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4日上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於綠色全產業鏈的產業與企業轉型升級研究》開題研討會在上海財經大學行政樓三樓會議室舉行。受邀專家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工經所原所長呂政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研究所所長郁義鴻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羅守貴教授、解放日報理論部總編王多研究員、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吳諍副主任,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助理、研究生院院長鄭少華教授、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徐龍炳教授、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靳玉英教授到會指導。
課題總負責人、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謝家平教授,子課題負責人上海財大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創業學院執行副院長劉志陽教授、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經濟系副主任、能源與資源環境研究所副所長孔令丞教授、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王琴教授、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劉娟博士,以及其他課題組成員約20人參加了開題研討會。
課題開題研討會第一階段由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徐龍炳教授主持。課題組首席專家謝家平教授首先做課題開題的總體匯報。謝教授從研究背景、相關文獻綜述、研究目標、總體思路、研究內容和技術路線等方面向專家作了匯報,然后謝家平教授和王琴教授、劉志陽教授、孔令丞教授、劉娟博士從擬解決主要問題、重點研究內容、子課題研究思路、子課題組成員四個方面,分別匯報了子課題一《綠色全產業鏈內涵下的產業鏈環節綠色指數研究》、子課題二《基於全產業鏈綠色化的結構重塑與產業轉型升級》、子課題三《基於物聯網/工業4.0趨勢的企業綠色轉型升級研究》、子課題四《推動綠色轉型升級的環境規制與激勵政策研究》、子課題五《綠色全產業鏈轉型升級的規制與激勵政策組合情景模擬》。
謝家平教授和子課題負責人均鄭重承諾:切實把好政治方向關和學術質量關,嚴格遵照經費預算﹔課題組將圍繞課題所預設的重點問題進行深入的實際調研,並加強戰略性思考,開展前瞻性研究﹔研究成果力求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結論和對策建議以真實可靠的數據案例為基礎,力求為黨和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課題研討會第二階段由專家組組長呂政教授主持。專家們對課題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內容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課題的選題契合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前沿重大需求,課題論証嚴密,結構合理,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同時,專家對課題的研究內容、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吳錚副主任首先提出開展課題研究的原則:一是緊密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緊迫問題,聚焦重點抓突破,有限目標抓推進﹔二是課題主持人需要明確各子課題組任務,在大框架下抓重點﹔三是課題經費使用要明確。隨后,吳主任提出課題的三個任務:一是以追求學術成就為動力,以構建財大榮譽為目標,以佔領學科領域制高點為使命,對課題的完成目標要高標准、高要求﹔帶領學術團隊﹔二是帶領青年研究人員,積極打造上海和上海財大的學術品牌,彰顯上海財大的學術實力﹔三是緊密結合黨和國家政策,多出針對性強的高質量研究成果,並將成果以簡報、要報的形式上報,切實給政府提供具有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
