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立項時間為2012年12月。2013年3月26日下午,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王永貴教授擔任首席專家的、2012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我國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發展戰略與路徑研究——基於跨學科協同的多層次整合研究”的開題報告暨課題研討會,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隆重舉行。
該領域著名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呂政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學位委員會主席、北京市重點學科(管理科學與工程)負責人、技術與研發管理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常務理事黃魯成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長城學者”、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社長、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李海艦教授以及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特級教授、北京企業國際化經營研究基地首席專家、中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林漢川教授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科研處處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供應鏈研究中心主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強教授,作為開題報告會專家出席了會議,項目組各子課題負責人、項目組成員及相關師生出席了本次會議。本次會議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科研處處長王強教授主持,由呂政研究員擔任開題報告暨課題研討會專家組組長。
在立項后,截至當前,項目學術研究成果共計80余項(含部分已被期刊接受並預計在2016年內發表的成果),其中學術論文78篇,著作1本,見報3篇。所發表的論文中,國際三大檢索機構SCI/SSCI/EI檢索和收錄的文章13篇(其中,國際頂級期刊收錄3篇)﹔發表中文期刊論文共65篇,其中CSSCI/CSCD核心期刊發表59篇,一般期刊6篇。此外,發表會議論文2篇,國際會議論文和國內會議各1篇。整體而言,項目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良好。
(一)子課題執行情況
在項目獲批立項后,項目負責人按照要求認真地召開了項目啟動專家論証會,並根據專家建議,對未來項目的實施和執行進行了規劃和修正。迄今為止,有關各子項目執行情況簡要匯報如下:
1) 余江教授負責的子課題1“典型國家的技術趕超戰略及其支撐保障體系比較研究”,選取了美國、日本、韓國、德國、中國台灣等國家或地區,對典型國家的基礎趕超戰略的內在規律和成功經驗進行了比較分析,同時對中國和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利產出趨勢以及主要國家的專利競爭態勢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並探索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先企業創新能力的差異,進而提出了技術趕超戰略的指標評價體系。該子課題的研究主張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多層次多元化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使得產業技術路線圖分析逐步成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路徑”戰略研究的重要基礎和支撐﹔
2) 高旭東教授負責的子課題2 “中國實現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的國家戰略選擇研究”, 利用扎根理深入剖析了我國經典的技術趕超案例,通過中國北車與國內高鐵企業研發、制造能力的各階段觀察,總結了中國高鐵企業的技術能力趕超所經歷的各階段及特點。該子課題還對比了不同類別的技術趕超戰略的差異,認為採用突破性技術追趕戰略的制造業企業更容易獲得后發優勢,而採用漸近性技術追趕戰略抑或不能獲取長期的后發優勢。另外,該子課題還對不同技術的趕超潛力進行評價,預測未來發展趨勢,開發了概念模型——我國技術趕超的實現路徑(四種路徑的比較分析和適用條件總結),考察了能夠對國家層面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路徑、時機與方式選擇產生重要影響的調節變量與中介變量,特別是關鍵情境變量﹔
3) 范黎波教授負責的子課題3“基於中國市場特性的新興技術選擇與創新模式研究”,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內高端裝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中的代表性趕超企業為研究對象,對我國新興技術的形成路徑與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構建了基於我國市場特性的新興技術選擇理論框架與方法,開發了基於中國市場特性的新興技術選擇理論模型與方法步驟。另外,該子課題還發現新興市場國家高技術制造企業技術趕超路徑的形成過程是基於企業技術能力升級的過程,技術趕超戰略與趕超路徑以技術能力為基礎存在多種選擇,沒有統一的最優模式﹔
