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潛在經濟增長率計算及結構轉換路徑研究中期檢測報告

2016年11月29日16:30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1.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自課題立項以來,本課題組根據制定的研究路線和研究思路,圍繞研究計劃書的內容,進行分階段的重點研究。目前,本課題研究內容已基本完成,總體研究進展主要體現在:根據我國國情特點和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現在新常態的經濟階段,本課題組從需求結構的變化趨勢、供給結構與人口結構的演進歷程,和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轉化臨界期限等角度,探討我國經濟結構變遷的內在邏輯關系,厘清我國經濟結構問題的歷史原因與傳導機制,預測未來我國中長期經濟結構的調整路徑,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我國經濟增長的結構動因,同時預測未來中長期的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

具體而言,本課題的研究進展和計劃執行情況如下:

(1)完成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基本內涵的界定

本課題組深入分析和歸納國內外已有學術文獻,在多次比較和討論歐盟委員會財經事務部、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實際使用效果后,最終選擇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等實際政策制定部門的定義:潛在經濟增長(potential GDP)反映一個經濟體生產能力的長期增長趨勢,是通貨膨脹率保持穩定的情況下與之對應的實際GDP水平,這是一種對可持續的最大產出的度量。進而,潛在經濟增長率則是潛在GDP的增長率。

(2)完成影響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核心要素研究

首先,本課題組對中國資本存量進行重估,以確保本研究的科學性與嚴謹性。為解決折舊率參數設定問題,本課題組討論了折舊率與資本產出比、固定資本形成率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並在此基礎上,利用歷年固定資本形成額數據和有投入產出表年份的折舊額數據,重新估算了1952—2012年中國的資本存量。其次,本課題組細致考察要素結構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本課題組利用超越對數形式的生產函數,分解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影響效應,並考察技術進步偏向性對要素結構和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效應。本課題研究結果表明技術進步偏向性的變動會通過改變要素結構,來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最后,基於內生增長理論,本課題組對我國人力資本存量進行再估算。本課題組採用成本加權法估算了我國1978-2011年的人力資本存量。這部分工作完成了本課題對增長要素核算的預期目標。

(3)探討產業結構變遷和二元經濟結構轉換趨勢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影響

本課題組主要從兩個方面開展這一部分研究:一是從數據的可靠性與可得性出發,以福建省為例,基於過剩產能研究產業結構調整路徑。該研究總結出合理衡量產業結構的指標,並選擇適當的狀態空間模型,通過分析福建省1978—2012年7個行業的年度數據,來確定其產業調整的路徑。二是根據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通過C—D生產函數和計量模型對我國二元經濟狀態進行分析。該研究証實我國處於二元經濟的現狀,並根據二元經濟結束時全社會的邊際生產力將相等的理論,在我國經濟以7.3%的增長率水平持續增長條件下,預測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結束時間。

(4)根據生產函數、需求函數對我國潛在增長率進行測算

這一部分的代表性工作進展主要體現在:針對我國經濟未來走勢判斷上的明顯分歧,特別是理論界和實際部門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憂慮,本課題組從供給面和需求面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進行了預測。具體地說,課題組分別從供給面和需求面兩個角度,建立宏觀總量生產函數模型和宏觀總量需求模型,檢驗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並在此基礎上預估我國未來十到十五年的增長潛力。該部分研究工作完成了從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出發測算中國潛在增長率的預期研究目標。

(5)從經濟結構角度構建理論模型描述未來經濟結構變動路徑

在這一部分中,本課題組從需求和供給兩個角度開展研究。具體地說,

在需求方面,本課題組基於經典的凱恩斯需求理論,從我國國情出發,將政府投資對於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政府投資資金對消費的擠出效應加入到投資函數和LM曲線中,深入探討政府投資對經濟的外生拉動作用和擠出效應,並在模型中引入加速數原理,討論消費對經濟的內生推動作用。另外,通過對政府投資影響系數的研究和反饋機制的討論,本課題組考察其系數變動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的擴張效應和抑制效應,進一步測算政府投資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此外,本課題組剖析了我國經濟改革的驅動力演變,論証並測算了居民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效果。這些研究工作完成了關於需求結構變遷與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的路徑轉換之間關系的預期研究目標。