郁義鴻教授首先肯定了課題設計的系統性和全面性,五個子課題能夠考慮到從不同角度對綠色全產業鏈下的產業和企業如何升級進行聚焦,並提出“四個注重”建議:一是在研究內容要注重聚焦政策,圍繞政策性、戰略性和應用性強的研究內容做深化研究,及時撰寫課題成果要報。二是注重研究視角,如綠色化應考慮如何對分布式新能源的研究,太陽能、風能等以建筑物為單位的光電、風電一體化電站﹔由於其約束源於國家電網並網問題,因此從發電-並網這一產業鏈角度進行研究﹔又如基於綠色全產業鏈的汽車產業創新,可以從電動汽車-充電樁這一產業鏈發展角度入手。三是注重與國家戰略相結合,如鋼鐵等冶金產業未來都面臨產能過剩,如何針對供給側改革,去過剩產能的同時不會引發產業劇烈波動?這些研究需要提煉主要產業鏈,而不要過於寬泛,否則就會失去聚焦,在此基礎上,提出可行和可實施的政策,效果更好。四是在全產業鏈布局上要注重考慮消費端,特別是消費者習慣和行為的非綠色特征。如推行垃圾分類必須從消費端做起。最后,郁教授提出了關於研究方法要注意的問題:第一,產業/企業和國際間的比較分析有優勢也有局限,要注意可比性﹔第二,在方法論上要注重模型的參數調整,保証模型應用的數據精准。
羅守貴教授首先肯定了前期論証充分,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從開題報告來看,其研究重點突出,突破難點的方法、路徑可行,預期目標的設定客觀,預期成果可期。羅教授建議在理論研究指導下加強案例研究,企業轉型升級可在擬選定的產業中,各選擇2-3家典型企業,對產業鏈中關鍵環節企業的轉型升級模式、路徑與績效進行研究,為國家或區域產業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以增強課題的實踐價值。
王多研究員提出四點建議:一是加強調研,這樣才能圍繞企業發展真實情況、產業發展真正階段展開扎實的研究。二是立足於產業轉型升級的切實路徑,研究全綠色產業鏈的可持續化與梯度綠化。三是立足於實際發展狀況,研究政府產業政策目標對綠色全產業鏈的影響,如從“京津冀一體化”到“一帶一路”的環境效應。四是在社會層面,應該重點研究法律,特別是注重研究美國的《清潔能源法》出台后,美國環境大為改善的經驗借鑒。
靳玉英教授提出:課題應該聚焦重點子課題,從產業和企業兩個維度重點考慮“產業升級”概念界定和“企業數據”准確獲取的約束條件,盡早謀劃和啟動課題成果要報。
呂政教授對每個子課題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研究提出了寶貴意見。子課題1:研究對象要聚焦,不能延展太寬泛,要准確界定“全產業鏈”和“綠色”的內涵和外延。需要注意的是狹義的“綠色”僅僅指的是節能減排,而在全產業鏈下的產業/企業綠色轉型就不僅僅隻有這一個方面,因此內涵和外延需要謹慎把握。子課題2:綠色全產業鏈的研究不但要模型定量分析,更要進行定性邏輯推理。首先,要加強構建全產業鏈的必要性分析,增加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量化分析,比如2012年是重化工業的拐點,結構性、技術性的變化會給全產業鏈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其次,以人為本的生態需求和環境容量的約束與生產要素集中的問題如何權衡?最后,節能減排的國際義務和責任與經濟全球化的國際貿易約束如何解決等問題,都需要定量和定性的分析相結合。子課題3:考慮建立綠色全產業鏈應當從哪個角度著手的問題。課題從結構調整入手,分析結構重塑后的產業結構整體的變化是可行的﹔但要考慮產業空間布局的可能問題,因為在企業集群狀態下,集群中的單個企業達標會有可能導致污染集聚,觸發閾值后也有可能導致局部空間的環境災難。因此課題應當從產業結構、空間布局、生產集中、產業標准、物流產業、循環經濟、典型性產流業的資源效率提升﹔再如建筑業在其全生命周期期間的能耗已經佔全國總能耗的47%,研究如何降低其全生命周期的能耗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同時,產業轉型升級不能忽視產業組織的同步調整,順應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趨勢,產業組織調整和產業轉型中的創新,這兩個方面是轉型中的機制問題。子課題4和5應更側重於現實中的難點,研究應該從實用性出發。特別是第5個子課題,應做成實証分析,完善情景模擬研究,從技術、結構和政策三個方面加強實証分析,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幫助政府建立產業准入-標准-法律-稅收-獎懲的全過程監管體系,破解地方保護主義難題,加強課題對策建議的針對性和操作性。最后,呂教授強調課題應准確把握要報的切入點,重點聚焦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積極開展創新性研究。
課題首席科學家謝家平教授對各位專家提出的建議表示衷心感謝,表示課題組成員將認真消化吸收專家意見,同時也希望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繼續得到各位專家的大力支持。
最后,徐龍炳教授代表課題所在單位對各位專家的真知灼見表示感謝,希望課題組認真學習和落實專家意見,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力爭早日產出高水平成果。
會后,課題組召集課題組成員大會,認真討論和消化專家意見和建議,明確了近期、中期的研究目標和工作任務,並細化研究方案和人員分工,力爭盡快給政府相關部門和領導提供科學合理的政策建議和高質量研究成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