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總體執行情況
自2014年7月中期檢查以來,課題組進行了多種形式的研討和交流,進一步深化基礎理論研究,對國內外相關的案例和理論進行了整理和綜述,採集積累了大量數據,構建了課題的核心理論框架,完成了三項理論創新,為課題最終成果完成和政策輸出進行了充分的准備。
在前期工作基礎上,課題組通過國外創新城市和城市圈互動發展的深入研究,獲得創新城市發展和網絡互動的基本數據,並分析和解釋創新城市圈發展的規律,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具體落點到上海市構建國際創新城市和長三角地區城鎮群發展的政策創新上,形成關於對於我國發展國際創新城市和城市圈發展的具體戰略的政策建議。基於此研究思路,重新調整了研究整體框架,形成了“國際創新城市發展及其理論研究”、“創新城鎮群發展及其理論研究”、“國際創新城市和創新城鎮群的協同發展”和“我國城鎮群的創新發展”四大部分研究內容,分專題進行了深入研究。
子課題一“國際創新城市發展及其理論研究”研究進展:
從新常態發展背景下創新發展的戰略意義出發,進行了“創新”、“創新城市”和“國際創新城市”的概念,探討了其構成要素和形成標志,從評價體系和互動網絡等方面對國際創新城市的理論進行梳理和解析。
國際創新城市包含來源、過程和影響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創新的來源角度。國際創新城市必須要有國際要素的導入﹔
第二個層面:創新的過程角度。創新的整個的過程是要包含國內、國外多國的要素在同一個城市裡面重新整合,形成過去沒有的產品、組織方式等的過程﹔
第三個層面:創新的輻射范圍。創新要帶有跨越國際的輻射,其不僅在本國產生影響,也會輻射其他要素導入的國家以及非要素導入的國家。
子課題還進行了國際創新城市的理論構建。從界定、分類、要素、特征四方面著手,對國際和國內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城市進行分析,了解各城市的創新要素以及要素之間的互動關系,並得出對其他城市創新發展的啟發。並通過理論學習和案例分析,得出國際創新城市的建構規律和發展趨勢。
課題還探討了國際創新城市的共同特征和對上海的啟示,多元城市文化、先進高等教育、發達市場經濟、自由人才流動這四個方面探討了以上海市為典型對象的國際創新城市發展,並提出了發展思路。
子課題二“創新城鎮群發展及其理論研究”研究進展:
城市群規劃應成為未來區域規劃的重要突破。而實現突破,一是需要創新城市群規劃的指導思想﹔二是形成基於這種思想的規劃思路和方法。研究通過分析與論証,提出建立以“多區位資源配置的系統效益最大化”為基礎、結構優先為核心的城市群規劃思想,並在此思想基礎上,以三大城市群為實証對象,將中心地理論加以拓展,引入DEA模型,創新性的設計實施城市群空間結構集合能效研究,正是希望能為城市群規劃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探索一條新路。
(1)完成城市圈理論研究。
課題對世界城市網絡理論、區域創新理論、城市圈理論進行基礎理論研究。
(2)初步完成案例研究。
國際上公認的六個世界級城市群分別為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倫敦為核心的英國城市群、以巴黎為中心的歐洲西部城市群和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子課題2對這六大城市圈進行了詳細的案例研究。
(3)初步形成創新要素和體系構建。
研究城市網絡關聯的要素,提取創新要素,與城市群聯系起來。追根溯源,城市之間是怎麼聯系的,構成網絡(城市聯系)的要素(參考GaWC)。
課題推進,先找要素,然后再研究要素聯系強度。值得注意的是要素在城市之間的流動是不一樣的,如武漢城市圈“眾星捧月”式的,國外很多城市群不具有支配性,單個與整個區域的影響力﹔不同地區依賴不同要素的強弱。
子課題三“國際創新城市和創新城鎮群的協同發展”研究進展:
本部分圍繞國際創新城市和創新城鎮群的協同發展進行理論綜述與論証,首先通過實例與數據論証並歸納國際創新城市和周邊城市的關系,接下來三個章節分別提出創新中心地、創新中心偏移以及創新流交互的網絡三大理論,通過數據與案例進行論証和演繹。
第七章從國際創新城市在群落中的特征、國際創新城市的脆弱性及其對於群落的需求、中小城市在群落中的作用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國際創新城市和周邊城市的關系,以長三角城鎮群為主要研究案例,結合地方性空間(local space)理論,從國際、國家、區域與地方創新中心地四個層級探討創新城市的層級性﹔從創新城市的要素、類型、規模與創新主體方面探究其互補性﹔並且在創新過程、創新中心數量、網絡關系與創新聯系等方面論述發展演替的規律。
