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箭:人類首次橫渡太平洋的艱難航行

2016年06月23日10:06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世紀至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研究”負責人、四川大學教授

浩瀚的太平洋波濤萬頃,廣袤無垠。16世紀以前,人們雖然在太平洋諸島生活、遷徙、捕魚、航海,他們駕乘獨木舟和各種筏子航行於各島嶼間,但還沒有人從亞洲東渡太平洋到達美洲,也沒有人從美洲西渡太平洋到達亞洲。歷史的車輪轉到16世紀初,人類橫渡太平洋、開辟跨太平洋新航路的計劃和行動終於提上了議事日程。

遠航的背后有故事

公元1453年,亞洲游牧民族奧斯曼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消滅了希臘化的歐洲基督教帝國拜佔廷,阻斷並控制了傳統的東西方交流商路,包括絲綢之路、香料之路和海上絲綢(瓷器)之路。西歐國家不得不醞釀和另辟到東方的海上新商路。

當時的西歐,經濟上已有資本主義萌芽,活躍的商品經濟需要開拓海外市場﹔政治上已向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和民族國家過渡,可以為海外開拓提供保護和支撐﹔文化上正在進行文藝復興運動,16世紀初又開始了宗教改革,從而解放了思想,強化了人的價值觀念、個人英雄主義和發財致富理念﹔基督教會也希望到海外擴張勢力與影響﹔西歐技術的積累發展已能為遠航提供必要的船舶船具儀器與進行自衛或劫掠的冷熱兵器﹔科學與學術的積累發展使得地圓學說、海包陸說漸漸流行,並可憑借天文學知識輔助導航定位﹔《馬可·波羅游記》等的流傳又把東方的富裕文明披露出去並放大開來,使西歐人渴望到東方淘金冒險。

從15世紀中葉起,葡萄牙人漸漸把沿非洲西海岸南下探航和殖民最終目標明確為繞過非洲到印度去。1487年,迪亞士繞過非洲最南端,進入印度洋﹔1498年,達·伽馬航達印度,成功開辟了歐印新航路。這條新航路與傳統海上絲綢之路銜接起來,使東西方交流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西班牙人也希望開辟到東方的新航路。1492年,意大利人哥倫布率西班牙小船隊向西橫渡大西洋,准備到亞洲東部,卻意外到達美洲東部的加勒比群島,從此開起了發現和殖民美洲的歷史,也使西歐的遠航探險地理發現和殖民活動達到高潮。

由於歐洲—印度—亞洲的新航路被葡萄牙人控制,西歐其他國家依然希望開辟到達東方的其他新航路。1513年,西班牙人巴爾博亞翻越巴拿馬地峽,發現了西邊的汪洋大海,稱之為“大南海”。此后,西歐人尤其是西班牙人沿美洲東海岸一步步向南探航,希望找到通向“大南海”的海峽,或繞過美洲南部橫渡“南海”到達亞洲東部。到麥哲倫遠航前,西歐人已經航達南美洲南緯35°地區,即今阿根廷的拉普拉塔河口地區。

麥哲倫和環球航行

1519年8月,在西班牙支持下,葡萄牙人麥哲倫開始了遠航探險。船隊先沿非洲海岸南航,然后從非洲最西部佛得角群島向西南斜渡大西洋,直達南美巴西的累西腓。接著,繼續沿海岸向南探航。1520年1月,到達拉普拉塔河河口,之后進入文明人類未曾航行過的水域。在謹慎處理好部分船員的嘩變叛亂后,船隊終於在同年10月於南緯52度半發現了 “萬聖海峽”,即“麥哲倫海峽”。麥哲倫見海峽南岸有土著人升起的煙火,就稱南岸之地為“火地”,后來確定是座大島,便演變為火地島這個地名。經過艱苦探航,船隊終於在1520年底走出了長達560公裡、遍布激流險灘暗礁小島、蜿蜒曲折充滿危險的海峽,進入巴爾博亞1513年穿過巴拿馬地峽時發現的浩瀚的陌生大洋“大南海”。

鑽出特長海峽后,麥哲倫開始馬不停蹄向東方挺進。這是一次充滿艱辛和危險的橫渡。他們先沿今阿根廷海岸北上一段,大約在南緯35°處離開海岸,向西偏北開始橫渡。實踐表明,麥哲倫的運氣不算好,也不算壞。好的方面,一是遠航途中一直風平浪靜,船員們因此把“大南海”改稱“太平洋”。二是碰巧趕上當時的東北貿易風,這種風不是把他帶到謠傳已被葡萄牙人控制的這次遠航的直接目的地之一——摩鹿加群島,而是把他帶到了西班牙人仍可佔有的其他香料群島。不管麥哲倫考量如何,他所選擇的航線,至今仍是美國政府所編航海圖中介紹的航線。三是通過這條航線抵達了無人島——普卡普卡島,並在此停留休整了一周。

在橫渡太平洋的航程中,船隊發現了后來所稱的大小兩個麥哲倫星雲,一般認為,他們還發現了南十字(星)座。水手們一邊享受著發現星雲的喜悅,一邊還經歷著痛苦的煎熬,那就是飢餓、焦渴和壞血病的折磨。經過99天漫長的無人區航行和短暫滯留后,船隊終於發現了陸地,來到今馬裡亞納群島一個有人煙的島嶼。一般認為,他們登陸的是關島。離開關島后,船隊開始在有人煙的區域航行、停泊、交換、補給。當船隊來到利馬薩瓦島,即菲律賓中東部的一個小島時,麥哲倫從馬六甲帶來的出生於蘇門答臘的奴仆,開始用馬來語同當地居民通話。至此,麥哲倫才恍然大悟,一路向西開辟亞洲新航路的願景已經實現,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已被他們成功橫渡。

橫渡太平洋的歷史意義

麥哲倫橫渡太平洋,是環球航行中最重要最艱難的一段,沒有橫渡太平洋的成功,也就沒有環球航行的成功。這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漫長的跨洋遠洋航行,比哥倫布西渡大西洋、達·伽馬斜渡印度洋的行程遠得多,把人類的跨洋遠航能力推上一個新台階,但也使菲律賓從此面臨西班牙的威脅,最終淪為西班牙殖民地。橫渡太平洋,還填補了世界地圖和地球儀上相關區域的許多空白,証實了海包陸的假想、海洋相通的推測,預示著任何陸地隻要不封凍便可駕船前往。

開辟的從美洲到亞洲跨太平洋新航路,與葡萄牙人開辟的歐印新航路、印度與東南亞之間原有的航路銜接起來,形成了全球航路。從此,到亞洲東方來,既可走葡萄牙的印度洋新航路,也可走西班牙的太平洋新航路,大大促進了全球經濟貿易與物質文化交流,拓展了海上絲綢之路。這條新航路的開辟,對東亞國家來說,也很重要。中國很早就與菲律賓等國有海上貿易聯系,鄭和下西洋時曾多次去過菲律賓,之后一直保持海上交通與聯系。這條新航路與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在離中國近距離路段上銜接起來、拓展開來,為中國與東南亞、美洲乃至歐洲的交流鋪設了道路。之后,美洲的一些農作物如番茄、煙草、可可等,經太平洋傳入亞洲、中國。后來,美洲的廉價白銀也經這條新航路大量流入中國和東南亞、東亞國家。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傳統商品等也走這條路遠銷東南亞、美洲乃至歐洲。

(責編:李葉、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