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吟誦的搶救”立項於2010年,原計劃6年完成。由於吟誦採錄工作接近尾聲,2015年主要工作是吟誦資料的整理。各項工作進展具體情況如下表。
一、吟誦採錄情況
(一)吟誦採錄情況
自2010年本項目立項以來,我們在全國各地正式開始採錄,並優先採錄年紀較大、吟誦規范和學養深厚的吟誦傳人。截至2015年初,我們一共採錄了800多位吟誦傳人,獲得上萬首作品的吟誦錄音、錄像。其中包括周有光、張杰三、龐存周、姚奠中、蔣思豫、周定一、朱季海、周退密、南懷瑾、王儼思、沈蘅仲、俞伯蓀、霍鬆林、徐續、張文渤、葉嘉瑩、熊鑒、屠岸、陳以鴻、蘇民、史鵬、戴逸、王運熙、唐作藩、朱帆、程毅中、周篤文、錢明鏘、林冠夫、林東海、范敬宜等著名學者和詩人。從籍貫來看,所採錄的吟誦傳人涉及27個省(含直轄市)。採錄較多的省,包括:江蘇、廣東、湖南、安徽、福建,這五個省都在60人以上。其次是山東、浙江、雲南、貴州等地。另外,在韓國和日本,我們也分別採錄到幾十位吟誦傳人。我們所採錄的吟誦傳人平均年齡在80歲以上,大概構成如下:100歲以上有20余位,90歲以上有150余位,80歲以上近200位,70歲以上120余位,60歲以上近50位,60歲以下30余位。其中我們所知的已經有數十位過世了,所以吟誦搶救工作意義重大,也迫在眉睫。目前,在全國范圍內,可能還有幾千位會吟誦的老先生,我們也還在多方努力,去尋找線索,取得聯系,然后去做搶救採錄。
今年開始,我們的重點放在對採錄所得資料的整理上,僅暑假時在西南地區做過一次為期20天的採錄。其它有幾次在北京的零星採錄。今年總計採錄40余人。8月,採錄小組在貴州的貴陽、修文、六盤水,雲南的昆明、曲靖、大理、麗江,以及湖南的邵陽等地採錄了30余位會吟誦的老先生。與往年採錄的情況相比,今年所採錄的吟誦傳人,平均年齡不算大,90歲以上的隻有5位,七八十歲的居多,大部分沒有讀過私塾或者僅僅讀過一兩年,可見目前真正會吟誦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從今年所採錄傳人的水平來看,也不及前幾年高,他們絕大多數隻會蒙學作品的吟誦,少數會吟誦近體詩,至於古文則多數不會。可見目前所健在的傳人吟誦水平也不及前幾年了。今年採錄的人中,隻有一位年齡不高卻傳承優秀的湖南吟誦傳人,陶穩固先生,他不但讀私塾時間長,四書五經都會吟誦,並且還會儒家禮儀,儀禮中的祝詞贊語都會吟誦。但這已經鳳毛麟角了。從總體來看,吟誦的傳承情況是越來越差了。
(二)吟誦採錄培訓情況
迄今我們調查過27個省(市、區)的吟誦狀況,佔全國縣市的1/10左右。根據推測,全國吟誦傳人應該還有幾千人。這些吟誦傳人的年齡,一般在85歲以上,年紀最大的超過100歲。這批傳人可以算是真正會傳統吟誦的最后一代了,由於年事已高,日有辭世者。我們六年來採錄過的傳人中,已經很多位去世了,其中包括南懷瑾、俞伯蓀、朱繼海、范敬宜、王更生(台灣)、陳新雄(台灣)、錢明鏘、杜道生等著名學者和藝術家。而更為遺憾的是,有些先生是在採錄前不久突然去世的,像季羨林、任繼愈、周汝昌、吳宗濟、胡明揚等。痛心遺憾,永難彌補。所以搶救之事已刻不容緩!一旦這些先生離去,這些地區的讀書方法和吟誦調就此失傳。所以,今年我們辦了吟誦採錄培訓班,以便發動吟誦愛好者和熱心人員展開多方面的及時搶救工作。
2015年5月,首師大吟誦研究中心,舉辦了為期三天的吟誦採錄培訓班。來自全國各地的90余人參加了培訓。徐健順老師進行了項目介紹,朱立俠、宋振錕等長期從事採錄的人員介紹了採錄的內容、方法、要求,並請中央電視台資深拍攝人員李炎天教會學員使用攝像機以及掌握拍攝方法、技巧。培訓班結束,成立了浙江、山東、湖北、雲南、廣東、遼寧、安徽、福建等十多個地方採錄小組。由首師大吟誦中心提供攝像機、無線麥等設備,以便各地同時開展採錄工作。我們希望用最后一年的時間,發動各地採錄小組的力量,採錄更多的吟誦傳人。截止2015年12月,山東、河南、安徽等地的吟誦採錄小組已經提交了半年所採錄的錄音、錄像資料,質量和數量都較為可觀,其它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進展。
