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溯流探源 經世濟民 開物成務

——2015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綜述

陳亮2016年10月08日15:53

   2015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以下簡稱《文庫》)共接受申報378項,經過嚴格的評審、遴選程序,最終確定58項成果入選。就入選成果總體而言,研究領域廣闊,傳統優勢學科依然佔絕對比重﹔運用新的研究視角與方法進行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微觀考察與宏觀研究相結合﹔學科交叉、中外研究、古今鉤玄,佳構頗豐﹔年輕學者在堅實的學術積澱基礎上嶄露頭角。可以說,《文庫》入選成果代表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前沿,展現了當下中國學術研究的最新成就。

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法學等

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入選一部,即《文化生產力與人類文明的躍進》。該成果對於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闡釋文化生產力在人類文明中的作用,推動中國文化生產力的現實發展,具有重大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哲學成果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對哲學基礎理論的探討,如《哲學:思想的前提批判》闡釋了“思想的前提批判”的基本概念以及構成思想的基本信念的前提批判、基本邏輯的前提批判、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基本觀念的前提批判、哲學理念的前提批判幾個部分的內容﹔二是對我國古代哲學的解讀,如《先秦諸子與楚國諸子學》對先秦諸子“九流十家”的思想特點、流變及楚國諸子學的思想特點與發展演變做了全面系統的研究﹔三是對哲學經典的深度闡釋,如《〈心體與性體〉解讀》對於研究牟宗三思想范式,解讀《心體與性體》之深義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基、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提高國際話語權,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調查研究》為評估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進行了理論探討,在此基礎上形成對“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思考。《日本平成時期經濟增長與周期波動研究》則以“平成時代”的日本經濟為研究對象,借此探索經濟發展的基本規律,其落腳點仍在於為推進當前我國經濟建設提供借鑒。

法學研究成果也體現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特點。《私法的自然法方法》對於推進民法學方法論理論知識的更新,促進民法學與倫理學、哲學知識的互動,加深對民法學哲學根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國有股權行使和監管法律制度研究》《遺傳資源知識產權法律問題研究》《大學章程法律問題研究》《中國雙邊投資條約研究》等成果則立足於當前我國經濟改革與經濟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從法律層面加以分析與獻策,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

經濟學、管理學

經濟學入選成果較多,體現了學界對我國當前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現實需求的呼應,也體現了學術研究“經世致用”的特點。如《加快推進中國對外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研究》《中國城市發展空間格局優化理論與方法》《區域協調發展中政府與市場的作用研究》等,對於當前經濟體制改革與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經濟增長與結構演進:中國新時期以來的經驗》探討了經濟總量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研究體制改革與政府宏觀決策的作用,總結基本經驗並提出合理建議﹔《資源枯竭型地區經濟轉型政策研究》試圖找出促進資源枯竭型地區實現健康順利轉型的路徑與方法,以期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管理學方面,《為了人的共生共在》直面現實問題,將研究視角放在“全球化”、“后工業化”時代人類的共生共存上,發現對人類生存構成威脅的因素並提出應對方案﹔《公共服務標准化的創新機制》試圖通過理論與實務相結合的方式,建構一個較為完整的公共服務標准化體系,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中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研究》提出和界定我國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內涵與研究框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測評體系,並對農產品流通現代化的發展路徑、模式、關鍵環節等提出建議。

歷史學、考古學

中國歷史研究方面,入選成果皆以古代史研究為主體。《秦漢戶籍管理與賦役制度研究》深入剖析了秦漢時期的戶籍管理與賦役制度,厘清了先秦以迄秦漢政治、經濟制度確立與演變的基本問題。《古代東北民族朝貢制度史》對於考察我國古代疆域的形成與范圍、明確東北民族朝貢制度在歷代邊疆政治統轄體系中的地位與特點、探究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基本歷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除對政治、經濟制度的探討外,《文庫》成果鮮明地體現了當前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廣度,涉及風俗、天文、衛生、環境等多個方面。如《漢帝國的遺產:漢鬼考》利用出土資料與傳世文獻,深入發掘了漢墓凝聚的漢代精神世界﹔《唐宋天文星佔與帝王政治》鉤沉史料,見微知著,以獨特的視角呈現了天文星佔所反映的唐宋時期官方的意識形態﹔《清代衛生防疫機制及其近代演變》從中國自身特點出發,以全球史的視野,闡發了對於中國歷史發展的思考﹔《江南環境史研究》充分利用史籍、詩文乃至傳世畫作等史料,詳細勾勒出江南生態文明發展進程,豐富了環境史研究的內容。