4) 尹建華教授負責子課題4“產業層面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的戰略與路徑研究”,分析了我國產業層面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的現狀和問題,同時採用了跨案例的研究方法對華為和長虹兩家企業的技術趕超進行了深入剖析,嘗試探索在不同產業技術體制及不確定性技術變革的條件下中國制造業企業進行技術追趕的內在機制,研究發現不同產業技術體制下制造業企業獲取后發優勢的過程存在顯著差異,揭示了我國優勢產業的演進發展規律和關鍵的影響因素,探討了我國產業層面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的時機選擇、行業選擇和路徑選擇等問題﹔
5) 吳劍峰教授負責子課題5“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戰略驅動因素、作用機制及模式選擇研究”,立足於“后發企業如何實現趕超領先企業”這一理論與實踐問題,對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驅動因素進行了研究,該研究揭示了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的作用機制,構建起適合我國企業自主創新性技術趕超模式的判斷模型。該子課題以制造業企業為例,發現不確定性的技術變革在技術追趕過程中影響制造業企業獲取后發優勢,技術變革的動態性和復雜性越強,為制造業企業獲得后發優勢創造的機會越大。在此基礎上,子課題還通過跨案例的比較與分析,提出了企業的技術趕超戰略、趕超路徑與技術創新能力之間互相演化的觀點,由此得出后發追趕情境下的高技術制造企業技術趕超的路徑模型。
6) 太平副教授負責的新增子課題6“利用外資直接投資推動我國技術趕超的路徑研究”子課題。通過對近十年對外投資案例的分析,理清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新特點﹔同時重點關注了中國與新加坡相互投資,強調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納入到相互投資促進機制的必要性﹔此外,該子課題還採用了實証研究方法,分析了簽訂雙邊投資協定對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以及技術差距在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研究結論表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中、高技術差距區域存在逆向技術溢出,積極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主要存在於高技術差距區域,而中技術差距區域的技術溢出效應為負﹔短期內,國內研發存量沒有對技術進步產生促進作用,從長期來看,仍需進一步加強國內研發。
二.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在課題啟動后,課題組成員通力合作,在既有文獻的基礎上,又分工對相關文獻和主題進行了收集,並在此基礎上展開了相關的定性研究和實証研究。在此過程中,課題組除了收集了大量的二手統計數據之外,又重點展開了5輪一手數據的採集,其中包括面向企業層面的多輪數據採集、面向產業和產業園區層面的採集,特別是圍繞中關村層面的數據採集。
同時,課題組成員積極參加國內外舉行的學術研究會議和面向產學研交流的高等會議。迄今為止,累計參加國內外會議60多次。同時,課題組成員積極同國內外學者展開學術交流與合作,並努力拓展國際合作。前面提到的、與國內外學者們合作的大量階段性成果,就是例証,如University of Hong Kong的Kevin Zhou教授、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Eric Fang、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的任洪教授、Florida State University的Ruby Lee、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uluth的教授、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的Shibin Sheng、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的Sali Li、The University of Texas 的JUN X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的Shaoming Zou、MIT的JuanJuan Zhang等,上述學者紛紛應邀來對外經濟貿易大學講學並展開合作研究,他們為本項目的順利完成提供了智力支持。同時,項目組成員也利用國際會議的機會跟上述專家學者溝通研討。此外,項目負責人也多次赴美國和歐洲等地執行公務和參加學術研討。
三.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1.成果發布會
項目組成員主要通過出席國內外會議、應邀到國內外高校講座以及面向企業家的座談、研討會和工作坊等形式來宣傳和推介所取得了階段性研究成果。同時,自2013年以來,項目組平均每年展開兩次小規模的成果發布暨課題研討會。此外,本課題組擬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再舉行兩次規模較大和規模更大的成果分享與國際學術會議。
2.《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本課題組堅持每年按照要求提交工作簡單和項目年度檢查報告。
3.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
在過去的時間裡,項目組雖然未直接向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成果要包,但通過提交新華社內參的方式,提交過5篇稿件,其中有2篇獲得採納並得到國家中央領導人的批示。此外,項目組成員積極向各類高端國內外學術期刊投稿, 2013年至2016年發表數量分別為21篇、27篇、15篇和15篇。其中13篇英文論文被《Journal of Marketing》、《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以及《Journal of Service Marketing》等國際頂級或權威期刊接收﹔發表中文論文共65篇,收錄期刊包括《管理世界》、《管理評論》、《管理學報》和《科研管理》等(見圖1)。
