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能夠戰勝人口老齡化嚴峻挑戰

莫龍2016年07月28日14:55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能夠戰勝人口老齡化嚴峻挑戰

  人口老齡化帶來復雜影響。光明圖片

  【專家論壇】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在國際上也引起廣泛關注,有美國學者斷言:“中國如何應對老齡化挑戰,將決定它能否變成一個繁榮和穩定的發達國家”。一些人還把人口老齡化用作“唱衰中國”的論據。那麼,21世紀上半葉,在人口老齡化的不利條件下,中國能否實現既定的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現代化的中等發達國家?這無疑是一個亟待研究和回答的重大問題。

  挑戰嚴峻

  人口老齡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增長的現象。人口理論研究和率先出現老齡化的發達國家的經驗都表明,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廣泛、復雜而深刻,既帶來機遇,又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

  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難題。人口老齡化已經不可逆轉地成為21世紀上半葉中國新的基本國情。中國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嚴峻性,源自它的兩個“超常規”特征。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成因超常規。一般來說,人口老齡化是經濟社會發展進步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中國的情況比較特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嬗變與長期嚴格的生育控制疊加,共同導致生育率持續快速下降,從而加快了人口老齡化的形成和發展。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現象超常規。一是老齡化程度之高超常規。據聯合國2015年7月預測,中國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將從2015年的15.2%,上升為2050年的36.5%。二是老齡化速度之快超常規。人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從12%倍增為24%所需的時間,最早出現老齡化的法國經歷了140年(1872—2012),迄今為止老齡化速度最快的日本經歷了25年(1977—2002),而中國將隻需要20年(2009—2029)。三是老年人口數量之多超常規。2015∼205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將從2.1億增至4.9億。

  優勢獨特

  在正視和迎擊困難的同時,更應當發現和善用自身的優勢。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具有七個獨特、關鍵的有利條件。

  經濟快速增長能夠提供應對老齡化的硬實力。中國過去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以及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經濟長期向好,是人類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已經並將繼續為解決好同期出現的老齡化問題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

  傳統孝文化能夠提供應對老齡化的軟實力。“百善孝為先”,孝文化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弘揚孝文化,將煥發出中華民族敬老愛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為應對老齡化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良好社會風尚以及和諧人文環境。

  可運用生育政策杠杆調控老齡化壓力。我國尚未進入生育率完全內生性下降階段。通過適時適當放寬生育控制,提高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解老齡化壓力。十八屆五中全會啟動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正是發揮這個優勢應對老齡化的重大舉措。

  具有應對老齡化的“后發優勢”。老齡化首先在發達國家出現和深化,中國破解老齡化這一重大而復雜的人口難題,完全可以立足國情,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汲取他們的失敗教訓,少走彎路,后來居上。

  出現應對老齡化的“機會之窗”。據筆者的定量分析,在人口老齡化經濟壓力開始驟增之前,有十年左右的時間中國老齡化經濟壓力相對較小。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為應對隨后到來的老齡化嚴峻挑戰,做好全方位准備。

  可以借力人口、經濟和社會的多樣性應對老齡化。我國地區間的人口狀況和經濟社會狀況及其發展的差異性都十分顯著,這為通過國內地區間的人口遷移流動實現“削峰平谷”、減緩老齡化壓力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更大回旋余地。

  應對老齡化的行動早、開局好。早在人口老齡化發端之初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就已未雨綢繆,開始為應對老齡化做准備。例如,黨的十三大提出,“要注意人口迅速老齡化的趨向,及時採取正確的對策”﹔2015年,《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研究總報告》發布。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國家、省、市和鄉鎮(街道)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初步構建起有中國特色的老齡問題治理體系。

  短板可補

  宏觀而言,中國應對老齡化的主要短板在於,由於老齡化速度之快超常規,導致經濟層面的“未富先老”,社會層面的“未備先老”,人口層面的“紅利消失”。盡管如此,深入的研究表明,經過努力,這些短板是可以補齊補強的。

  “未富先老”可以破解。通過國際比較和定量研究發現,中國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面臨很大的人口老齡化經濟壓力。但是,隻要“雙管齊下”,即持續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適當放寬生育控制,未來中國的人口老齡化經濟壓力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緩解,並被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在21世紀上半葉實現從“未富先老”到“邊富邊老”,直至“雖老已富”的轉變。

  “未備先老”可以改善。把握未來十年左右應對老齡化的戰略機遇期,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得益於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中國可以急起直追,改善“未備先老”的現狀,建立健全與老齡社會相適應、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和養老醫療體系。例如,2016年3月,國家已經將“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和“構建包括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持續擴大覆蓋面”,納入“十三五”規劃綱要。

  “人口紅利”可以替代。通過放寬生育控制,可以在人口老齡化經濟壓力達到高峰的2040年前后,增加勞動年齡人口,降低老年撫養比,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口紅利”消失的不利影響﹔通過漸進式延長退休年齡和提高老年人勞動參與率,可以彌補勞動力供給的減少。更重要的是,通過大力發展教育,未來勞動年齡人口的素質將繼續顯著提高,“質量型人口紅利”將替代“數量型人口紅利”,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源泉。

  綜上所述,經過努力奮斗,揚長避短,攻堅克難,中國能夠在21世紀上半葉戰勝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走出一條人類成功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中國道路”。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人口條件及對策研究”負責人、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委黨校教授)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