包括:企業所在區域的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市場需求環境、政府政策等。對於資源稟賦優越的區域,企業獲取相應資源的成本更低,這一方面有利於節約企業成本,但另一方面會使企業對該資源產生依賴而形成資源詛咒。相比環境承載力弱的區域,環境承載力強的區域對企業的環境表現的要求更低。市場需求通過向企業傳達消費者偏好信息影響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演化動態。政府政策對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發展同樣存在重要影響,如:政府對廢棄物排放實行強制性的高收費政策,會促使企業通過廢棄物交換降低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沖擊。

3.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優化模型體系構建

1)跨區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優化模型框架

依據跨區域產業協同優化的內涵,跨區域協同優化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區域產業的經濟、生態高水平協同發展,其本質是區域產業發展的增長動力優化。由亞當·斯密、羅伯特·索洛等代表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指出了經濟增長的規模性動因(資本、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 以及拓扑性機制(產業結構、產業分工)﹔后來的產業區位理論、新經濟地理學理論和馬歇爾外部性理論則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拓扑性機制進行了進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產業關聯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以羅默、盧卡斯等為代表的內生增長理論,將新古典經濟學中的外生“技術”因素,拓展為內生因素,將經濟增長的源泉從勞動、資本擴展到技術、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等,更加強調技術進步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支撐作用。

從區域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講,跨區域產業協同優化,首先需要發揮各個地理空間單元的資源稟賦優勢,建立起適應產業生態化發展要求的產業結構,發揮地區經濟增長中的傳統生產要素的作用﹔其次,各個地理空間單元的比較優勢還需要結合區域產業的拓扑結構——跨區域產業空間關聯,在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區域產業空間關聯機制的作用,為區域經濟增長提供“要素”與“結構”雙重支撐動力﹔第三,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協同優化,強調各空間單元產業的相互協作,並有機地整合成經濟、生態高效協同發展的狀態,其本質是依托於區域產業“結構”和“關聯”基礎上的“要素”流通與配置。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通配置是實現區域比較優勢與產業拓扑結構的高效結合的途徑,也是發揮地區經濟增長雙重動力的基本保障。

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本質之一“要素條件”,既反映了各地理區域內資源稟賦,即區域比較優勢的來源,是各空間單元的產業參與跨區域產業協同合作的依據,也決定了各個空間單元的產業結構、區域產業分工﹔本質之二“拓扑條件”,是跨區域產業協同的“脈絡”,不僅映射了各個空間單元各自的資源要素稟賦條件,更蘊含了相互間要素共享的協同路徑,其外在表現為要素流動的區域經濟聯系﹔本質之三“要素流通與配置”,是“要素條件”與“拓扑條件”的結合。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的模型框架可以概括為“要素”——“拓扑結構”——“要素流通”,分別代表了區域比較優勢、區域產業關聯和區域產業協同三個層次。

2)基於一般均衡理論的模型構建

在模型構建時,既充分考慮跨區域產業生產要素流通配置的實踐背景-產業空間布局優化,也與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優化機制充分對接,做到如下幾個方面的“統籌兼顧”:一是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經濟、生態協調目標的兼顧﹔二是既要考慮到產業活動的系統復雜性,也要考慮空間的異質性屬性,做到產業空間與區域空間的兼顧﹔三是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市場配置機制與政府協調手段的兼顧﹔四是產業活動的微觀性和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宏觀涌現的兼顧。

在跨區域產業系統生產要素配置模型設計方面,考慮如下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跨區域產業生產要素配置優化的動力基礎是企業自身內部及其與區域空間條件之間的科學、高效耦合。推動跨區域產業空間分布優化,需要依靠市場的力量,而企業是市場主體。企業對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反應主要體現為企業主體的跨區域選址決策。對企業而言,其決策內容主要包括:勞動力需求、產業用地需求(用地面積、用地成本)、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需求。企業的空間位置決策是在滿足上述生產要素需求前提下,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從企業自身而言,企業所處產業鏈、產業價值階段,對於其對空間區位的認識選擇具有重要影響,對於實現科學、合理的跨區域空間分布優化起著重要的作用。二是跨區域生產要素配置優化的主要實現渠道是建設各個層級空間的產業功能區塊。跨區域產業空間分布優化是在我國經濟戰略總體格局的大框架下,面向不同的區域空間條件,推進各個級別空間的產業區域集群模式。三是跨區域產業生產要素配置優化的主要保障是完善的市場結構及完備的政府協調措施。促進企業在區域空間的自由流通,需要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作為支撐,企業在各個不同區位的生產經營活動是在市場的力量下推進,而另一方面,為有效地防止市場失衡,在這個過程中還需要地方政府之間的協同,以各自的區域空間條件為參考,把握好生態環境承載的限制。