在供給方面,本課題組構建了基於均衡的經濟結構跨期模型,以實現對我國未來經濟結構變動路徑的預測以及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研究。首先,本課題組依據投入產出的滯后關系,建立新的動態模型以考察結構演變條件下的經濟均衡。這種更為貼近現實的滯后關系,能夠向前進行迭代推演路徑轉換過程。其次,本課題組通過對生產和投資決策的數理模型推導,使用變參數的生產函數,借助動態描述把握“新常態”的趨勢特征。最后,本課題組通過引入經濟結構自調整機制作為模型約束,有效消除了多期迭代預測時的誤差累計。

(6)對人口結構與經濟結構的聯動效應進行了相關研究

首先,本課題組採用三因素分解法進行增長因素的分解,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數據出發,研究了經濟結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將各產業就業份額增長率與各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相結合,把三產業就業結構的變化納入到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計算中,從而全面考慮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另外,本課題組使用產業結構變動因素和人口結構變動因素作為資本存量增長率的解釋變量,引入社會總撫養比對資本形成率的負向影響,同時引入將目前經濟新常態下所面臨的產業、人口結構變動對資本形成率的影響,測算了產業、人口結構變動對潛在經濟增長率更為深層的聯動效應。這部分工作綜合研究內部結構(勞動力供給結構)和外部結構(產業結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達到了測算結構路徑轉換對經濟增長影響程度的預期目標。

2.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以及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課題組查閱了數百篇國內外文獻資料,並將這些文獻分門別類進行整理,最終形成幾個文獻群,分別是:潛在產出的理論與模型群、計量模型與檢驗方法群、生產要素與技術進步群、產業結構與調整群、宏觀經濟政策與效果群。每個群都包含核心的中外研究文獻調30篇左右,作為課題深入研究的基礎。此外,課題組從研究本身出發,非常重視數據的積累和加工整理。課題組在調研數據的基礎上,結合已經收集的數據重估了我國1952—2012的資本存量﹔並對1978—2011年我國的人力資本存量進行了再估算。其中,在資本存量的重新估計中,課題組細化了折舊率的分析,不論是從方法的角度還是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夯實了資本存量估計中遇見的各種問題,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在估算人力資本存量的過程中採用成本加權法,並對此種估算方法作出了兩點改進:一是將人力資本投資的成本確定為直接教育、醫療保健及文教娛樂支出﹔二是引入了教育投資時滯概念,從而客觀地還原了各年齡不同學歷層次勞動者的真實教育成本。結果表明:2011年中國的人力資本存量已達到83688.03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為10.06%﹔勞均人力資本存量達到10951.06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為8%,低於人力資本存量增長率﹔1978——2011年間人力資本產出效率波動較大,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中國人力資本產出的效率開始急劇下降。

為了提高研究水平和質量並傳宣推介課題組業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本課題組依托吉林大學數量經濟研究中組織了兩次較大規模的全國性學術會議和一次國際性學術會議,分別是:2014.7在長春舉行的“中國數量經濟理論與方法創新”全國會議,出席會議的人員包括來自全國100多位從事數量經濟研究的知名學者﹔2015.7在長春舉行的“經濟新常態的數理分析及實証研究”全國會議,出席會議的人員包括來自全國130多位從事數量經濟研究和宏觀經濟政策研究的知名學者﹔以及2016.7在長春舉行的“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與結構性改革”國際學術會議,包括來自美國、韓國、日本的學者在內的140余位與會代表深入交流了關於新常態時期我國經濟運行的特征,潛在增長率的預測以及經濟增長路徑等問題。參會代表中包括了世界著名經濟計量學家Chang-jin Kim,和我國著名經濟學家汪同三教授、張軍教授等。會議進行過程中,課題組成員對部分代表性成果進行了宣傳和介紹,並與國內外同行進行了廣泛地學術交流。

國際合作方面:2015年9月和10與課題組分兩批派出多位核心成員前往日本進行學術交流,與包括立命館大學在內的多個高校和科研機構針對課題研究中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同時也宣傳了課題的研究成果。

