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經濟新常態下文化產業發展思路

祁述裕2016年10月17日16:1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文化產業要進一步保持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在培育新增長點、推動經濟結構深層次調整中發揮更大作用,迫切需要適應新常態,調整發展思路,優化發展方式,實現從數量增長向提質增效轉型。“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提升文化創新驅動力。加強創意空間載體建設,利用文化園區、特色街區、閑置廠房等,構建一批條件優越、服務體系完善的眾創空間。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加強對威客網、網絡眾籌等網絡眾創空間建設的支持。鼓勵中小微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簡化審批程序,加快創業載體建設和融資渠道建設。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破除影響文化要素自由流動的障礙,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媒體對大眾創新創業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營造和倡導敢為人先、容忍失敗的創新文化氛圍。

促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文化創意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一方面以知識產權為核心,整合相關產業發展,拓寬產業鏈和盈利模式﹔另一方面重點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實體經濟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發揮生產性文化服務業優化國民經濟各行業發展方式的重要作用,實現中國創造。促進互聯網+文化產業發展,利用互聯網思維,優化文化產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傳統文化行業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商業模式和服務方式。

培育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實施文化精品工程,有效發揮專項資金引導作用,加大對文化精品創作生產的扶持力度。建立科學的文化精品評價機制和評價標准,把群眾評價、專家評價、政府評價與市場檢驗結合起來。發揮文藝評論在引導文藝創作生產、提高作品質量、提升審美情趣、擴大社會影響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加大文化精品傳播力度。組織文化精品的推介、展演、展映、展播活動,發揮優秀作品引領示范作用。採取以文化品牌為核心的產業鏈價值聯動策略,鼓勵文化企業實施多元化經營策略,豐富文化衍生產品類型,促進跨行業發展,增強文化品牌活力。

激活文化消費潛能。利用數字化、網絡化發展機遇,豐富現代新興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創新文化消費引導和促進政策,以惠民消費卡、差別定價、惠民文化消費季等方式進行補貼,促成居民文化消費熱點,增強文化消費意識。打破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樊籬,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提供更多適銷對路的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優化文化消費環境,加大對鄉村、貧困地區文化消費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

優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與“一帶一路”、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國家戰略相適應,完善跨區域發展合作與協調機制,規劃實施一批協同度高、經濟社會效益突出的區域重點項目和工程。促進文化產業園區向跨界融合、協同創新、虛實結合、注重培育創新型企業和創意氛圍方向發展。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充分發揮特色文化資源在促進鄉鎮居民創業創新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作用。加強中西部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和引導東部地區利用其創意、人才和資本等優勢支持中西部特別是民族地區特色文化產業發展。

推動文化企業“走出去”。加大文化產品對外貿易政策優惠力度,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在境外興辦文化實體、設立分支機構,拓展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借力“一帶一路”、國家自貿區等國家戰略,推動文化產品“走出去”,同時支持民間企業和社會力量把文化產品“賣出去”。推動文化企業盡快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國際化經營管理制度,建立與國際慣例相符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首席專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