第八章通過創新城市與傳統中心地理論的結合提出創新中心地概念,並獲取長三角42個城市的專利數據的位置信息,針對長三角科創空間和中心地分布進行數據論証。同時具體針對上海,選取2000-2015年的授權專利數進行空間落位和核密度分析,得到上海的科創中心地分布並對其進行描述性分析,基於創新主體、內容類型等對中心地進行劃分,並進一步探究上海創新中心地核心和高等教育人口關系以及與周邊創新要素的相關性分析。最終提煉歸納創新中心地“一核三圈”的理論體系,創新中心地由最重要的創新核和與創新核密切關系的支撐圈、聯動圈和反哺圈組成,各圈層功能互補。
第九章從城市創新中心與傳統中心空間偏移的現象入手,以上海創新中心地為研究對象,歸納出從城市中心到非中心、從市區到郊區的兩類偏移模式。根據經驗提出成本擠壓的偏移假設,通過對創新成本、創新要素和條件兩組變量的數據統計,提煉出成本擠壓曲線模型以論証創新中心地偏移假說。
第十章從對中心的關注拓展至對網絡的關注,提出創新交互主要取決於創新要素的區域配置、創新交互的內容和類型是辨識創新城市群落整體特征和發現群落演變動因的關鍵、創新網絡是流動空間和場所空間的結合體三大創新流理論假設,並基於長三角專利合作的數據分析論証城市間創新流假設,基於上海市各區域專利合作的數據分析論証城市內部各區域間的創新流假設。並按照創新階層、創新資金、創新信息和知識以及創新服務等創新網絡流動的主要要素對創新網絡流動的類型加以歸納,最終提出創新網絡的內在動力要素。
子課題四“我國城鎮群的創新發展”研究進展:
本課題進行了“上海市”(48條)、“杭州、南京”(41條)、“長三角地級市”(36條)和“長三角縣級市及小城鎮”(12條)創新發展政策建議共137條。
政策建議的理論邏輯為:我國城市群創新發展的政策設計,將圍繞“實現城鎮群整體的國際競爭力能力提升”、“實現區域整體的財富積累”和“實現城市整體的可持續發展”三個主要目標。
通過現城鎮群整體的國際競爭力能力提升,實現1、人才、資本、產業、知識的全球吸引和競爭優勢,2、進行全球創新資源的調配能力﹔
通過實現區域整體的財富積累,實現1、形成圍繞創新的產業集群發展、人口素質提升、城市空間建設水平提高,2、區域整體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通過城市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實現1、對創新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2、實現對非創新空間的更新和提升,3、化解城市發展中的各類頑疾和城市病,4、實現創新對非創新空間的反補。
在我國城鎮群創新發展的將圍繞以下核心思路進行政策設計:思路一、創新核培育強化思路﹔思路二、創新核分工聯動思路﹔思路三、構建創新支撐思路﹔思路四、協調創新反哺思路。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數據平台
課題團隊於2014年5月—2015年7月期間,自主研發建成了智能城鎮化協同創新數據平台,這是國內首個專門面向長三角區域城市規劃的大數據平台。它通過數據實時採集技術,數據融合技術 以及其它技術,整合了社會、經濟和環境三大領域 數據。並針對城市數據、指標數據、專題數據和新型數據四大方面分別進行數學建模和智能分析,從 而為城市規劃提供了有效的支撐。
自主研發數據採集工具和統計指標智能整合工具,實現城市興趣數據的自主採集和實時更新,以 及各城市統計指標的自動統一智能整合。
接口化的數據平台系統、實現與其它平台系統的資源整合與對接。基於可視化技術,依據不同數 據的分析結果,通過table、graph、map等多種方式展現數據的時空特征。
2、學術交流情況:
(1)交流平台:同濟大學 “智能城鎮化”可持續發展沙龍。
本課題主要研究成果多次在該沙龍中以講座形式進行發布,並邀請國內外專家進行講座和學術研討交流。
例如:
2015.03.06 第78 期可持續發展沙龍:" 聚焦上海"2040 專題系列講座——上海與長三角區域城鎮群協同發展,主講嘉賓:彭震偉教授
2015.03.06 第79 期可持續發展沙龍: 新技術支持下的空間戰略規劃與城市設計市,演講嘉賓:沈振江教授、王德教授
3、國際合作:
(1)裡昂大學智能城市協同創新中心
裡昂大學智能城市協同創新中心(IMU) 是一個以城市、大都市、城市化為核心問題的研究和實驗中心。它屬於法國裡昂大學聯盟,是法國政府大力支持的卓越實驗室項目(LABEX)之一。其主要任務是協同城市研究的相關學科,激勵、創造、積累、提升我們對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認識,探索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開發,並為公共部門和私人機構體提供咨詢和建議。