上述平台的均衡策略提供了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優化目標的實現路徑-生產要素的空間配置模式。生產要素的空間自由流通是實現產業生態經濟系統三個層面優化目標的基本條件,從微觀主體到宏觀布局體現、融合市場配置能力與政府調控手段的配置方式、統籌產業活動復雜性與空間異質性的跨區域產業生態系統優化機制設計是生產要素空間配置策略的誕生基礎。

本課題在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空間均衡優化中同時考慮上述空間經濟“關聯”與環境“溢出”的效應,這種空間綜合效應將通過企業微觀主體的異質性對宏觀的跨區域產業生產要素配置優化產生影響。企業對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反應主要體現為企業主體的跨區域選址決策,以企業的效用最大化為決策目標。對企業而言,其在優化過程中的主要決策內容包括:勞動力需求、資本等其他生產要素需求、產業用地需求(用地面積、用地成本)。從企業角度而言,空間選址決策主要以滿足上述生產條件需求條件下,實現自身效用的最大化為目標。跨區域產業空間布局的空間經濟活動“關聯”與環境 “溢出”效應也會根據企業自身的內在屬性不同而對企業選址決策產生不同的影響。對地方政府而言,其在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空間布局優化中的決策包括:產業用地資源的供給模式,包括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的密度、產業用地開發成本控制、區域可容納產業數量(依據產業類型、資源承載力等要素決定))﹔區域間的協同策略制定(稅收及轉移支付政策的協調)。在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空間均衡優化過程中,各個地方政府以產業發展促進地區經濟、生態協同性為決策目標,以產業發展的空間關聯模式為參考依據,設置不同的稅收比例。產業稅率體現在企業主體的生產經營成本中,與勞動力成本、貿易成本一起,構成企業跨區域選址決策的約束條件。

傳統的空間均衡模型中對市場結構的假設是基於產業部門的差異化展開的,完全競爭與不完全競爭是體現在不同產業類型上。本課題針對空間結構的設置,將市場結構的假定對應於區域產業的空間“封閉”性上。設空間存在 個市場中心 在一個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企業在不同區域間自由遷移,達到均衡狀態時,企業效用 外生,對應的企業數量 是內生變量﹔而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區域空間的企業數量總數 維持不變,達到均衡狀態時,不同區域空間上的企業效用平衡,企業效用 內生。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以資源配置的市場均衡為基本機制。均衡狀態的實現,是在多個層面達成的,一是參與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的各主體達成的,滿足各主體的優化目標及條件,二是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的經濟、生態協調性要求,即生態承載力約束,三是政府促進“公平”的調節目標。在上述三個層面的內涵下,均衡狀態的內容一方面包含產業活動的生產要素配置,包括土地資源 、勞動力資源 另一方面則是不同空間生態承載力約束下的均衡狀態屬性,用各個區域空間上的產業發展容量 表示,代表該區域的企業主體的數量﹔而政府層面的稅收調節機制則反映在產業用地成本 上面。

該模型在上述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機制基礎上,研究不同產業活動空間關聯模式下,不同要素的空間配置對產業空間分布的影響。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空間分布優化,是經濟活動的各類參與主體,主要是企業、政府雙方,結合自身的規劃目標、選址效用,綜合考慮環境承載、地區平衡等調節目標,在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下達成的產業空間分布的均衡策略。

4.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系統動力學仿真平台構建

基於上述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分析,構建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動力學仿真平台。

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動力學平台包括建模和仿真部分,其中建模過程包括:(1)系統優化目標確定。依據本項目所提出的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高水平協同創造的總目標,參考“十三五”規劃等國家相關政策文件,從總體上、效率上以及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程度上來確定系統優化的目標,實現未來經濟中高速增長,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產業生態化發展效率顯著提高,促進經濟產出與生態壓力之間的脫鉤。(2)子系統劃分。按照整個系統中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進行子系統的劃分,物質流動的最終價值體現在經濟子系統和生態子系統中,能量流動的過程體現在能源子系統中,如前文所述,模型中信息的具體表現為各類技術,並構成技術子系統。(3)關鍵變量的識別。根據系統目標,重點參照世界模型、T21中國模型等經典模型,同時結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提取系統關鍵變量,具體請參見下表2。

廢物處理率

(4)因果鏈路分析。經濟子系統中體現了不同產業部門生產活動中各變量間的關聯關系,以農業部門為例,其產值主要受農業技術進步、農業資本、農業勞動力及對農業的中間投入四個變量的影響,而農業部門產值的增加反過來又會造成農業資本、農業勞動力及對農業中間投入的增加,因此所有的反饋均屬於加強型的正反饋,不同產業的關聯關系主要通過部門間的中間投入來實現。仿真包括:(1)仿真平台功能分析。功能主要為:預測未來在不同情境下整個系統及各產業部門的經濟價值創造和生態價值創造﹔測試不同的經濟政策、環境政策分別對經濟水平和生態化水平的影響,即政策變量的敏感度分析﹔尋找兩類政策的優化方向,根據不同時段不同區域的規劃目標,制定相應的政策情景,並從多種政策情景中選擇最優方案﹔通過對歷史的模擬和未來的預測,尋找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協同創造的拐點。(2)模型算法設計及實現。(3)仿真平台測試及結果輸出。

