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海艦:經濟學研究范式之爭及其融合

李海艦2016年10月08日15:5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為《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長

經濟學研究范式可從多方面劃分。這裡,從研究方法的視角,基於問題導向,對當前經濟學在研究范式上存在的“三組”大的爭議,做一簡要闡述,談談自己的看法。

純西方經濟學研究范式與新政治經濟學研究范式之爭

進入21世紀以來甚至更早一些時候,國內經濟學研究范式與純西方經濟學研究范式逐步對接。

一個時期以來,國內關於建立新政治經濟學研究范式的呼聲也不斷高漲。有的學者主張,單純從經濟維度研究經濟問題,很可能背離現實。許多經濟問題只是現象,本質可能是政治問題。正如馬克思指出的,商品、貨幣、資本、勞動這些物的關系背后反映的是人的關系。經濟學是實踐性很強的社會科學,即使經濟現象本身也是復雜的,純西方經濟學研究范式將其簡單處理,可能存在重大隱患。經濟學研究范式應返璞歸真,即“回歸本源”——政治經濟學。今天看來,即新政治經濟學,以區別於傳統政治經濟學。

技術路線研究范式與思想路線研究范式之爭

目前,技術路線研究范式是主流。經濟學中數學模型、計量分析被廣泛應用,成為一種權力話語,認為經濟學數學化是經濟學現代化的標志。問題是,實踐中經濟學研究走向了“為計量而計量,為數學而數學”,甚至成為一種“數學游戲”,即“過程非常復雜,結論非常簡單”﹔“用眾所不知的模型說明了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有模型無思想”,只是驗証知識、驗証常識、驗証事實﹔研究過程看似科學,研究結果荒謬怪誕,以犧牲對現實經濟的理解為代價追求形式上的精確,由此違背了經濟學“經世濟民”的旨趣。

近幾年來,盡管處於非主流狀態,但主張思想路線研究范式的學者日益增多,倡導學術研究的本質在於創新。在社會科學中,理論創造與假設檢驗都很重要,但歸根結底,理論創造更為重要。數學只是經濟學的研究工具,不能本末倒置。經濟學數學化易導致經濟學貧困化,即思想貧困。經濟學研究,成也數學,敗也數學。經濟學研究范式應回歸本源——創造理論、驗証理論。經濟學者的使命不能僅限於“技術模仿”,要走向“理論創新”。

相關關系研究范式與因果關系研究范式之爭

目前,相關關系研究范式是主流。進入大數據時代,一切都可量化,隻要數據足夠,就能說明問題。這是一場思維方式的革命,要點是:不是隨機樣本,而是全體數據﹔不是精確性,而是混雜性﹔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這裡,知道是什麼就夠了,沒必要知道為什麼,即主張“理論已死”。

然而,相關關系研究范式的要點也正是它的缺陷:不是為什麼,只是是什麼﹔不是質性分析,只是量化分析﹔不是最終答案,只是參考答案。因此,在經濟學研究中,因果關系研究范式才是根本。經濟現象紛繁復雜,相關關系研究范式只是研究現象與現象間的關系,即“看見看得見的東西”,屬於表層﹔而因果關系研究范式是研究從現象到本質之間的關系,即“看見看不見的東西”,屬於深層。何況,因果關系本身極其復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因果互生,互為因果。用相關關系研究范式代替因果關系研究范式,實際上是將復雜問題簡單化,反映了經濟學研究“避重就輕、棄難取易”的妥協做法。由此,導致經濟學研究中一些問題的產生:隻懂數據不懂道理,隻懂模型不懂思想,隻懂數學不懂現實。

從非此即彼的研究范式到彼此融合的研究范式

以上三組經濟學研究范式均有各自的長處和缺陷,而且,一方的長處恰恰也是自身的硬傷。因此,我們主張,經濟學研究應從非此即彼的研究范式向彼此融合的研究范式轉變。集大成者成大器也。經濟學者必須具有包容之心,走多元化研究范式之路。目前看來,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能否融合?堅持理論與現實的統一性,是純西方經濟學和新政治經濟學研究范式融合的基礎﹔堅持工具與思想的統一性,是技術路線和思想路線研究范式融合的基礎﹔堅持表層與深層的統一性,是相關關系和因果關系研究范式融合的基礎。

怎麼融合?堅持問題導向,重視調查研究,循著“發現問題—解釋問題—解決問題”的路徑展開,力戒“空對空”的做法﹔研究要充分體現“機理分析—數理分析—哲理分析”三個層次,把背后的東西挖出來,上升為一般性、規律性認識﹔研究中也可以融入國學,這是創建“中國特色”理論體系的重要學術基因﹔遵循“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的科研規律,不單純把某一環節極端化﹔要有原創的思想和思想體系,成果既要在理論上做到“頂天”,又要在實踐中做到“立地”,將二者統一起來,作為經濟學期刊要努力實現思想和方法融為一體、理論和應用融為一體、國際化和本土化融為一體,推動中國本土理論構建,促進“從打造影響力向引領創新力”的轉型升級。

(作者為《中國工業經濟》雜志社長)

(責編:李葉、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