(2)巴黎東部大學城市未來研究中心
巴黎東部大學城市未來研究中心(FU) 是一個圍繞以城市環境、能源、社會等問題為研究對象的實驗中心。它屬於法國東巴黎大學聯盟,是法國政府大力支持的卓越實驗室(LABEX)項目之一,其主要任務是為城市研究的相關學科提供學科交叉的平台,促進新知識發現和新技術的應用。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1 會議、講座、論壇發言
(1)會議及論壇發言:
2015 年06 月04 日,吳志強教授在同濟大學出席《未來城市的創新建筑、基建及服務體系》國際研討會並作《跨學科支持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的主旨報告。
2015 年07 月24 日,潘雲鶴院士在滬聽取《長三角大數據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項目進展匯報。吳志強教授代表《長三角產業發展與大數據互動關系》課題組參會並作中期成果匯報。
2015 年09 月21 日,吳志強教授出席在不萊梅舉辦的第四屆中德工程院智慧城市研討會,作題為“城市大數據支持下的智能城市評價及規劃”的演講。
(2)與政府相關部門和領導進行研討:
2015 年02 月02 日,吳志強教授與到訪的浙江省城市化推進辦公室主任張曉紅洽談協同中心與浙江省政府2015 年的合作方式及工作重點。
2015 年04 月01 日,吳志強教授主持在上海市建科大廈舉行的城鄉規劃與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2015 年第一次全體會議暨“未來上海城市治理”研討會,並介紹2015年度重點工作。
2015 年05 月13 日,吳志強教授向楊浦區副區長談兵和楊浦科創公司負責人為五角創業場的發展思路與概念設計提出咨詢建議。
2015 年07 月25 日,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韓愛興一行到訪WUS 實驗室。 吳志強教授介紹、交流實驗室最新研究和實踐項目。
2015 年08 月28 日,吳志強教授出席2015 浦東新區智慧城市建設專家委員會年度工作會議(暨2015 上海浦東智慧城市建設高端研討會)。
2015 年12 月16 日,吳志強教授副校長帶隊赴宜賓考察,為宜賓市十三五規劃提出指導建議,並出席第48 期宜賓大講壇,向宜賓市700 余位干部作新型城鎮化和未來可持續發展學術報告。
2 《工作簡報》報送情況
(1)本課題的主要研究成果均隨同濟大學長三角城鎮群智能規劃協同創新中心“協同創新通訊”(雙周簡報)進行推送,對象為長三角各省市相關領導。2014年8月至今共完成38期通訊。
(2)根據研究成果完成137條政策建議,分別有針對性的報送長三角各省市主管領導和部門,目前本工作正在進行中。相關報送名單如下:
上海市﹔浙江省、江蘇省、安徽省等相關部門﹔
杭州市、南京市﹔
長三角地級市共有39個:
江蘇省(12個) :無錫、常州、蘇州、南通、鹽城、揚州、鎮江、泰州、連雲港、徐州、宿遷、淮安﹔
浙江省(10個) :寧波、嘉興、湖州、溫州、紹興、金華、舟山、台州、衢州、麗水﹔
安徽省(17個) :合肥、蕪湖、蚌埠、淮南、淮北、馬鞍山、銅陵、安慶、黃山、阜陽、宿州、巢湖、六安、亳州、滁州、池州、宣城。
以及長三角縣級市及小城鎮。
四、主要問題
目前課題組的相關理論創新缺少數據和實証支撐,目前正在進一步拓展數據平台,收集案例數據,夯實實証研究。
課題內容轉化為簡報、論文、新聞報道等仍不足,下一階段將加強成果的轉化與報送。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引力和網絡:長三角創新城市群落的空間組織特征分析》
吳志強、陸天贊
刊於《城市規劃學刊》 CSSCI CSCD 2015年第2期 31-39頁
創新作為城市和區域發展的主要動力,而區域層面的創新集群和活動一直是城市地理學研究的熱點.本研究以中國長三角地區41個城市為研究案例,從創新階層、創新經濟投入、創新文化環境、創新產出四個維度的指標入手,通過創新引力和外向創新聯系度,來觀察長三角創新城市群落的組織特征和空間網絡.結果表明:①城市創新引力.形成7級劃分,第一級別城市為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前4級城市的創新引力與后3級城市有明顯的分野;②創新外向聯系.空間上呈現沿滬寧線和滬杭線的“八字形”的核心結構和沿海“C型”的潛力圈層;③網絡總體特征.創新群落由核心圈層、關聯圈層和邊緣網絡三部分組成,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相關聯形成兩個嵌套三角形的結構組成了核心圈層.