世界歷史研究方面,入選成果與中國史研究聯系緊密。《樂浪研究》利用我國古代正史資料、朝鮮文獻等,對樂浪歷史地理、行政建置、官制等問題進行探討﹔《中西中古稅制比較研究》梳理了中西中古稅制的基本脈絡,歸納概括了兩者同異,是中西比較研究的典型之作。

考古學研究方面,兩部成果各有側重,各具特色。《考古學前沿研究:理論與問題》就考古學理論與認識論、人類起源與舊石器時代研究、農業起源、文明與早期國家探源等內容進行闡述,總結了考古學研究對於當今社會的啟示﹔《歐亞草原東部的金屬之路》則密切結合“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熱點,將包括中國北方在內的歐亞大陸作為一個整體,用整體的、聯系的視角看待中國北方與歐亞草原的文化聯系。

文學、語言學

文學成果有著古今交織、中外結合、研究視角多樣、研究領域廣闊的特點。《中國古代文才思想論》是對中國古代文藝理論、文藝批評研究的新嘗試,對於回歸古代文藝批評實踐歷史,勾勒“才”的關系,拓展體系與主流理論觀照下的文才思想系統,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中國詞學的現代轉型》打破詞學研究古今割裂的格局,將研究領域的下限由明清推及現代,對於重新認識傳統思想的價值、服務現代文明建設,意義重大。《浪漫的中國》則從倫理思想史進入文學史,借助對倫理觀念歷史變遷的考察,呈現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演變的生動圖景。

外國文學研究成果多樣,既有從西方學術范式接受史角度所作的考察,如《比較神話學在中國》,又有對文學巨擘及其作品的深入剖析,如《波德萊爾:從城市經驗到詩歌經驗》《契訶夫戲劇的喜劇本質論》,也有按國別開展的綜合研究,如《新時期俄羅斯小說研究(1985—2015)》《澳大利亞文學批評史》等。

語言學成果以傳統“小學”研究方法為基礎,結合當今學科發展現狀進行研究。《“三禮”名物詞研究》即借鑒當代詞匯學、語義學、語言學前沿理論與成果,結合認知理論、語言哲學,借助前人注疏與小學專書等,對“三禮”所載名物詞做系統研究。《清以前漢語音訓材料整理與研究》立足傳統訓詁學,對清以前音訓資料加以整理,並對其音訓性質、原理、方法、歷史、特征等問題做了全面闡述。此外,少數民族語言學也有新成果問世,《藏緬語族羌語支研究》即為此類。

藝術學、體育學、軍事學等

藝術學成果主要體現在古代音樂、戲曲方面。《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史通論》探討了中國古代戲曲理論形態、理論內涵、美學特征與演進規律。《中國南傳佛教音樂文化研究》探討了中國境內傣族與孟高棉諸族群南傳佛教儀式音樂文化,是國內外第一部關於中國南傳佛教儀式音樂文化研究的學術專著。

《中國體育發展方式改革研究》圍繞體育發展方式的轉變進行了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國戰術發展史》是我國第一部以通史體制橫跨古今乃至未來的戰術發展史著作。

總的來看,2015年《文庫》入選成果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對於本學科學術發展史的回溯與發掘﹔二是對於本學科基礎理論的探討與構建﹔三是密切結合中國情境,體現中國特色,對新時期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所面臨的新問題,在學術上作出積極的回應,開拓新的理論境界。可以說,各學科成果選題兼顧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涉及領域廣闊,研究視角獨特,研究方法多樣,代表了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高水准、高層次。

(作者為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