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二批)“20世紀中國婚姻史研究”(項目批准號:15ZDB050)首屆學術研討會於2015年12月5日下午在京舉行。項目首席專家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梁景和教授,項目子課題負責人黑龍江大學法學院王歌雅教授、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張志永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余華林副教授、北京大學醫學部李秉奎副教授,項目撰寫組成員中華女子學院女性圖書館館員李慧波、河北民族師范學院社科部副教授王棟亮、聊城大學董懷良講師參加了會議。
會議首先由項目撰寫組成員王棟亮、余華林、李慧波、李秉奎、董懷良介紹介紹各個子課題的問題意識、基本思路、資料簡介、研究理論、內容概述、結構大綱、重點難點、項目計劃。
子課題一:清末民初婚姻變革研究(1900-1920),主要探討自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至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在近代中國面臨巨大社會變革時,婚姻也相應地從傳統開始向現代化過渡的種種問題。
子課題二:民國時期婚姻變革研究(1920-1949),主要探討自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期,在倫理解放運動、社會改造運動、戰爭所造成的政權更替和區域分隔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之下,婚姻所發生的巨大而又微妙的種種變革。
子課題三:共和國十七年婚姻變革研究(1949-1966),主要探討自共和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傳統婚姻進一步被改造的具體情況,如民眾從服從家庭權威向服從國家權威過渡,家庭內部權力從家長向個體成員轉移,男女兩性的婚姻權益從不平等逐漸趨向平等。
子課題四:文化大革命時期婚姻變革研究(1966-1978),重點考察“文革”時期政治文化與文化政治的極力擴張及其對婚姻的社會私人生活領域的侵蝕。同時,還兼顧私人生活領域在政治狂潮下的暗流涌動,最終推動“運動群眾”向“群眾運動”的轉軌。
子課題五:改革開放時期婚姻變革研究(1978-2000),主要探討改革開放以后,在思想解放、價值多元的時代背景下,國家、社會與婚姻的關系逐漸鬆弛,婚姻的個體自由程度逐漸增強,婚姻逐漸向個人私事發展等變革的歷史進程。
全體項目組成員對以上內容,以及在開題報告會中與會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大家一致認為開題會議的與會專家為了讓項目更加豐富、完整、科學、嚴謹,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議,者對項目的順利進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對於項目的問題意識,項目組認為整個項目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問題意識,根據各卷目前的大綱來看,大家基本都在探討婚姻中個人、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那麼是否可以考慮用“公領域”與“私領域”作為統攝整個項目的問題意識。對於研究思路,項目組意識到要對20世紀婚姻變革的總體脈絡進行梳理和總結,要把項目研究的資料性與規律性、思想性結合起來,把婚姻的觀念性、倫理性和價值性結合起來。關於研究內容,要注意對婚姻史的內容作出界定,從婚姻內史和婚姻外史兩個方面來把握。所謂婚姻外史,就是婚姻與政治、經濟、法律、教育、習俗之間的聯系與互動﹔所謂婚姻內史,又可以從兩個層面來把握,一是觀念、現象、制度、法令、儀式、習俗﹔二是擇偶、戀愛、結婚、離婚、再婚、重婚。
同時,大家也認為對於與會專家提出的意見,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例如,由於少數民族的婚姻問題本身就非常復雜,在這個研究項目中無法一一論述清楚,因此不必過多涉及。同樣,台灣地區的婚姻問題固然也屬於20世紀中國婚姻史的內容,但也不必過多涉及,否則香港、澳門也不可缺漏,這樣會使得項目的內容更為復雜,難於把握。
最后項目首席專家梁景和教授要求項目組從宏觀上注意幾個問題:第一,新史料的挖掘,要注意運用史料的豐富性和論証的嚴謹性。第二,作為社會文化史的研究,可以適當講求個案的故事性,語言的生動性和可讀性。第三,要對歷史緣由和社會條件進行深度分析,揭示出復雜性、漸進性、邏輯性。第四,要注意總結婚姻變化的總體脈絡,同時又要注意婚姻變革的波折性,不能隻看到線性的發展脈絡。第五,研究過程中要隨時關注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第六,要有精品意識,要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