2、《國際研發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機制研究》
黃亮、陸天贊
刊於《城市發展研究》 CSSCI 2015年第8期 7-14頁,共9頁
國際研發城市是知識經濟時代伴隨研發全球化過程而出現的一種新型空間形態與城市功能,亟需重點關注。綜合運用新經濟增長、全球價值鏈以及城市創新系統等理論工具,嘗試搭建國際研發城市形成與發展機制的理論解釋框架。研究表明.國際研發城市的形成根植於知識經濟時代的深刻背景。在新經濟下,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研發網絡的空間擴張與地方鑲嵌改變了全球價值鏈中研發與設計環節的集聚程度與趨勢,構成國際研發城市崛起的外部動力條件﹔同時,凝結於城市中的基於自身研發資源稟賦的地方競爭優勢與研發系統的完善程度是推動國際研發城市形成與發展的內生基礎。在未來,應當通過融入全球研發網絡與優化城市研發系統內外兩方面相協調的路徑來整合全球力量與本地資源,進而推動國際研發城市的形成與持續發展。
3、《長三角城市創新合作關系的社會網絡、空間組織及演進》
陸天贊
刊於《中國名城》 2015年第10期 61-68頁,共8頁
創新作為城市和區域發展的主要動力,區域空間重構其本質是創新要素的流動、組織和交互耦合關系。以長三角城市群42城市為研究樣本,從2000-2015年分3個階段選取了通過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的PCT體系申請和公布的專利合作數為創新合作的替代參數,採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從網絡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等維度,結合空間分析,觀察長三角創新協作關系的社會網絡特征、空間組織特征和演化規律。結果表明:(1)2000-2005年,以上海為主要節點的城市創新合作網絡開始萌芽;(2)2005-2010年,長三角創新城市群落迅速發展,以上海為核心的〝核心+多節點〝的協作網絡和空間組織特征初步顯現;(3)2010-2015年,長三角〝核心和多節點〝的網絡組織特征更加明顯,同時出現沿交通軸形成創新走廊等新現象。
4、《網絡關系與空間組織:長三角與美國東北部城市群創新合作關系的比較分析》
陸天贊、吳志強、黃亮
《城市規劃學刊》 CSSCI CSCD 2016年第2期 35-44頁,共10頁
創新和創意活動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動力,從創新聯系視角,觀察城市體系的空間組織和網絡關系成為創新地理學的研究熱點。以長三角和美國東北部城市群為例,以各城市在PCT申請的專利合作數為參數,研究通過社會網絡分析和GIS空間分析方法,從社會網絡關系、空間組織特征等維度分階段對兩大城市群的創新聯系進行對比觀察。研究表明:(1)社會網絡關系。美國東北部城市群參與創新合作的城市更多,網絡密度更高,層級和子群團體更為豐富,“多中心百花齊放”的“眾創”特征明顯﹔(2)空間組織。與長三角“單中心、多節點、單層次”的簡單網絡相比,美國東北部城市群表現出“多中心、多節點、多層次”的復雜關聯網絡特征。(3)節點聯系。長三角局限於行政轄區的“近域合作”,美國東北部城市群以“近域合作”和“跨區域聯系”兩種方式相結合。(4)演進特征。長三角表現為“直線上升型”的演進特征,美國東北部城市群表現為“起伏式”演進特征。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