二、吟誦資料整理情況
(一)吟誦錄音、錄像資料整理情況
本課題前期的主要任務是吟誦採錄,后期則逐漸轉向吟誦資料的整理。我們已經在27個省採訪過800多位老先生,獲得了上千小時的吟誦錄音、錄像,以及大量珍貴的吟誦文獻、文物資料。目前這些資料已經基本清理入庫,做好了分類。大概有5T容量,整理起來工程浩大。
為了加快資料整理的速度,我們今年在首師大招募了一批志願者,專門負責資料的整理。他們的工作包括對原始資料進行分類,按照採錄時間標記清楚,然后每人分領若干任務,對吟誦的錄音、錄像和訪談部分進行切分,把吟誦的每一首詩文單獨提取,按照規定的格式命名存檔,並對其中較為優秀的傳人,選擇訪談部分,根據語音轉錄出文字,以供相關研究使用。今年的主要工作是將2014年以前的資料整理清楚,將每個存儲原始資料的大盤做出目錄,以便檢查。2014年以前所採錄的資料全部都清理過一遍,並把其中的吟誦錄音錄像都切分好了。2015年採錄回來的原始資料,尚未進行切分,預計明年能同步做完。
並且,我們在整理的同時,優先把比較優秀、具有代表性的吟誦資料整理出來,為廣大吟誦學員提供學習幫助。我們也將擇優結集為《傳統吟誦精選》,以及選擇部分優秀的傳人進行專輯錄制,如《葉嘉瑩先生吟誦精品集》和《唐調吟誦精品集》等,為廣大愛好者和研究者提供高質量的吟誦錄音、錄像。
(二)文獻資料搜集整理情況
我們搜集了古今與吟誦相關的各種文獻資料,分別結集為《吟誦研究資料匯編•古代卷》、《吟誦研究資料匯編•現代卷》和《吟誦教育論集》等。前兩種已經完成,總計近50萬字,已經跟中華書局簽訂出版合同,即將面世。這些資料都是純文字資料,此外還有一部分採錄時搜集得的吟誦譜子尚未整理。
要充實吟誦數據庫,還有賴於搜集吟誦老唱片或錄音。如果有可能地話,還應該尋找一些吟誦大家的錄音資料。民國時期有一些語音資料留下,文獻記錄上尚有多種,但現知存世的,隻有唐文治先生1948年的唱片錄音,而他在1934年的錄音卻未見。黃侃錄音尚未見。前輩學者華鐘彥先生、林從龍先生、陳炳錚先生、秦德祥先生、李西安先生、姜嘉鏘先生、侯孝瓊先生、王恩保先生以及中華詩詞學會等團體,都曾著力吟誦調研採錄,所得資料總和達三百人以上的千余首吟誦。
再加上其他一些私人手上的先師先輩吟誦的影音,目前共搜集到500人左右的早期吟誦影音資料。這其中有很多文化名人、社會名流的吟誦影音,如胡適、趙元任、夏承燾、唐圭璋、趙朴初、臧克家、林庚、周谷誠、錢昌照、潘希逸、夏青等等先生的吟誦,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獻價值。此外,還有很多名流的錄音尚未尋找到,今后還將留意老吟誦錄音方面的信息,這也是構建中華吟誦數據庫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吟誦研究和出版情況
(一)吟誦研究情況
我們的調研工作除了做採錄之外,還對每個地區的吟誦傳承情況進行梳理,撰寫調研報告,最后匯總為全國吟誦調研報告,對各地區吟誦的歷史、現狀、傳人、特點等進行概述和分析。目前,已經撰寫了少部分地區的吟誦調研報告。除了採錄原始吟誦聲音資料外,我們還搜集了一些文獻資料,匯編成書,並優先選擇其中一些論述吟誦的重要文獻,提供給吟誦學員和研究者使用,比如“古代論吟誦100條”等。
我們在搜集的吟誦文獻時,發現一些帶吟誦符號或譜子的文獻,較為少見,而意義重大。關於吟誦符號,在日本和韓國的吟誦書籍中比較常見,而在中國則比較罕見。目前所見較為詳細的為1935年葉聖陶、夏丏尊合寫《文心》中論述語文教學法時提到的古詩文讀法符號,經過研究,我們認為這是一套吟誦符號。據我們了解,目前所見最早的吟誦符號或者說吟誦譜,可以算是道教法事歌曲譜,保留在《玉音法事》中。