子課題3:我國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研究

子課題3圍繞我國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共生優化問題,已展開了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理論框架的構建,我國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績效評價及共生優化機制,面向共生優化的我國區域產業系統結構及布局優化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工作。具體如下:

1.界定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的相關概念,包括產業共生的內涵、產業共生的生態-經濟特征以及產業共生優化的內涵。產業共生是指各類產業的不同價值活動模塊,通過經濟聯系和生態聯系所形成的融合、互動,最終形成生態-經濟相協調的發展狀態。產業共生優化的總體目標是實現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高水平協同創造。從微觀層面來看,產業共生優化表現為通過各類活動之間的有機連接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價值的協同創造。產業共生優化包括總量優化和效率優化兩個基本層次。產業共生優化在總量上的優化表現為經濟價值總量增長與生態價值損失增長的脫鉤。產業共生優化在效率上的優化表現為資源在各類活動間最優配置。

2.從企業共生關系的建立和共生收益的來源入手,分析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的內在機理,構建了產業生態經濟共生優化的多主體仿真模型。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產業共生優化的模式和路徑。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的內在機理、產業共生優化的模式和路徑共同構成區域產業共生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的理論框架。

3.從“效率”和“脫鉤”兩個方面勾勒出我國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績效的基本輪廓其中,效率即生態化發展效率體現了 “資源-價值”轉換過程的有效性﹔脫鉤即綠色脫鉤指數體現了經濟活動和生態活動耦合的協調性。具體地,①為了評估各個地區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化發展效率,通過Nash討價還價博弈得到一組經濟和環境兩個角度均認可的一組權重,利用這組權重計算了我國三十個地區2000-2011年間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化發展效率。②運用混合方向性距離函數模型計算出“兩橫三縱”城市化地區三種生態化發展效率的得分(即經濟效率、環境效率和生態效率),它們從不同方面反映了兩橫三縱城市化地區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化發展效率。③構建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兩個賬戶用以核算生態資本損耗情況,進而分析了我國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面臨的生態負荷。進而,運用Tapio脫鉤指數構建了反映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產出與生態壓力之間脫鉤關系的綠色發展脫鉤指數。

4.提出我國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提高效率”和“促進脫鉤”的雙軌優化機制。具體地,① 探討了我國省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化發展效率的影響因素及作用路徑。② 通過非效率分解分析了“兩橫三縱”城市化地區生態化發展效率缺失的內生影響因素及“兩橫三縱”城市化地區的發展模式特征,從而提出 “兩橫三縱”城市化地區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路徑。④ 基於LMDI模型將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產生的生態壓力變化分解為技術效應、結構效應及規模效應,從而解析清楚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脫鉤優化機制。

5.針對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縱向涌現性”優化方式—產業結構優化和“橫向協同化”優化方式—產業布局優化,分別基於生態化發展效率和綠色發展脫鉤狀態對我國區域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進行了優化分析。具體地,①根據產業自身特征和產業間關聯特征將我國44個兩位數行業分為優化發展組、限制發展組、自由發展組和重點發展組四組。在此基礎上,結合節能減排目標設計了若干產業結構調整路徑並以生態化發展效率為基准識別出“十三五”期間的最優產業結構調整路徑,進而分析了最優產業結構路徑下的要素構成和產出結構的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結構變遷效應。②運用偏離份額模型以提升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化發展效率為基准得到有利於實現我國30個地區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高水平協同創造的產業結構體系。③根據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脫鉤狀態可以劃分為良性互動狀態和失調狀態。對處於良性互動狀態的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產業布局優化主要考慮在滿足“十三五”規劃中資源和環境約束下實現經濟增長和勞動就業最大化﹔處於失調狀態的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產業布局優化主要考慮滿足“十三五”規劃中經濟增長和帶動勞動就業前提下實現資源使用的最大化節約和環境污染物排放最小化。在這個產業布局原則下,利用多目標規劃模型與Weaver-Thomas模型相結合對全國30省市優勢產業群進行選擇。

6.基於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仿真平台,對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相關政策進行了優化設計。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於數據可得性的限制,實証研究僅僅局限於省(市)域層面,而借助更為細分的數據顯然能夠得到更多有價值的結論。改進措施是抽樣調查與蒙特卡羅模擬方法結合,從而平衡細分數據獲取成本與研究結果適用性之間的矛盾。

子課題4:非平衡發展條件下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跨區域協同優化研究

圍繞跨區域產業協同優化這一主題,主要完成了以生態效率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生態經濟系統跨區域協同發展的現狀評價分析、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優化內涵、優化機制框架以及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結構優化、產業空間關聯優化、生產要素跨區域流通配置建模等研究。

