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全球治理智庫何為

——來自2016上海全球智庫論壇的聲音

賈宇2016年11月16日09:4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全球治理智庫何為

  資料圖片

  當今世界,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成為大勢所趨。全球治理,智庫何為?11月10日至11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項目組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聯合主辦,以“建設命運共同體:合作、創新與展望”為主題的2016上海全球智庫論壇在滬上舉行,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韓國、日本、意大利等多個國家的智庫負責人和決策咨詢研究專家,共同研討全球治理新格局下的智庫使命,為推動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智庫力量。

  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中外智庫發出創新呼聲

  首屆上海全球智庫論壇舉辦於2014年6月,此次是各國智庫管理者、運行者和研究者時隔兩年多后的再次聚首。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陳東曉認為,當前全球治理體系的新變化,表現為四個特征:第一,領導力量分化。各利益相關方數量顯著增加,改變了原來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力量格局,未來領導全球經濟治理的力量模式將取決於傳統領導力量和新興領導力量之間的博弈互動關系。第二,治理理念和價值的多元化,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治理話語權的競爭。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以新興經濟體為代表的多元發展道路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和理解。第三,治理機制的碎片化,暴露了現行治理機制在代表性、有效性方面的雙重缺陷。第四,國內治理的國際化。在互相依存的全球經濟中,各大經濟體國內政策的溢出效應和回蕩效應進一步顯著化,管理和協調任務更加繁重。

  當前,英國脫歐等全球頻出的“黑天鵝”事件,也印証著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等與會專家的判斷——“全球已進入新時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行全球治理體系與時代不相適應的地方正在越來越多地暴露出來,已經對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勢構成了日益嚴峻的挑戰。”在上海社科院智庫研究中心名譽理事長王榮華看來,傳統的全球治理模式難以為繼,需要引入新的力量。

  “智庫”之“智”,從“日”從“知”。作為敏銳觀察世界風雲、敏感捕捉時代潮汐、敏捷介入社會進程的思想集散地,全球智庫日益成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動力。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燕爽認為,在當前全球治理正在進行深刻變化和調整的形勢下,智庫資源已經不只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寶貴資源,而且正在成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和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

  智庫隻有因應外部世界的深刻變化,通過反觀內省,實現變革和創新,才能找到突破口和生長點,這已成為全球智庫界的主流聲音。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詹姆斯·麥甘及其領導的團隊在全球范圍開展智庫評價。此前他曾撰文稱“智庫必須創新,否則就會消亡”。此次論壇上,他重申了這一觀點,認為智庫如果不能創新,就會陷入困境﹔智庫必須理解和認識外部挑戰,並且做出正確回應。

  盤古智庫理事長易鵬介紹了這家社會智庫改革創新的“三字經”,即“人、快、開”。“人”即在待遇和人員靈活度上體現對智庫研究人員的充分尊重﹔“快”即快速應對變化的世界,快速提供研究成果﹔“開”即秉持開放、共贏的心態,與其他智庫和企業進行合作。

  中國人民大學科研處副處長谷曙光提出,高校智庫定位介於“江湖”和“廟堂”之間,要加強體制機制創新,既不能採取機關化的運作模式,也不能是個人作坊式研究,而應在研究基礎和學科積累上下功夫。

  同濟大學副校長江波圍繞如何加強面向解決問題的新型智庫,如何統籌科技創新與商業政策配套研究,如何協調、開放、共享和建設新型智庫這四個問題,對高校智庫改革創新進行了深入思考。

  各國智庫開放合作,共同應對變化挑戰

  按照麥甘團隊的統計,目前全球大約有6800家智庫,除了歐美頂級智庫之外,金磚國家、中東與北非地區、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和拉丁美洲的智庫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充分顯示出這些發展中地區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正在不斷提升。王榮華指出,各國正在通過智庫傳遞與表達自己的外交主張,一個建立在全球智庫網絡基礎之上的新的治理格局正在形成。

  與此同時,全球智庫井噴式增長,創造了新的智庫生態,各智庫間競爭互動關系愈加明顯。

  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弗朗西斯·尼古拉斯認為,當前,智庫遍地開花,智庫群體越來越多元和復雜,特別是智庫組織概念的泛化,使智庫競爭更加嚴峻。另外,智庫運行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傳播媒介和通信手段越來越多,在使智庫獲得更高曝光率的同時,也帶來“推特化”或“微信化”傾向,一些智庫為博取眼球,失去了應有的深度和系統性。智庫如何在長期的基礎研究和快速回應中保持平衡,對其運營者來說無疑是新的挑戰。

