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時,廣大學者表示,一定要將“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作為對自己的鞭策和鼓勵,自覺肩負起光榮而艱巨的歷史使命,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貢獻應有之力。
為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而治學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和繁榮指明了方向。對每個學者來說,立志做大學問、真學問,是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內在要求和應有之義。
“走自己的路,我們在走了;現在到了‘說自己的話’的時代。而說自己的話,就要正本清源。這意味著學術研究,要面向國情、立足實踐,同時面向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在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徐平看來,做大學問、真學問體現著文化自信。“面向整個世界學科體系的更新,運用中國實踐、中國經驗等,在對學科擴充、擴容等當中,作出中國貢獻。”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朱安東表示,大學問、真學問,往往產生於偉大的時代。當前,我國經濟社會正處於大發展時期,所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認真分析和研究。時代需要我們研究真問題,做出大學問和真學問。
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離不開大學問和真學問的支撐。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梅珍生告訴記者,大學問、真學問是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又是構建具有中國話語體系、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的一磚一瓦,離開了它們,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堅持正確方向 勇立時代潮頭
“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做大學問、真學問,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離不開樹立堅定正確的方向和目標。
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后,郭沫若被迫東渡日本。在此期間,他克服種種困難,撰寫出《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卜辭通纂》等論著,成為享譽海內外的學者。以他為代表的一大批學者,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學術研究,產生了大量傳承至今的學術成果,為我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中國社會科學報》“為人民做學問”等欄目,刊登了一批深入基層、求真務實的優秀學者的感人事跡。其中,有歷時5年行走原始森林、調研邊境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人員李花子;有10余年來四處尋找民間歌手,為收集、整理和研究民間音樂嘔心瀝血的南通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詹皖;有20余年跑遍大半個中國、尋訪近百位“慰安婦”受害幸存者、堅信“以事實說話,改變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態度”的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教授蘇智良……他們的事跡,鮮明地印証了一個朴素而真實的道理:隻有始終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做學問,深入群眾實踐,傾聽群眾心聲,才能產生真正有價值的學問,並讓研究成果真正惠及人民、回報人民。
在當代中國,“大學問、真學問”是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求和傳播真善美的學問;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的學問;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融通各種學術資源,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的學問;是勇立時代潮頭引領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前進的學問。
南京政治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許恆兵認為,立志於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進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工作者,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思想傳承為基礎、以問題中心為牽引、以理論創新為首要、以服務人民為中心、以引領時代為指向,切實做大學問、真學問。唯有如此,才能為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梅珍生表示,堅持馬克思主義,是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不可動搖的根本原則。學術研究,要立足中國實踐,對現實有重大關切,面向社會,面向時代需要,回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對人類文明成果站在歷史高度進行總結。特別是基礎學科,更應該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戰略的眼光和新的方法,總結人類文明的成果,從而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
“內外兼修”必不可少
做大學問、真學問,需要內部、外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既需要學術環境的不斷優化和改善,又離不開學者“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潛心靜氣的學術品格和親身實踐。
近年來,黨和國家對於哲學社會科學事業高度重視,一系列舉措、政策在改善學術環境、激勵創新、促進人才成長等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並將進一步為有學術追求的學者發揮所長提供保障。
多位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出,杜絕浮躁的學風,加快體制機制改革,構建健康的學術生態環境,培育積極向上的學風與文風等,意義重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施愛東提出,應該充分發揮學者的內驅力,讓他們在相對純粹的環境裡做學問,而不應以過多的獎項等來驅動學者做學問。否則,會導致學者將過多的精力花在科研之外,也容易使一些不務正業、缺少真才實學、善於鑽營的人獲得高位。
目前,應在人才培養上提倡實踐精神,倡導真正為人民做學問的學術追求,將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落到實處,為知識分子創造更多條件,增加如挂職鍛煉等深入實踐的機會,從而使其研究更加“接地氣”,同時學者應該“練內功”、“走下去”。朱安東認為,這種深入實踐、深入群眾的經歷,將大為有助於深化他們對於現實的理解及未來的學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