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9世紀西方文學思潮研究”首席專家、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處於萌芽時期的俄國現實主義文學,被保守勢力貶稱為“自然派”,而正是這個“自然派”,后來成為主宰俄國文壇現實主義文學潮流的別稱。其間,年輕的批評家別林斯基的文學批評起到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書寫了世界文學史上批評家與作家相互促進的一段佳話。
1834年,年僅23歲的別林斯基發表了題為《文學的幻想》的第一篇文學批評文章,該文洋洋洒洒十余萬言。正是這篇不無稚嫩和瑕疵,卻激情澎湃又不乏理性與睿智的論文,在俄國文學史上首次闡發了羅蒙諾索夫、杰爾查文、茹可夫斯基、普希金等人開創的俄國文學優秀傳統,並尖銳地批評了當時俄國文學創作脫離現實、無視民眾疾苦的不良傾向,引起文壇的強烈震動。在小說家果戈理的早期作品發表后,別林斯基就以《論俄國中篇小說和果戈理先生的中篇小說》等評論文章,對其創作中直面現實的批判精神予以闡發和維護。而后,當他讀到果戈理《死魂靈》第一部的手稿時,敏銳地發現這是難得的揭露俄國農奴制社會之丑惡的諷刺史詩,隨即幫助果戈理將其出版。《死魂靈》的公開問世,猶如在當時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投下了威力驚人的炸彈,引來整個文壇對作品的異見紛呈,也激起保守和反動勢力對果戈裡的猛烈攻擊。
此時,別林斯基幾乎是單槍匹馬地冒著槍林彈雨挺身為處於孤立無援和茫然恐懼中的果戈理辯護。他以《一八四六年俄國文學一瞥》《一八四七年俄國文學一瞥》等一系列論文,在理論上闡發和捍衛了果戈理的現實主義傳統。別林斯基認為,果戈理的“自然派”小說,真實地描寫和批判了俄國農奴制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表達了苦難的民眾要求變革社會的強烈願望,具有真實性、人民性和獨創性,繼承並發展了普希金和萊蒙托夫開創的俄國現實主義傳統。別林斯基的系列評論,不僅把論敵惡意攻擊果戈理的“自然派”正面地闡發為俄國現實主義,而且明確指出了果戈理“自然派”就是未來俄國文學發展的正確方向,進而把赫爾岑、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大批進步作家團結在“自然派”旗幟下。經過別林斯基的論証,由普希金開創的俄國現實主義文學傳統得以確立,從此,俄國進步作家沿著這個傳統進行創作,促成了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繁榮。這是世界文學史上文學創作引發文學批評、文學批評促進文學創作的范例。
別林斯基的文學批評有什麼歷史價值和當下啟示呢?
文學批評要有激情
“文學是人學”,對此,首先可以理解為:文學表達人的情感,文學是情感的產物。由此而論,閱讀文學作品是思想的碰撞與啟迪,更是情感的交流與共鳴。文學批評需要理性與思辨,但它的前提是感性體悟,語言表達需要情感與詩意。別林斯基說,“俄國文學是我的生命,我是血”。他把文學批評作為表達思想、為人民發聲、追求正義與真理的崇高事業,並不惜用生命與鮮血去捍衛之。他的評論文字既充滿理性和睿智,更流淌著發自青春生命的火一樣的激情。他說,批評家從事文學批評的創作活動,“有一股強大的力量,一種不可克服的熱情推動他、驅策他去這樣寫作。這力量、這熱情,就是激情”﹔“激情,把理智對意念的簡單的理解轉變為精氣充沛的、強烈追求的對意念的愛”。他的文學批評,讓警策的思想在情感的河流裡翻騰跳躍,激情四射,氣勢磅礡。可以說,別林斯基創造了一種激情的、詩意的文學評論文體。可能隻有后來丹麥的勃蘭兌斯可與之媲美。