1. 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現狀評價研究。從生態效率水平、生態效率空間均衡性以及產業空間關聯現狀三個方面,對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跨區域協同優化現狀進行評價分析。

1)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效率水平評價研究。分別以中國的經濟結構、生態結構為基礎評價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經濟效率。相關的研究結果包括:以省份數據為基礎的我國產業環境全要素生產效率﹔考慮地區經濟基礎差異的我國產業環境全要素生產效率﹔考慮生態承載力差異的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效率。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效率水平空間均衡性評價﹔

2)分別以我國的經濟結構、生態結構為基礎,評價我國產業發展的經濟、生態空間均衡性。運用綠色貢獻系數(GCC)作為分辨外部公平性的依據。相關研究結果包括:以省份數據為基礎的我國各區域間的生態效率空間均衡性﹔考慮地區經濟基礎差異的生態效率空間均衡性﹔考慮生態承載力差異的生態效率空間均衡性﹔

3)對我國的跨區域產業活動的空間關聯進行了現狀分析。依據跨區域投入產出表,從產業經濟關聯、環境效應兩個角度,提煉不同類型產業對應的空間關聯模式。包括產業間的關聯度分析、產業間的前、后向關聯分析、產業關聯的區塊模型分析﹔代表環境效應的產業環境效應的強、弱特征分析、產業環境效應的方向特征分析、31個省份的環境效應關聯的特征分析以及環境效應關聯的區塊模型分析。

針對制造業產業轉移優化措施,分析產業經濟產出、環境污染的空間關聯特征。分析“十五”至“十二五”規劃期間已採取的產業活動跨區域優化措施對我國的區域產業經濟、生態空間分布的影響,闡述我國“十五”至“十二五”規劃期間,跨區域產業活動布局優化的經濟、生態空間變化特征。

2.在產業生態經濟系統跨區域協同優化評價基礎上,指出我國跨區域產業協同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界定了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優化的內涵。

3.將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定義為由多個相互關聯、又具有差異性的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組成﹔每個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內部又包含產業子系統、資源子系統、環境子系統以及技術子系統,界定了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結構框架。

4.從系統觀點出發,依據區域產業內容及區域空間范圍、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目標等,確定系統邊界,分析區域產業與其所處的外部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關系,區域間產業的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作用,以及區域間產業生產要素、資源的配置流通機制,構建了跨區域產業系統的協同優化機制。

5.以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發展的特征出發,通過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建立系統優化的基礎,提取系統協同水平的關鍵控制變量,考察關鍵序參量的作用下的系統演變趨勢,分析對應的區域間產業專業分工合作模式——區域間產業關聯模式的演化特征,並以系統優化目標為依據,提煉最佳的跨區域產業關聯模式。最后,在區域結構優化、產業關聯模式優化基礎上,分析跨區域資源流通配置優化的方式。

6.基於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區域產業結構優化模型構建。用系統整體的觀點,在考慮各空間單元產業系統的外部環境約束——經濟發展需求、生態承載力、資源消耗總量約束等的基礎上,以區域整體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為目標,對各空間單元的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具體構建了基於地方資源稟賦比較優勢的多目標規劃模型,以及考慮到各個地區的承載力和經濟發展需求的決策差異性、產業發展條件的變動等特征時的模糊多目標決策優化模型。

7.跨區域產業空間關聯優化及系統動力學模型構建。在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資源稟賦條件(各空間單元比較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融合產業發展的拓扑條件(產業關聯),並在模型中納入產業發展的非生產要素條件(技術因素),研究跨區域產業協同優化。技術進步方向、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匹配共同對跨區域產業關聯產生影響,建立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空間關聯優化的系統動力學仿真模型。

8.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產要素配置優化研究。綜合考慮了各個空間單元內參與產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類主體的利益,分析比較不同的外部條件(主要是不同產業關聯模式、不同的資源條件下),各類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通配置方式,以及這些條件發生變化時,對應的生產要素配置狀態的演變特征。

研究中的主要問題一是模型驗証的數據微觀性不足。對於跨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同優化模型,需要多種特征屬性地區的案例進行分析比較,對數據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具有很高的要求。下一步的改進措施,是加大對不同屬性特征區域的模型應用驗証,提供更豐富多樣的研究結論。

子課題5: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及政策措施的優化設計研究

本子課題針對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分別從系統運行機制、產業政策選擇、政策優化設計及仿真分析三部分展開研究。

1.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研究

本部分已按照研究計劃,如期開展對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現狀的調研和分析工作,同時廣泛收集了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及數據。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與協同優化研究目標,明確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的內涵與結構,細化了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的研究框架。另外,重點分析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的驅動機制和保障機制。研究進展具體內容主要包括:

1)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的內涵與結構。

根據前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與協同優化的研究分析,此部分主要對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優化運行的機制進行研究。首先結合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的特點、優化方式、運行目標以及系統運行機制的主要特征,分析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的內涵。根據分析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運行機制,可以簡要概括為:在產業生態經濟系統中,各個構成要素的結構、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關系及其功能,以及這些因素產生影響、發揮功能的作用過程和原理及其運行方式。其次,圍繞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優化運行目標,結合系統科學相關理論,從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以及系統運行的驅動、保障、協調、反饋控制等主要功能角度出發,構建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機制鏈,包括驅動機制、保障機制、協調機制、反饋控制機制四個方面。同時,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各機制內涵,需根據產業生態經濟系統涉及地方主體的利益關系特征以及污染行為活動受限的程度的不同,將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分為寬鬆—偏害、嚴限—偏害、寬鬆—共損和嚴限—共損四種類型,進行具體分析界定。各個機制之間的聯系及包括的主要構成要素,如下圖2:

2)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的驅動機制。

隨著資源成本上升和環境約束的強化,市場對綠色產品需求的增加,使企業轉型升級,實現生態化發展的內在動力日益增強,這也是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生態與經濟協同發展的內在根本動力來源。對於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運行而言,經濟高質量增長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是內在根本驅動力﹔市場需求和政府引導是外部重要推動力﹔綠色技術發展是催化劑。本部分分別從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並考慮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寬鬆—偏害、嚴限—偏害、寬鬆—共損和嚴限—共損四種類型的各自特征,研究了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驅動要素及其作用機理。

3)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的保障機制

制定完善、切實可行的產業生態經濟系統保障機制是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健康運行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根據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發展的現狀,本部分主要從資源供給、政府制度保障和綠色技術支撐等方面來描述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保障機制。其中資源供給主要包括勞動力、資本、能源等重要資源的提供。制度保障可以分為法律制度、政府政策及管理制度、企業規章和消費行為規范等多個層次激勵與約束政策,如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低碳經濟與循環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政策導向﹔綜合運用財政稅收、投資信貸等政策手段激勵企業實現清潔生產的激勵措施,以及污染減排和治理的約束性法律法規。綠色技術支撐可以分為綠色技術戰略、綠色技術創新和綠色技術平台等,如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等。

2.產業生態經濟系統政策選擇

1)政策選擇原則

通過對國家或地方政府發布的規劃綱要、工作報告、政府網站等進行調研分析,對現有政策體系現狀進行全面總結,權威報告主要有國家歷次《五年規劃綱要》、歷次《全國環境保護法規和環境經濟政策建設規劃》、《中國制造2025》、《江蘇省生態文明建設規劃(2013-2022)》等,同時對現有相關研究進行了系統綜述分析,系統梳理了現有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相關各類政策及措施。在此基礎上,提出政策措施的優化設計需遵循以下原則:

(1)敏感性原則。敏感性主要是指通過測算各類政策對系統經濟效益指標和生態效益指標的影響程度,而從眾多產業政策中找出對系統有重要影響的、有利於實現系統目標的敏感性政策。(2)功能性原則。不同政策在系統運行中發揮著不同的功能,既有注重行政管理職能的限制性、禁止性政策,也有突出市場手段的激勵性、引導性政策。(3)可操作性原則。政策效果最終通過量化指標來體現,因此要注重所選政策的可執行性,即每項政策均可以量化衡量。(4)連續性原則。政策措施的優化設計必須基於前期實施的政策進行政策存量調整和增量優化,以保証政策的連續性和產業生態經濟系統運行的平穩性。

2)產業政策歸類及選擇

對產業政策的歸類主要從價值創造和功能體現兩個維度進行:

當考慮系統內產業政策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時,將其劃分為經濟類和生態類,其中經濟類主要包括產業技術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等,生態類主要包括環保投資政策、環保稅費政策、排污上限政策、能源結構政策、能源價格政策等。

當考慮系統內產業政策政府和市場分別所扮演的角色時,將其劃分為選擇性產業政策和功能性產業政策,其中選擇性產業政策更加強調政府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比如產業技術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環保投資政策、排污上限政策等,功能性產業政策注重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有所不同,比如環保稅費政策、能源結構政策、能源價格政策等。

3. 政策措施優化設計及仿真分析

針對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高水平協同創造的優化目標,設計政策措施優化調整的不同情景,具體地:在經濟發展速度(高、中、低)和生態化水平設定(嚴格、中等、基准)的各種組合情境下,對不同政策體系進行仿真分析,確定選擇的優化政策措施。

(1)時間維度。產業政策在不同的時段下有不同的政策效果,因此在情景設計時,從短期、中期、長期來體現政策的差異性,具體設計時以未來3個五年計劃進行區分。(2)空間維度。考慮不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環境承載力等差異,產業政策在不同區域的傾斜方向有所不同,在具體設計時,可根據區域經濟和生態特征來進行選擇。(3)產業維度。產業生態經濟系統中的主體是體現產業間的關聯關系,不同產業間投資率的調整最終影響產業結構,在具體設計時,參考國家對某些產業的扶持政策進行重點調控。(4)政策情景的精煉。利用正交實驗設計等方法,去除多種情景的共線性特征,既減少工作量又不失其全面性。