此外,本課題組也非常重視研究成果的應用性轉化,具體而言,課題組核心成員在首席專家的帶領下積極將研究結果和結論與實際相結合,立足於向主管本門提供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立足於為地方經濟建設出謀劃策。2014年7月以來,由本課題首席專家張屹山教授起草的兩份政策報告得到了吉林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其中2014年11月提交的《關於大力加強守法和執法教育的建議》獲得了時任吉林省省長的巴音朝魯同志的批示,2016年3月提交的《關於如何讓東北經濟盡快企穩回升的建議》獲得吉林省省長蔣超良同志的批示。兩份報告的核心建議也已經被採納。

3.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本課題研究已經進入收尾階段,主要研究內容已經完成或基本完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由於用在數據收集整理以及理論框架創新的時間超出預期,因此,研究進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集中討論和攻關,在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努力下,終於在今年年初將進度趕上,這樣,就保証了項目可以順利進行下去。

研究過程中我們的主要有以下三點心得體會:

其一是,必須結合我國實際對現有的理論框架進行大膽創新,這樣才能准確反映出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遇到的獨特問題和新常態下的經濟運行特征。

其二是,研究方法上應該綜合多種方法對同一問題進行多角度檢驗,彼此印証﹔既要使用前沿的、復雜的方法和技術,也要使用傳統的、簡單的方法和技術,之后進行結果的橫向比較,以保証結果的真實有效,這樣得到結果才能為政策選擇提供科學的依據。

其三是,國內外的學術會議和學術交流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它們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時,也有助於將研究成果向外宣傳。

意見建議:

從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研究的學者應該更積極主動地與政府決策部門進行交流,這樣能夠使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有效的政策建議﹔同時,也建議中央政府推動各個部門將更多的政策信息和數據及時對外公布,並大力支持重大課題的調研工作。

二、研究成果情況

代表性成果1《產業結構調整、人口結構轉變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的簡介

該成果由張屹山、胡茜撰寫,於2016年3月20日發表在《東南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該文從產業結構調整和人口結構變動兩方面考慮了實際GDP的變化情況,研究了導致中國近幾年來的實際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並通過建立模型對未來五年做出趨勢預測。首先建立了以資本形成率為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描述其與人口撫養比、城市化率以及第二產業比重之間的相關關系,分析了產業結構調整、人口結構轉變因素的對資本形成率的聯動影響。其次從標准生產函數核算框架出發,附加人力資本變量,考慮經濟結構變動因素對潛在經濟增速的影響,進行潛在增長情景模擬。該研究結果顯示,未來五年我國經濟增長率的平均水平應該維持在6.66-7.18%之間。

代表性成果2《要素合理配置視角下中國潛在產出測算》的簡介

該成果由喬紅芳、沈利生撰寫,於2015.12.18發表在《宏觀經濟研究》上。該文假定在當前生產要素利用率條件下,由於投入的要素存在著錯配,產出未達到最大,隻要改變投入要素的配置,在投入要素總量不變的前提下,就可實現產出的最大。將實物資本與人力資本達到最佳配置比例時達到的產出水平,定義為潛在產出,而實際產出對潛在產出的偏離就是潛在損失或是效率損失。以MRW 模型為基礎,基於實物資本和人力資本合理配置視角,對中國1978—2011年間的潛在產出和潛在經濟增長率進行測算,結果表明:兩種資本的產出彈性之比為2.53,遠遠低於其存量之比9.53﹔潛在產出曲線明顯位於實際產出曲線之上且兩條曲線的差距越來越大,說明潛在損失為正且絕對額越來越大﹔同時,潛在產出年均增長率比實際產出年均增長率高出0.04%。該研究表明,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仍然很大,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實物資本存量增速過快,而人力資本存量積累速度過慢,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提高教育在人力資本積累程中的效率和質量。