別林斯基的文學批評實踐告訴我們,文學評論和文學批評需要情感的投入,批評與評論的行為不應該盡是冷冰冰的概念演繹和無病呻吟的理論說教,它可以和文學創作一樣充滿情感,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種激情的文學創作。
文學批評要有勇氣與責任擔當
無論是作家還是批評家,激情可以表現為對正義和真理的勇敢捍衛與謳歌,對人性善與美的弘揚與贊頌,也可以表現為對邪惡勢力的揭露與批判,對人性惡與丑的抨擊與嘲諷,而后者更顯示創作者的勇氣和使命擔當,因而也更可貴。別林斯基恰恰屬於后者。當他敏銳地發現果戈理《死魂靈》是對俄國封建沙皇統治時期社會“惡”和庸俗的深刻揭露與抨擊時,就冒著危險通過自己的各種關系,讓小說在沙皇統治時代嚴厲的出版審查制度下得以迅速出版。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果戈理因《死魂靈》而遭遇惡意攻擊而陷入絕望與苦惱時,他擋住來自反動勢力陣營的萬箭齊發,把對果戈理的攻擊與謾罵引向自身,用自己飽含激情和犀利思想的評論文章有力回擊論敵,捍衛了果戈理的“自然派”傳統。別林斯基的疾惡如仇、直面苦難與厄運的激情和勇氣,讓他擁有了無數的擁戴者,也使他擁有了許多不共戴天的仇敵。當別林斯基37歲英年早逝時,沙皇的警察頭子說,他們“本來要讓他在牢裡腐爛”。
別林斯基的勇氣與責任擔當,不僅表現在與論敵論戰時一往無前的忘我與無畏上,也表現在對同盟者真誠而無私的批評上。果戈理在《死魂靈》(第一部)出版后引發激烈論爭后陷入了矛盾痛苦之中,幻想著走一條中間道路,於1847年發表了《與友人書簡選》,為沙皇和農奴制辯解,其基本精神背離了原來的現實主義創作方向。對此,別林斯基感到痛心疾首,隨即發表了《給果戈理的一封信》,以一種愛恨交織的痛苦與真誠,對果戈理的錯誤思想毫不留情地予以嚴厲批評。別林斯基對盟友無私而尖銳的批評,又一次有力捍衛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方向,其間的真誠與坦蕩,是批評家勇氣與責任擔當的又一種表現,而且可以說是文學史上少有的乃至史無前例的難能可貴。
別林斯基是俄國文學史上光彩奪目的流星,他的人生雖然短暫,但影響力巨大而深遠的文學批評卻改變了俄國文學創作與文學批評的走向,進而改變了一個民族思想發展的走向。批評家伯林在《俄國思想史》中說:“他(別林斯基)改變了批評家對本身志向的觀念。他的作品長久的效果,則是改變、決斷而無可挽回地改變了當時重要青年作家與思想家的道德與社會眼光。他改變了眾多俄國人思想與感覺、經驗與表達的品質與格調。”批評家阿克薩克夫也說:“每一位能思考的青年人、每一位在鄉下生活的齷齪沼澤裡渴求一絲絲新鮮空氣的人,都熟知別林斯基之名……你要是想尋找誠實的人、關懷貧窮與受壓迫者的人、誠實的醫生、不懼奮戰的律師,在別林斯基的信徒裡就能找到。”
直面苦難、正視現實的丑惡、為貧苦民眾呼喚公平與正義,這不僅僅是別林斯基文學批評所表現出來的勇氣與使命擔當,也是他的擁戴者和追隨者們的共同精神氣質和道德取向。別林斯基說:“一般來說,新作品的顯著特點在於毫無假借的直率,把生活表現得赤裸裸到令人害怕的程度,把全部可怕的丑惡和全部庄嚴的美一起揭發出來,好像用解剖刀切開一樣……我們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像它原來那樣。”這“新作品”,就是別林斯基用青春的生命與激情呼喚並誓死捍衛、日后成為潮流的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別林斯基文學批評的精神與傳統,也是我們今天的文學批評需要傳承與弘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