3.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 調查研究情況

本課題的調研主要為我國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和運行的機理研究和政策建議,提供實踐背景和數據支持,並使理論研究為政府、企業等相關決策提供科學支持。採取的調研方法包括:資料搜集整理、問卷調查、實地調研、相關人員訪談等。

調研數據主要從統計年鑒、數據庫和權威發布報告中獲取,統計年鑒主要有《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新中國六十年統計資料匯編》、《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報》等﹔數據庫主要有國研網、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高校財經數據庫﹔權威發布報告主要為《2011城市可持續發展指數》、《中國城市發展報告》、《中國300個省市綠色經濟與綠色GDP指數》等﹔主要統計數據設計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方面。數據用來測算我國區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態化發展效率和綠色脫鉤指數,二者勾勒出我國區域產業共生經濟系統共生績效的基本輪廓。研究中從“中國知網”、“Web of Science”、“Elsevier”、“Springer”、“Ei”等數據庫中廣泛收集有關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共生優化的文獻和書籍,為研究奠定了基礎。

根據子課題的研究主題,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最新文獻650余篇,並在相關政府網站(包括:國家發改委、環保局、財政局、江蘇省經濟與信息化委員會、物價局、科技廳、地方稅務局等)、國內外各種環保機構、環保組織及各國環保局網站(如: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gency、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IPCC))等,廣泛收集整理了與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優化運行機制相關的資料。

先后組織多次實地調研。課題組成員於2014年5月9日至12日,從產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兩方面,調研了蘇南→蘇中、蘇中→蘇北的跨區域產業轉移、產業集群遷移以及企業搬遷等情況,以期明確跨區域產業轉移過程中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在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協同創造方面的主要問題與矛盾,為以后的理論研究提供數據與實際支撐。

課題組成員先后深入到鎮江市高新技術開發區(潤州工業園區)、鎮江市政府、鎮江市城際商業圈、相關產業集群與大中小型企業等,針對蘇南→蘇中、蘇中→蘇北跨區域產業轉移情況進行了充分調研,主要調查了鎮江市承接蘇南地區城市以及蘇北地區城市承接鎮江市跨區域轉移產業、跨區域遷移產業集群、跨區域搬遷企業等具體情況。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王文平教授率項目組成員一行,針對江蘇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新形勢,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行政制度、法律法規、產業經濟政策,以及公眾參與四個方面,多次進行實際調研和訪談,調研分析了江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系統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形成調研報告《新形勢下江蘇生態環境保護制度系統現狀及對策研究》,提出了促進生態文明和“綠色江蘇”建設的具體對策建議,為政府環境保護制度系統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的決策支持,得到江蘇省經信委採納,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015年7月15日至7月18日,在首席專家王文平教授帶領下,課題組六位成員,赴江蘇省徐州市進行實際調研。徐州市作為全國交通重要樞紐城市,處於功能性城市化快速推進期和產業轉型發展期,要實現生態化與經濟發展高水平協同創造,面臨城市待建區范圍較大,建成區內老工業區、城中村、棚戶區用地比重大,城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欠賬較大,產業層次低、亟需轉型升級,城市空間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本次調研的目的是,了解各類產業間的共生協同發展的實際,提煉產業系統優化的區域約束和優化目標。

2015年10月15日至10月17日,課題組成員陳娟副教授一行,針對泰州市綠色循環低碳產業體系、生態環境體系、資源節約體系、循環經濟體系等,以及興化市戴南鎮傳統不鏽鋼產業轉型升級現狀展開調研,課題組成員通過座談、走訪企業及數據統計分析等,掌握大量一手資料,為項目深入開展提供了實踐支撐,也為泰州市循環經濟與綠色低碳發展“十三五”規劃的制訂,以及戴南鎮經濟轉型發展提供了保障。

2)學術交流及國際合作情況

2014年10月5-8課題負責人王文平應邀赴美國San Diego參加了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國際會議,在會上宣讀論文:基於Lotka-Volterra模型的省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調性研究、Research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ransforming enterprise cooperation network based on G-AHP,並與國內外同行交流了項目的研究成果。

項目首席專家王文平教授及項目組成員於2014年10月17日-20日參加了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並宣讀論文《基於Lotka-Volterra模型的省域產業生經濟系統協調性研究》。

課題於2014年 11月24日舉行了課題進展總結報告會,王文平教授介紹了課題總體進展情況。來自江蘇省委黨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特邀專家、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及部分項目組成員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還就代表性成果進行了匯報和交流。

2015年6月20日至21日,項目首席專家王文平教授參加了由Leverhulme Trust基金會資助的Leverhulme Trust灰色系統學術會議。會議得到了國內外研究學者的廣泛響應,來自英國De Montfort University、波蘭Poz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2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00余位教授、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王文平教授應邀作了題為《大數據時代的不確定性分析——大數據與灰色系統》的大會主題報告。

