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2014年國家社科重大項目

“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工作簡報之二絲綢之路研究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

2016年06月16日13:39

2015年8月22日至23日,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承辦的“絲綢之路研究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學校雁塔校區崇鋈樓隆重舉行,來自內地、日本和台灣的五十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展示並探討絲路研究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相關研究成果。

近年來,國家相繼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加之2014年6月22日我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跨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在卡塔爾首都多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申遺,使學術界迎來了絲綢之路研究的小高潮。在這一背景下,陝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萍教授立足絲路起點西安,成功申請國家重大社科項目“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為了使該項目能在籌建過程中得以群策群力,深入把握絲綢之路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借鑒國內外信息系統建設的先進經驗,從而建設更賦有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遂舉辦了此次“絲綢之路研究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

22日上午,大會開幕式於崇鋈樓一樓學思堂舉行。我校校長助理楊祖培致辭,她簡要介紹了西北研究院的發展現狀,提出歷史地理研究要秉承史念海先生“有用於世”的觀念,繼續推動學科發展,最后她還代表學校對與會代表表示熱烈歡迎並預祝大會圓滿成功。其后,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曉峰教授在致辭中指出絲綢之路研究在政策上有了新機遇,再利用GIS這項新技術,必然會取得一些新成就﹔他還指出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是歷史地理學界首次嘗試的以系統的、有組織的形式開展的絲綢之路研究,這是一項極具學術價值和學術難度的工作。最后,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主任張曉虹教授介紹了復旦歷史地理的發展歷程,希望此次會議過程中各位專家代表能針對相關議題暢所欲言,相互討論、相互啟發。

本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共分為兩種形式:一是大會主題報告,二是會議分組報告及學術討論。

第一場大會主題報告於22日上午在學思堂舉行。西北研究院朱士光先生首先發表了題為《關於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的幾點見解》的報告,詳細指出了絲綢之路歷史文化研究的意義和作用,以及絲路研究所要樹立的一些新觀點,其報告中“文化先行”的提議贏得了頗多贊譽。緊接著,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榮新江教授《從吐魯番出土文書看古代高昌的地理信息》的報告利用新的出土文書資料為我們展現了不同時期高昌地區地理信息的豐富內涵。來自台灣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的白璧玲教授所做的《絲路歷史地理資訊系統建置前瞻》則從其自身在建設“中華文明時空基礎架構”及數位典藏資料庫的實踐出發,在設計適用圖面操作功能、多源資料整合與檢索機制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經驗。隨后,日本花園大學國立信息學研究所西村陽子教授作了題為《絲綢之路遺址的重新定位與遺址數據庫之建立》的報告,她指出過去有關絲綢之路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依靠100年前探險考察隊的報告進行的,而他們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跨越了過去探險報告中遺址記載與現今考古調查成果之間的鴻溝,並創建了遺址數據庫。接著,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王乃昂教授在其《關於隋唐玉門關地理位置的探討》的報告詳實嚴謹的考証出了隋唐玉門關的具體地望。最后,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張曉虹教授做了《GIS在歷史城市社會地理研究中的應用》,指出GIS的學術貢獻主要在於構建數據庫、可視化表達和空間分析這三個方面。

第二場大會主題報告於23日下午在學思堂舉行。首先進行報告的是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的李孝聰教授,在其題為《<長城圖志古地圖卷>的編制與絲綢之路研究》的報告中列舉了許多載有絲綢之路信息的地圖資料,同時李教授懇切的建議我校應該把握自身學科優勢,編纂《絲綢之路歷史地圖集》。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張偉然教授所做的《GIS思維與歷史地理研究》指出,GIS作為一個新的研究界面,代表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對此他提出“禽語詩”的例子讓與會者耳目一新。日本國立形山大學的新宮 學教授所做的《被剝奪了首都地位的南京——<洪武京城圖志>研究緒論》的報告,細致解讀了《洪武京城圖志》,以期利用此書解讀復原洪武之京城盛景。接著,陝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韓中義教授作了題為《絲路重鎮木鹿城及其所屬地區歷史地理考察》的報告,通過比勘中外文獻的不同記載形成對木鹿鎮的全面認識,是研究中西亞絲路沿線城鎮的良好范式。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風景園林系何捷教授在《連續尺度的GIS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支持框架》中利用GIS技術在連續尺度上從歷史語境的角度對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了深入分析、解釋與評估。最后,我院張萍教授做《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的構想及其價值和意義》的報告,介紹了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構想,並希望該系統建設要具有前瞻性和學術價值。

22日下午和23日上午是分組會議報告時間,該項會議分為兩個小組,第一小組在崇鋈樓二層聞道堂,共16場報告﹔第二小組在崇鋈樓二層思齊堂,共15場報告,會議分組報告同樣緊密圍繞絲綢之路和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這兩個話題進行探討。在這密集的31場報告中,各地專家學者除了進行精妙絕倫的匯報外,更就某些核心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積極為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獻言獻策,並達成了一些共識,如: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任重而道遠,學術機構需要加強聯合,創立特有“眾包模式”,從而積跬步以致千裡﹔多學科交叉研究目前已經成為一種學術自覺等。

經過了緊張而有序的43場報告,此次絲綢之路研究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終於圓滿結束。23日下午,會議閉幕式在崇鋈樓一層學思堂舉行,會議由西北研究院副院長王社教教授主持,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胡恆博士、我校西北研究院聶順新博士分別對兩組分組會議做了總結,張萍副院長做大會總結,會議在愉悅的氛圍中結束。

“絲綢之路研究與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無疑是意義重大的,除了對“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這個項目是一個推動外,更重要的是它引發了一系列的思考:如何才能將GIS應該一種思維方式融入到歷史地理研究中?身處大數據的時代,又如何冷靜的認識歷史數據的特殊性?如何實現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在服務現實與學術研究上的有效平衡?凡此種種,皆無定論。目前,GIS技術融入到歷史地理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我輩史地后生勢必要披荊斬棘,力學不倦。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