  攜手應對挑戰,構建開放與合作的智庫體系,合力推進全球治理,是全球智庫的時代之思。

  上海社科院院長王戰強調,全球治理理念不僅拉近了世界各國的距離,有利於在發展問題上達成共識,而且也使得全球智庫處於一張互聯互通的網絡之中,為人類的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各國智庫都面對共同的使命。建設命運共同體,我們需要合作、創新與展望。”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主任任琳表示,智庫交流是“二軌”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之所以要建設開放合作的智庫體系,在於未來世界面臨很多不確定性,治理全球性問題需要全球努力。隻有諸多大腦的思考對話,才能找到更好的應對方案。

  陳文玲表示,全球智庫要以共同行動和負責任的精神,推進建立全球治理新秩序,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協同,就是要把人類的智慧之光、智庫的思想之光匯聚起來,沖刷和蕩滌負能量,引導社會輿論向著人類和平與文明、公正的方向發展。協調,各智庫應有有效的協調溝通機制和平台。協力,各個智庫不僅要為自己的國家出謀劃策,還要為全球更加美好的未來謀劃方略。另外,要推進各國政府的戰略對接、規劃對接、政策對接,推進宏觀經濟政策的溝通與協調。

  運用網絡和新媒體,加強全球智庫間溝通和協調,不失為契合時代特色的有效途徑。韓國外交事務和國家安全研究所所長辛東益指出,當今社會已是網絡社會,為解決問題提供了新動力。如果全球智庫建立起跨國、跨區域合作網絡,積極作用將成倍增長。在網絡上,多個不同智庫的學者可進行聯合研究、發表成果。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洲項目高級研究員夏添恩認為,智庫不能單純瞄准“倫敦或者華盛頓的精英”,還要有更大的視野。社交媒體提供了廣泛搜集意見的重要平台,智庫如何利用好這個平台,是需要思考的話題。

  在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學術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王飛看來,構建開放合作的智庫體系有三個方面的工作比較重要:明確自身的優勢和短板,找准合作的契合點﹔在智庫合作交流過程中,要有長效體制機制作保障﹔要提高連續性和整體性,將合作交流視為長期過程。

  清華—布魯金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俞樵介紹了該智庫作為中國智庫與外國智庫間第一家合作機構,為全球范圍內的學者搭建合作研究、相互對話平台的有益經驗。

  投身時代大潮,中國智庫更需強筋健骨

  隨著時代發展,現行全球治理體系不適應的地方越來越多,國際社會對變革全球治理體系的呼聲越來越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踐行正確義利觀,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關系網絡,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這些理念得到國際社會廣泛歡迎。

  我國智庫如何適應全球治理新變化,並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發揮關鍵作用?

  “我國智庫需要為全球治理的價值觀念、決策機制、動員和落實能力提供更多的知識創新和知識分享。”陳東曉認為,智庫要積極參與政府對全球治理的戰略規劃和政策設計,幫助政府對全球重大議程、重要機制進行整體規劃,要發揮輿論引領者和第三方監督的作用。要在多元價值觀的包容互鑒方面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一直致力於國際化人才政策的研究與推動。該智庫主任王輝耀認為,我國應鼓勵和支持政府機構、智庫與國際組織間的人才流轉,廣泛邀請符合條件的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人才、歸國留學人員和外國專業人士加入智庫。也可以通過交流、實習、挂職、專家顧問等方式向各類國際組織輸送人才,在國際規則制定過程中發出更多中國聲音、注入更多中國元素。他還提議,構建更為開放與合作的智庫體系,比如打造國際智庫聯盟。

  中國智庫眼光向外、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前提,是眼光向內,更好地加強自身建設。

  人才是當前國內智庫建設的短板,智庫人才戰略得到與會專家廣泛關注。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於今指出,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快,國際局勢復雜多變的新形勢下,我國智庫建設無論是在決策咨詢、社會影響還是國際交往方面,都與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要求存在諸多差距。其中,智庫人才缺失是重要因素。

  智庫人才結構多元化是提升智庫研究成果水准的重要途徑。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謝秋野表示,專業智庫的人才建設既要培養領軍人物,又要培育多層次的專業人才,特別是國際化人才,建議國家重視專業智庫建設,給予政策支持,形成各類智庫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

  (本報記者 賈宇)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