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內蒙古社會科學》

舉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會

2016年08月22日17:0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7月2日,來自吉林、遼寧、陝西、內蒙古等地的2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由《內蒙古社會科學》編輯部主辦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會。

遼寧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萬強研究員做了題為“新常態下東北老工業基地供給側矛盾及改革路徑研究”的發言。張萬強研究員認為,東北地區供給側結構性矛盾集中體現為傳統產能過剩,房地產等庫存大,傳統產業增長動力不斷衰減﹔新經濟發展緩慢,新興產業體量和增長動能尚未積聚﹔中高端產業供給不足,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不足,社會生產力不能得到充分釋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緩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是推進市場化,核心任務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要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通過創新發展帶動產業走向中高端,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以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水平﹔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孫志明研究員在題為“落實供給側改革的三個關節點——推進吉林省供給側改革的幾點看法”的發言中指出,吉林省存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初級產品比較多、過度依賴投資等結構性問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出發點應是優化結構﹔落腳點應是提高效率,要著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生產經營效率、勞動生產率﹔著力點是進行改革,要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於光軍研究員做了題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內蒙古新經濟體系建設”的發言。於光軍研究元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通過改變政商關系、中央與地方關系、省級政府權責、經濟運行規則、產業成長環境等重大政治經濟關系,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尤其是新經濟體系建設產生根本性影響。內蒙古促進新經濟成長的根本性舉措是要依托資源稟賦優勢和產業基礎發展高端產業,促進現代產業與社會融合,培育新經濟的成長環境﹔培育新經濟的重要途徑是以核心城市為載體匯集人口、集聚要素。

陝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執行副主編熊偉教授在題為“建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結構性改革的良性互動關系”的發言中指出,有效供給與有效需求雙不足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長期面臨的艱巨挑戰,應積極建設有效供給結構、有效需求結構以及二者良性互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供求結構體系:一是深入挖掘我國新型“人口紅利”﹔二是大力拓展與完善我國“多元資本”體系﹔三是積極改進與完善我國的“創新效率”體系。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還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源流與實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與原則、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路及路徑、供給側與需求側互動關系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