《玉音法事》共輯道曲五十首,現收入於《正統道藏》第333冊,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道教音樂之聲樂譜集,大約問世於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5年)。該書分上、中、下三卷,卷上和卷中載贊詞及其曲譜,卷下載齋醮法事及贊詞。《玉音法事》上卷、中卷所載聲贊使用的譜式非常獨特,它既不是古琴所用的減字譜,也不是琵琶用的工尺譜,而是一種形似曲線婉蜒之狀的曲線譜,亦稱曲折譜,或步虛譜,屬於吟唱譜:每字有一線或數線彎曲蜿蜒,以示吟詠該拖腔是長是短﹔是向上轉折或向下轉折或一直進行。
這是一種源遠流長、傳播廣遠的中國古老的樂譜形式,其發生發展的過程與道教音樂有密切關系,據說其初始至遲可追溯到漢代,《漢書•藝文志》所載二十八家歌詩篇目中即有聲曲折之名,則吟誦譜的歷史又可以往前推進了。然而,由於時代久遠,且曲譜晦澀深奧,至今《玉音法事》所用之樂譜無人能識,還是一部有待破譯的天書。
今年本課題組成員在吟誦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華鋒教授發表了《傳統吟誦與新吟唱論文,辨析了傳統吟誦與新吟唱是兩種不同的藝術,有著本質的區別。他認為,傳統吟誦在吐字發音、用氣方式以及音色等方面與新吟唱均有所不同。從傳播的角度看,傳統吟誦是讀書的方法,是教學的手段,舉一反三是傳統吟誦最突出的特點;新吟唱則不具備這些優勢,不能以同一曲調去吟唱第二首詩詞。朱立俠博士出版了吟誦專著《唐調吟誦研究》,對唐文治先生所傳的桐城派讀文法進行了全面研究。
今年,首都師范大學主辦了第三屆中華吟誦周,匯集了包括國內外知名吟誦專家、吟誦教育名師、傳統文化屆名人、社會賢達以及大批吟誦愛好者等近1500人,就近年來最新的吟誦研究成果進行交流、探討,對傳統吟誦和世界吟誦交流的研究又上升了一個新高度。本次活動共征集論文40余篇,包括吟誦學理論文22篇,吟誦教育論文18篇,總計30萬字左右。
(二)吟誦教育研究成果
本課題的子課題——吟誦教育方面,有20多個學校參與吟誦教育研究,申報了“農村小學經典詩文吟誦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小學生學習吟誦的課題教學研究”等20多個子課題,在吟誦教學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中華吟誦教育研究中心舉辦了6次中級吟誦培訓班,上百次初級吟誦班,全國接受過吟誦培訓的老師有數萬人,有20多個城市進行了全市的吟誦教學,貴陽市將吟誦列入中考項目,四川、廣東、山東等地教育部門對吟誦進課堂也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在今年的吟誦周中,吟誦教育作為活動的重點,相關的研究也最多。與會的國內吟誦教育界名師達到歷屆最多,從大中小學等各方向和體制內外的吟誦教學分別進行了展示,星星之火逐漸形成燎原之勢。
今年在吟誦教育的研究方面,很多吟誦教育研究的子課題成員和吟誦學員都寫出了一些論文,並且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進行了廣泛的運用。具體的論文情況見附表。
(三)吟誦著作出版成果
吟誦成果出版方面,中華吟誦教育研究中心與中華書局聯合,在今年出版了《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大學》、《中庸》、《論語》等吟誦版教材。兩種吟誦文獻——《吟誦研究資料匯編•古代卷》和《吟誦研究資料匯編•現代卷》,也即將由中華書局出版。深受廣大中小學師生喜愛的《我愛吟誦》,今年也修訂到第三版了,該書精選中小學常見古詩文,每一首作品配上三種不同調子的吟誦,並且對每首詩文作品進行吟誦符號的標注和聲韻分析,將吟誦的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成為目前中小學吟誦教學的主要參考書,在全國影響甚大。此外,課題組成員,吟誦學會的專家和會員等都有專著和論文發表。
(課題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