2015年8月18-20日在英國De Montfort大學召開The 5th IEEE International Grey System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王文平教授應邀擔任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並報告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階段成果,受到與會學者關注和好評。

課題於2015年 12月4日在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舉行了年度成果總結報告會,王文平教授介紹了課題總體進展情況。來自江蘇省委黨校、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特邀專家、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及部分項目組成員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還就代表性成果進行了匯報和交流。

課題負責人王文平於2016年7月6日至7日,邀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商學院Shuya Yin作專題報告,並進行學術交流。

2016年8月8日至11日,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ey Systems and Uncertain Analysis(GSUA) 在英國萊斯特召開,來自英國De Montfort University、Manchester university、波蘭Poz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東南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2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100余位教授、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會議。項目首席專家王文平教授應邀作了題為《Study on Spatial Correlation Mechanism of Industries between Different Major Functional Areas Based on Grey Target Theory》的大會主題報告。由中國、英國、美國、加拿大、波蘭、西班牙和羅馬尼亞等國,聯合發起成立了全球性灰色系統學術組織國際灰色系統與不確定分析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rey System and Uncertain Analysis(GSUA)),王文平教授當選為國際灰色系統與不確定分析聯合會Fellowship。

4.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項目首席專家王文平教授應邀參加了2015年12月5日-6日,由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大學智庫論壇與復旦大學承辦的中國大學智庫論壇。論壇圍繞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主題為《2020:從“四個全面”謀劃中國發展》。王文平教授做了《以綠色創新推動綠色發展的新思路和政策建議》的分組報告,報告引起與會專家關注和熱烈討論,並收入論壇出版的中國大學智庫論壇2015年年會咨詢報告集。

2015年8月18-20日在英國De Montfort大學召開The 5th IEEE International Grey System and Intelligent Services,王文平教授應邀擔任會議程序委員會主席,並報告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的階段成果。所提交的論文“The Optimization Degree of Provincial Industrial Ecosystem and EKC of China—Based on the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被評選為會議優秀論文。

項目子課題4負責人及本課題組成員的研究成果獲江蘇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子課題1負責人及本課題組成員的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獲得江蘇省第十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另外,項目組成員趙馳副研究員的研究成果《加快江蘇小微企業持續性成長的對策建議》,獲得到江蘇省省長石泰峰批示。

二、研究成果情況

自2014年7月以來,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礎上,提出了的一系列具有創新性的研究結論,相關成果應邀在中國大學智庫論壇報告,首席專家王文平教授應邀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作主題報告,學術論文發表於《中國軟科學》、《中國管理科學》、《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管理工程學報》、《Sustainability》、《COMPLEXITY》、《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Discrete Dynamics in Nature and Society》、《Waste management & research》、《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 》等本學科權威及核心學術期刊共41篇,碩士論文4篇,博士論文2篇。其中,被CSSCI索引24篇,被SCI索引6篇,被SSCI索引1篇,被EI索引8篇。

一、 代表性成果簡介如下:

1. 陳黎明, 王文平, 王斌. “兩橫三縱”城市化地區的經濟效率、環境效率和生態效率——基於混合方向性距離函數和合圖法的實証分析[J]. 中國軟科學, 2015(2):96-109. (CSSCI索引)

運用混合方向性距離函數模型(HDDF)對2011年"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中62個重要節點城市的經濟效率、環境效率和生態效率進行了實証研究。研究發現:62個城市的平均經濟效率、環境效率和生態效率分別為0.66、0.40和0.42,仍然存在較大的效率改進空間。優化開發地區在三種效率指標上的表現均優於重點開發地區,扮演著"先進者"的角色。合圖法分析結果表明,62個城市可以分為四類,分別對應四種經濟發展模式,應該採用差異化的經濟發展模式改革策略。

該成果發表於《中國軟科學》並被CSSCI收錄,被下載719次,被引用2次。

2. 束慧, 王文平. 技術效率、資本規模對產業空間布局優化的影響[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15, 35(11):2785-2797. (CSSCI、EI索引)

以區域產業項目遷移為背景,融合產業資本規模異質性,建立區域產業空間布局調整優化模型,利用離散隨機變量仿真方法預測遷移項目的空間分布﹔以產業經濟效益,能耗特征對產業進行分類,設定不同類型的產業技術效率發展方式,借助生產函數法和產業污染投影系統,仿真分析不同技術效率發展方式下的遷移產業產出和污染排放的空間分布規律,並利用環境基尼系數對遷移項目空間布局的經濟、生態均衡性進行評價.結果表明,產業資本規模異質性會有效緩解區域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間的矛盾﹔相對於注重低能耗產業發展的技術進步,單純注重經濟效益的產業技術發展方式會加劇區域經濟、生態的非均衡性﹔在短期內,相比於低能耗產業技術水平的提升,產業的規模化建設對區域整體的經濟、生態均衡性影響更加顯著。