代表性成果3 《中國農業環境效率與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分析》的簡介

該成果由崔曉、張屹山撰寫,於2014年8月30日發表在《中國農村經濟》上。該文運用符合物料守恆條件的環境效率和環境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模型,分別對年間中國農業環境效率和環境全要素生產率及其變化進行了分析。本文主要有以下發現: 與傳統的技術效率相比, 環境效率不僅能體現農業生產中各種要素的利用效率, 還能揭示農產品要素投入中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農業環境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在大多數年份慢於傳統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速度, 這與農作物對生產要素中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增長緩慢密切相關。由於農業技術應用和推廣上的缺陷,中國農業生產的精細化程度不高, 農作物對化肥的吸收效率增速緩慢, 導致了農業污染控制難度加大和農產品廣量安全治理困難等問題。

代表性成果4《中國二元經濟的數理印証與節點預測》的簡介

該成果由田萍、張屹山、張鶴撰寫,於2015年6月20日發表在《學術月刊》上。該文根據劉易斯的二元經濟理論,結合C—D生產函數模型和計量模型對中國市場的二元經濟狀態進行了分析,証實了中國處於二元經濟的現狀,並以7.3%的持續增長率水平作為假設條件,預測出中國二元經濟的結束時間為2020年。不同於以往研究基於傳統經濟部門剩余勞動力的枯竭時間來進行二元經濟結束的相關預測,該研究以傳統經濟部門與現代經濟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出相等作為二元經濟結束的標志﹔把劉易斯所描述的二元經濟順利發展的終點定義為資本趕上勞動力供給、剩余勞動力消失、最終實現勞動力邊際產出相等作為理論基石估算出未來中國經濟總體的勞動力邊際產出序列與中國現代經濟部門的勞動力邊際產出序列相交的時刻點,為中國未來經濟高速增長維持的時間長度進行了預測。

代表性成果5《重估中國的資本存量: 1952—2012》的簡介

該成果由沈利生、喬紅芳撰寫,於2015年7月5日發表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上。該文通過研究發現國內眾多資本存量估計文獻結果差距巨大的原因是應用永續盤存法估計資本存量時,折舊率參數設定差異較大。為細化折舊率的分析,該文討論了其與資本產出比、固定資本形成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利用歷年資本形成額重估資本存量。估計過程中又不同於已有文獻把第一年作為起點的做法,而是以投入產出表為基准,同時向前向后進行推算,同時得到資本折舊率與資本存量的時間序列值。不論是從方法的角度還是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夯實了資本存量估計中遇見的各種問題,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代表性成果6《技術進步偏向性變動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影響》的簡介

該成果由董直慶、陳銳撰寫,於2014年8月1日發表在《管理學報》上。該文為考察技術進步偏向性對要素結構和全要素生產率的作用效果,基於CES生產函數分解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推導出技術進步偏向性變動會通過改變要素結構從而影響全要素生產率增長。該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整體經濟和東中西部地區技術進步偏向於資本程度逐年減弱﹔技術進步偏向性變化趨勢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且技術進步偏向性與要素結構適配性逐年增強,並呈現出愈加有利於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趨勢。

代表性成果7:《關於如何讓東北經濟盡快企穩回升的建議》的簡介

該成果由張屹山起草,並於2016年3月報送吉林省人民政府,已獲得吉林省省長蔣超良同志批示。該建議結合本課題研究成果,針對近些年東北三省經濟增長率處於全國倒數前幾位、成為拖累全國經濟增長的老大難問題提出一些破解難題的建議。該建議指出,振興東北經濟根本在企業,關鍵在政府。企業既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又是就業崗位的提供者,振興經濟實質上就是振興企業﹔同時,東北三省的經濟活動中國有企業起著主導作用,而搞活搞強國有企業當然是政府的責任,而且提供優良的市場環境也是政府的義不容辭職責。主要建議包括:首先,東北應主動申請成為簡政放權的試點,大力簡政放權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作用,具體措施有組建科技服務中心、組建代辦服務中心、組建咨詢服務中心﹔其次,應該充分利用混合所有制形式,引進域外大型企業﹔再次,要推進農業的企業化經營,增加第一產業的產值﹔最后,應謀劃“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有效途徑,拓展企業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課題組供稿

(責編:沈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