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以東方的音樂文化交流服務“一帶一路”

王耀華2016年10月17日16:1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曾經伴隨並記載了我國同沿線國家音樂文化廣泛交流的黃金記憶,絲綢之路上流動著的不僅是豐厚的物質資料,還有豐富的文化資源。

我國歷史上的唐代,受益於同世界其他民族的相互交流,經濟文化方面曾進入一個大發展大繁榮時期,亦形成中國音樂發展史上一個以多元音樂文化繁榮為標志的高峰,造就了中華文化在世界歷史上的深遠影響。隋唐時期著名的“七部樂”、“九部樂”和“十部樂”,很多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民族的民間音樂。

“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的實施,需要文化崛起與經濟繁榮相配合。加強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互動,促進沿線國家文化上的相互認同,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親和力,需要深入挖掘沿線國家在歷史與現實間的文化聯系紐帶,需要用音樂溝通理解,重視各個國家之間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以此帶動絲路沿線各國的文化發展和經濟共贏。

從文化上看,目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區域位置與學術界所定義的“Orient”(東方)概念基本重合。“Orient”一詞最早出自拉丁語,主要指近東、中東和北非等地,后逐漸擴展到包括遠東和印度在內、除西伯利亞之外的大部分亞洲國家。音樂是最容易溝通不同民族間相互理解與認同的文化橋梁。強調東方文化的共性,可以增強地域文化的整合,淡化政治體制方面的分歧和影響。實施東方文化戰略,可以加強東方文化與“東方音樂”的統一性,拉近我們同“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距離。

促進東方國家音樂文化交流,需要在文化上樹立開放多元的世界文化觀念。目前中國文化對在域外國家傳播中國音樂給予了比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多的關注與支持,而域外國家關注更多的是來自中國的經濟影響和利益,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和對當代中國的理解有著相當的局限。要打破長期以來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論”和“文化沙文主義”印記,增強對中華音樂文化、絲路沿線各民族音樂文化以及對包括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內的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宣傳東方音樂中追求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的觀念。

促進東方國家音樂文化交流,需要加強中國音樂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要改變由於文化價值判斷對經濟價值過於依賴而造成的西方化傾向,鼓勵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孔子學院,特別是以中國表演藝術為特長的孔子學院。鼓勵中國作曲家深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採風實踐,創作以這些國家元素為主題的音樂作品,使中國音樂文化逐漸為當地人民理解和接受。

促進東方國家音樂文化交流,需要彌補東方音樂教育的缺失。目前高等藝術院校中,東方音樂和東方藝術是較為弱勢的人文學科,需要從國家文化戰略角度給予扶持,加大對東方文化和語言教育的投入。應積極推薦多元化音樂進課堂,在高等音樂教育體系中引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音樂課程,培養熟悉東方各國音樂、具有廣博民族音樂文化知識的新型音樂人才。重啟“東方歌舞團”模式的國家級東方音樂藝術傳播、交流、表演與研究團隊,邀請各國民族音樂家來華訪問演出、交流與教學。通過對東方國家音樂的理解,樹立東方音樂和東方文化的價值觀,培養下一代的民族自信力。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當代音樂的海外傳播研究”首席專家、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責編:李葉、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