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以馬克思自由勞動思想為美學原理奠基

尤西林2016年07月21日08:5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馬克思自由勞動思想為美學原理奠基

  【工程教材大家談⑧】

  美學原理,特別是審美本質,歷來因其哲學思辨性與爭議性而被視為艱難論域。《美學原理》歷經六年七稿,著重以馬克思自由勞動思想對審美本質進行了新的闡釋。這一闡釋包含著對新中國美學主流——實踐美學的推進與對當代超越實踐美學及對現代國際美學反本質主義的回應﹔同時包含著對當代生存論美學與日常生活美學、生態美學、身體美學等最新思想的吸收綜合。在這一綜合與回應中,馬克思的美學思想顯示出深刻的基礎性與涵攝性。以馬克思自由勞動思想為奠基的審美本質不僅是美學原理的邏輯出發點,也是美學原理各部分獲得統一聯系與發展轉化關系的根據。

  自由勞動是人類學經驗形態的勞動及其人的本質觀念的價值規范意象,它來源於有限勞作規律與目的相統一所獲得的自由感積澱。自由感不僅是協調與運轉有限勞動規律與目的必需的中介,而且作為意象前景引導勞動行為不斷創新而突破積澱現狀。這一機制貫通於人類全部行為,構成美學的現實審美領域。對自由形式的專門提取與表現構成藝術審美領域。本教材以個案方式比較了美學與藝術學的異同,特別是將現實審美分析置於以往被美學界忽視的主要位置上。

  規律與目的相統一是一個對立統一的動態平衡過程。這也是審美形態及其范疇多樣差異性的根源結構:

  就內容而言,當自由形式側重於合乎規律時,由於目的導向隱而不顯,規律作為人的對象顯得自在。當人與自然規律(從形狀到結構性能)的統一關系隻表現為形式而難以確定目的意義時,就呈現為自然美。反之,當自由形式側重於目的內容,其合規律性消融於目的駕馭自由形式的深處,則呈現為社會美。自然美與社會美都具有物質對象化形態,以及與非審美內容的關聯性,因而可歸入現實審美。對自然美與社會美形式內容的自覺統一,則是審美意識獨立自覺后的二次對象化。這種純粹的藝術審美形態由於是“意識復現”,因而屬於純精神活動。正是在藝術審美中,作為審美本質的自由形式才呈現為完美而純粹的自由狀態。但是,現實審美不僅是藝術審美由之而出的根源,而且是藝術審美向之而歸的最終歸宿:完美體現自由的純粹藝術審美是意境,而非真實生活,自由意境隻有回歸於現實生活自由的不純粹狀態,才會轉化為推動現實走向自由的力量。

  規律與目的對立統一運動過程的階段性差異,是審美范疇差異及其統一性的本質根據:自由形式之推進統一,不僅因阻力而激發崇高感,也可能因內在地傷害乃至犧牲人的自由本性而發生悲劇﹔確立支配地位之后的優越感會輕鬆調侃矛盾而喜劇化,最終歸於統一的寧靜柔和,呈現為從容自由的優美。

  上述邏輯貫通聯系,形成本教材的突出特點,同時提供了區別於傳統美學的新理解。如教材依據審美本質,對國內外美學視為一體形態的悲劇與崇高作出質別規定,依據生態哲學對自然美作出了基於自然天性與基於人化自然的兩類區分等。

  需要留意的是,導論引入的“人文學科”與“人文科學”,“現代性”與“現代化”,“精神信仰”與“宗教信仰”等概念區分均是目前被普遍忽視而混淆的,而上述區分對於美學原理定位均具有關鍵意義。

  (作者系陝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美學原理》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主編)

  教材亮點

  教材對不同時代、多個國家的美學理論成果作出全面考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性和理論說服力的美學觀點,充分反映了美學研究的最新進展。

  教材詳細論述了中國古典美學的核心范疇——天然美等問題,顯示出中國古代文化和中國古典美學的獨有特色。

  教材廣泛引証古今中外的哲學著作、歷史文獻等,使原理的論述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性和動人心弦的感染力。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