該成果發表於《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並被CSSCI、EI收錄,被下載196次。

3. 周甜甜, 王文平. 基於Lotka-Volterra模型的省域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調性研究[J]. 中國管理科學, 2014(s1). (CSSCI索引)

在分析產業生態經濟系統中產業經濟發展與產業生態化相互作用關系的基礎上,借助Lotka Volterra模型分別對全國30省域內產業經濟和產業生態化的共生關系和共生協調度進行測算,然后根據共生關系和發展水平兩個維度將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調類型進行劃分並對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省域間產業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產業生態化不平衡的變化規律並不相同;安徽省產業經濟和產業生態化水平偏離最小,廣東省偏離最大;遼寧、山東、浙江、海南和重慶為相互促進的共生關系,黑龍江、四川、雲南、青海、寧夏和新疆為相互抑制的競爭關系;重慶共生協調度最高,新疆最低;人均GDP、污染治理、自主研發能力、低能耗產業佔比對產業生態經濟系統協調性均為正向影響,重工業佔比和能源結構中煤炭消費量佔比對系統協調為負向影響。

該成果發表於《中國管理科學》並被CSSCI收錄,被下載170次,被引用2次。

4. 花磊, 王文平. 不同創新類型下的有效創新網絡結構[J]. 管理工程學報, 2014, 28(3):110-119. (CSSCI索引)

通過構建知識在網絡上流動、重組和選擇的創新模型,研究了何種結構的創新網絡能夠最有效地促 進創新.在創新模型中設置不同參數,將創新分為探索式與利用式兩種不同創新類型,進而以創新時間和成本為目標,研究提出不同創新類型下最有效的創新網絡結 構,並將其劃分為理想核心外圍圖族網絡和改進對稱軸星族網絡,其中:理想核心外圍圖族位於探索式創新的時間-成本率前沿面上;改進對稱軸星族位於利用式創 新的時間-成本率前沿面上.進一步研究指出,網絡結構導致的交流機會、結構瓶頸和交流擾動是產生上述結果的三個主要影響因素,其中:增加交流機會和減少結 構瓶頸在兩種創新類型下都會提高創新效率;增加交流擾動會提高探索式創新的創新效率,降低利用式創新的創新效率。

該成果發表於《管理工程學報》並被CSSCI收錄,被下載492次,被引用6次。

5. Yue S, Yang Y, Hu Y. 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Green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Experience[J]. Sustainability, 2016, 8(2). (SSCI索引)

通過基於鬆弛的方向性距離函數構建綠色增長效率、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率指數,實証分析2004-2011年中國104個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資情況。結果發現:(1)各城市的綠色增長效率不同。深圳是綠色增長效率最高的城市。(2)總體來說,FDI對中國城市的綠色增長有積極影響。(3)進一步綠色增長效率分解為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率,FDI通過經濟效應和環境效應促進中國經濟綠色增長。(4)不同行業的FDI作用各不相同。污染密集型行業中,FDI主要通過提高經濟效率來實現綠色效率增加。其它行業中,FDI主要通過提高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率來實現綠色效率增加。

該成果發表於《Sustainability》並被SSCI收錄。

6. Hua L, Wang W. The impact of network structure on innovation efficiency: An agent-based study in the context of innovation networks[J]. Complexity, 2014, 21(2):111–122.(SCI索引)

本文通過構建創新過程的仿真模型,探討了網絡結構對創新效率的影響。結果表明,節點間的路徑長度越短,越有助於探索創新效率的提高,越有利於開發密集的集群創新效率的提高。小世界性越強越有利於這兩種創新的混合效率的提高。此外,我們討論了結果的原因,並提出了一些建議,創新和創新政策制定者。

該成果發表於《COMPLEXITY》並被SCI收錄。

7.王文平. 以綠色創新推動綠色發展的新思路和政策建議. 中國大學智庫論壇.2015年年會咨詢報告集.

報告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長特征和面臨的嚴峻資源環境壓力,提出要實現《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的“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同時“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需要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剛性和人口紅利釋放殆盡的背景下,抓住綠色創新這一著力點,通過創新生產要素供給和生態效率的提高,推動綠色發展。報告在對中國綠色發展績效及“兩橫三縱” 經濟軸帶生態效率現狀進行實際調研和模型分析的基礎上,指出:以環境友好型科技創新為重要內涵的綠色創新,改善或消除了工業革命以來許多科技創新的環境負外部性,具有提高經濟效率和環境效率的雙重功能,是化解經濟中高速增長與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矛盾,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的關鍵。綠色發展的本質是提高生態效率,綠色創新是提高生態效率的著力點﹔並提出了以綠色創新提高生態效率的一系列對策建議。

該研究成果應邀在2015年12月5日-6日,由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大學智庫論壇與復旦大學承辦的中國大學智庫論壇上報告,收入中國大學智庫論壇2015年年會咨詢報告集。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