四.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與預期的研究目標相比,本課題下半年擬把重點集中在成果的梳理上,形成系列研究報告並投稿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一)子課題1《典型國家的技術趕超戰略及其支撐保障體系比較研究》
1. 范黎波, 孟陽陽.中國 OEM制造發展的新邏輯——來自德國隱形冠軍公司的啟示, 清華管理評論, 2014, 03: 70-76。
該文章結合近期在雀巢(中國)、日本NSK(中國)、捷安特(昆山)、好孩子集團等知名國內外企業調研情況,提出了當前中國OEM企業面臨動力衰竭、產品雙低、追逐既得利益等三個方面的“轉型陷阱”。在國際新產業分工體系下,中國OEM制造企業如何“突圍”?該文章認為,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稱為“隱形冠軍”的德國中小企業(Hidden Champion)是中國OEM企業學習的標杆。
2. 劉艷梅, 余江, 張越, 陳凱華. 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態勢的國際比較, 中國科技論壇, 2014,12:68-74。
該文章基於專利文獻計量方法,從定量角度比較分析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的國際態勢,以德溫特專利數據庫為檢索平台,對中國和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利產出趨勢以及主要國家的專利競爭態勢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同時探索了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先企業創新能力的差異。研究表明,美國和日本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專利產出大國,中國近年來在新興產業公開的專利數量急劇增長,個別產業專利產出的增長速度甚至超過美國和日本,但企業整體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美日企業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子課題2《中國實現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的國家戰略選擇研究》
1. 葉林,余江. 中國工業化的進展、新情況和成功實現.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 67: 117-126。
該文章認為現階段中國工業化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勞動力成本上升、就業彈性下降、制造業結構不合理、處於世界產業價值鏈低端、技術水平亟待提高、出口增加困難等問題,需要從轉變制造業和外貿發展方式、推進制造業優化升級、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加強環境保護、增加人力資本投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強企業管理以利降低成本和自主創新、深化改革以利清除制度障礙等方面著手,促進中 國成功完成工業化和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2. 李丹丹,馬麗儀,基於路徑創造的后發國家技術趕超模型,技術經濟,2016,35:27-32。
路徑依賴和路徑創造是影響技術落后國家(地區)實現技術趕超的關鍵因素。該文章基於 Verspagen模型,建立了一個新的技術后發國家(地區)技術趕超模型。文章指出技術后發國家(地區)縮小技術差距和實現技術趕超的關鍵不僅是提高自身技術能力,而且包括打破路徑依賴的鎖定效應、實現路徑創造。該文章建議技術后發國家(地區)一方面要培育自身的技術能力,另一方面要強化經濟主體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盡快擺脫技術對路徑依賴的負面影響、實現技術趕超。
(三)子課題3《基於中國市場特性的新興技術選擇與創新模式研究》
1. 程鵬,張桂芳,余江. 知識整合能力與本土企業的快速追趕——基於華星光電的分析. 科學學研究, 2014, 32:1061-1070。
技術學習是后發企業逐步實現技術追趕的重要途徑,但是行業技術周期不斷縮短也加大了舊技術學習的時間成本,依靠“引進—學習—吸收—重組—創新”的知識積累線性模式已經不可持續。在這一背景下, 該文章以 TCL 集團創立的液晶面板企業——華星光電作為案例研究對象,描述了華星光電整合從模組、面板到 系統的產品知識、市場需求知識以及企業上下游的外部知識,形成產品、工藝和架構的同步設計能力與建線能力,從而實現液晶面板技術快速追趕的全過程。華星光電通過知識整合實現本土企業快速追趕的案例是中國企業創新發展的有益探索,既揚棄了傳統后發企業知識累積線性追趕模式,也對本土企業通過知識整合作為連接零散和破碎的知識,重構新知識的手段,為新時期本土企業技術追趕實踐提供了啟示。
2. Yonggui Wang, Na Wang, et al., Managing Relationships with Power Advantage Buyers: The Role of Supplier Initiated Bonding Tactics in Long-Term Buyer-Supplier Collabor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Forthcoming(online), 2016.
該文章採用了131個供應商和買方的配對數據,研究結果表明,買方勢力優勢與長期合作是負相關的,而供應商定制和管理關聯減弱了買方權力優勢對長期合作的負向影響。然而,信息共享對買方權力優勢和長期合作間的關系的影響並不顯著。
3. Guicheng Shi , Huimei Bu , Yuan Ping , Matthew Tingchi Liu , Yonggui Wang , (2016)"Customer relationship investment and relationship strength: evidence from insurance industry in China", Journal of Services Marketing, Vol.30 Iss:2, pp. 201–211.
