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東亞朱子學研究的新課題

朱人求2016年11月23日13:4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東亞朱子學研究,在時間向度上,指東亞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朱子思想及其后學﹔在空間向度上,具體表現為中國朱子學、日本朱子學和韓國朱子學等多種實存形態。東亞朱子學研究是全球化時代的需要,也是朱子學發展的內在需要。目前漢語學界對東亞朱子學研究仍缺乏系統性,今后宜在以下幾方面進一步展開。

一是東亞朱子學的總體性研究。未來的東亞朱子學研究應從整體上闡釋東亞朱子學的話語體系,揭示其內在的問題意識、思想脈絡和朱子學的相互交涉,並給其思想以正確的理論定位。中日韓朱子學承傳與創新及各自的特色、東亞朱子學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東亞朱子學的共同價值、東亞朱子學的問題意識、東亞朱子學的人文精神、東亞朱子學的接受模式和類型、東亞朱子學的一體與多元、走向“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可能性、東亞文化的相互交涉、文明對話中的東亞文化、東亞文化的未來、朱子學與全球化、朱子學的當代實踐、朱子學如何走向世界,等等,都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隻有在全球化的境遇中,這一研究才能得以充分展開並成為現實。

二是中日韓東亞朱子學的相互交涉。朱子學自13世紀起開始向世界廣泛傳播,在日本、韓國歷史上曾得到充分發展,達到很高的水平,成為東亞近世文明共有的思想形態。在上一個千年期,朱子無疑是一位有著世界影響的杰出人物。陳來先生指出,以朱子學和陽明學為核心的“新儒學是東亞文明的共同體現”。學界如不全面了解朱子學的各方面,就無法了解東亞朱子學者對朱子學的承傳與創新。隻有全面了解中國宋元明清儒學內部對朱子哲學的各種批評,才能真正了解日本德川時代儒學對朱子的批評中,哪些是與中國宋明儒學的批評一致的,哪些是與宋明儒學的批評不同而反映了日本思想特色的。反過來,隻研究朱子的思想,而不研究李退溪、李栗谷、伊藤仁齋的思想,就不能了解朱子哲學體系所包含全部邏輯發展的可能性,不能了解朱子思想體系被挑戰的所有可能性,以及朱子學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換言之,中日韓朱子學的相互交涉、相互促進,構成了東亞朱子學承傳與創新的獨特風景。

三是東亞朱子學經典文本的承傳與創新。要研究東亞朱子學的經典文本及其傳播,中日韓對朱子學文本的接納、理解與創新,不同朱子學文本在東亞各國的不同命運,等等。例如,朱子的代表作《四書章句集注》在中國和韓國作為科舉教材備受重視,在日本卻被《四書輯釋》和《四書大全》所取代,其中的原因值得探究。把朱子學經典文本放進東亞特定時空進行分析,許多被歷史遮蔽的問題便脫穎而出,這進一步拓寬了朱子學的研究空間,豐富了朱子學的理論內涵。

四是東亞朱子學話語的同調與異趣。中國朱子學話語體系包括本體話語(體認天理、理氣先后、無極而太極、理即事、事即理、理氣動靜、心即理、理一分殊)、工夫話語(格物致知、主敬窮理、誠意正心、定性、慎獨、拔本塞源、心統性情、尊德性與道問學、操存省察、已發未發、致知力行、下學而上達)、社會政治話語(正君心、出處、國是、教化)、境界話語(見天地之心、識仁、自得、致良知、民胞物與、全體大用)等。日本朱子學話語體系包括本體話語(理氣一體論、天命之性、氣質之性等)、工夫話語(格物窮理、主敬涵養、靜坐、全孝心法、事上磨練、智藏說等)、境界話語(如全體大用等)、社會政治話語(如神體儒用、名分大義論、夷夏之辨、國體、王霸等)。韓國朱子學話語體系包括本體話語(如理氣之發、理乘氣發、理氣一途、人性物性異同論等)、工夫話語(如四端七情、心體善惡、心統性情、定心與定性等)、社會政治話語(如事先理后、起用厚生等)。在具體分析基礎上,揭示東亞朱子學的話語體系與理論類型,揭示東亞朱子學話語體系的異與同及其根本原因,是極具挑戰性的。

五是東亞朱子學的社會化及其實踐。東亞朱子學是東亞文化所依憑的重要精神資源,在東亞歷史上曾一度成為中日韓國家最高統治哲學。東亞朱子學如何通過書院教育、科舉、社倉、鄉約、家族、朱子家禮的實踐等方式推進朱子學的社會化並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中日韓三國朱子學社會化及其實踐有何不同?目前,學術界對東亞朱子學社會化及其實踐研究的關注度還不夠,相關成果十分薄弱。對東亞朱子學社會化及其實踐進行系統研究,有利於提高東亞各國的生命認同感、文化認同感和政治認同感,促進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形成,這方面的研究可謂任重道遠。

總之,東亞朱子學在歷史上呈現出“一體多元”的理論格局,“一體”指以中華文化為體,以朱子學為體,“多元”指中日韓朱子學的多元化發展與具體呈現。未來東亞朱子學研究應以東亞為視域,以經典、話語與實踐為核心,以中日韓不同文化為脈絡,分析中日韓朱子學的承傳與創新,既求其同,又求其異。全球化時代,如果我們立足東亞,既宏觀中西文化交流,又聚焦東亞文化互動,並在上述脈絡中探討東亞朱子學經典文本、話語與實踐及其未來發展,東亞朱子學研究必能在21世紀開拓創新、綻放異彩。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亞朱子學的承傳與創新研究”首席專家、廈門大學特聘教授)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