文章旨在闡釋服務公司的不同的關系投入如何影響顧客的感知關系投入﹔並明確感知關系投入如何影響各種維度的關系強度﹔以及探討顧客創新性和抱怨傾向對感知關系投入和關系強度之間的調節作用。
(四)子課題4《產業層面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的戰略與路徑研究》
1. 楊震寧,李東紅,李德輝.中國制造業的產業追趕機制:跨案例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4, 35:51-63。
立足后發企業如何實現趕超領先企業這一理論與實踐問題,借助對華為和長虹兩家企業的跨案例研究,嘗試探索在不同產業技術體制及不確定性技術變革的條件下中國制造業企業進行技術追趕的內在機制。研究發現:第一,不同產業技術體制下制造業企業獲取后發優勢的過程存在顯著差異﹔第二,不確定性的技術變革在技術追趕過程中 影響制造業企業獲取后發優勢,技術變革的動態性和復雜性越強,為制造業企業獲得后發優勢創造的機會越大﹔第三,在不同技術體制內和不確定性技術變革條件下,採用突破性技術追趕戰略的制造業企業更容易獲得后發優勢,採用漸近性技術追趕戰略抑或不能獲取長期的后發優勢。
2.王永貴,馬雙,楊宏恩.服務外包中創新能力的測量、提升與績效影響研究——基於發包與承包雙方知識轉移視角的分析.管理世界,2015,06:85-98.
服務外包已成為我國推動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如何在承接服務外包業務中提升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正日益成為企業界以及學術界迫切需要解決的戰略問題。文章首先探討並率先開發出服務外包中企業創新能力的多維測量模型。然后,該文章借助知識轉移理論,創新性地運用“動機、機會、能力” (MOA)框架,從服務承包方和發包方兩個不同視角探討並論証了承包方創新能力的提升機制。
(五)子課題5《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戰略驅動因素、作用機制及模式選擇研究》
1. 楊震寧,李東紅,范黎波. 身陷“盤絲洞”:社會網絡關系嵌入過度影響了創業過程嗎? 管理世界,2013, 12: 101-117。
現有研究對新創企業創業困境的關注不足,該研究是對目前創業理論研究的一個有益補充,其特點是從創業績效抑制變量入手,建構社會網絡關系嵌入過度和創業資源獲取之間的關系並以組織認知偏差作為中介作用變量進行討論,該文章結論:第一,適度地進行社會網絡關系嵌入、獲得社會資本可以使組織更容易獲取創業資源和知識,但是社會網絡的關系嵌入過度會導致組織產生創業認知偏差﹔第二,組織的創業認知偏差在社會網絡關系嵌入過度與創業資源獲取之間產生中介抑制作用。
2. 劉文霞,王永貴,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技術趕超路徑找尋,中國科技論壇, 2015, 11:61-66。
該文章基於新興市場技術后發國追趕情境的視角,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內高端裝備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中的代表性趕超企業為研究對象,採用跨案例研究方法,對中國自主創新型技術趕超發展戰略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技術趕超路徑找尋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提出了企業的技術趕超戰略、趕超路徑與技術創新能力之間互相演化的觀點,由此得出后發追趕情境下的高技術制造企業技術趕超的路徑模型。研究發現:新興市場國家高技術制造企業技術趕超路徑的形成過程是基於企業技術能力升級的過程,技術趕超戰略與趕超路徑以技術能力為基礎存在多種選擇,沒有統一的最優模式。
(六)子課題6《利用外資直接投資推動我國技術趕超的路徑研究》
1.尹建華,周鑫悅.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經驗研究——基於技術差距門檻視角.科研管理, 2013, 35:131-139。
在考慮技術差距對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影響的基礎上,建立面板門檻模型,運用中國 2003 - 2010 年間的省際面板數據開展實証研究,研究結果顯示:(1) 技術差距在逆向技術溢出中確實存在影響,通過 LM 檢驗及自舉法,技術差距對逆向技術溢出的影響存在兩個門檻值,據此將我國按技術差距分為低、中、高技術差距三類區域; (2) 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在中、高技術差距區域存在逆向技術溢出,積極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主要存在於高技術差距區域,而中技術差距區域的技術溢出效應為負; (3) 短期內,國內研發存量沒有對技術進步產生促進作用,從長期來看,仍需進一步加強國內研發。
2. 太平,劉宏兵.簽訂雙邊投資協定對中國吸收 FDI 影響的實証分析, 國際商務. 2014, 04: 53-61。
本文以引力模型為基礎,利用 1990-2011 年 40 個與中國簽訂雙邊投資協定國家的面板數據,採用混合效應模型,實証分析了簽訂雙邊投資協定對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雙邊投資協定的簽訂顯著地促進了各國對中國的投資,中國與發達國家簽訂雙邊投資協定的投資促進效果更好。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