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曉德:歐洲反美主義歷史與現實

2016年04月27日08:1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歐洲反美主義歷史與現實:一種文化視角”負責人、福建師范大學教授

2009年4月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法國斯特拉斯堡發表講話時談到,歐洲存在一種反美主義,歐洲人常常譴責美國做了很多惡劣之事。顯然,奧巴馬在為美國辯解,譴責歐洲反美主義不利於美歐關系正常發展,但卻表明歐洲歷史上沿襲下來的反美主義傳統在當代美歐關系中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不利於美國在歐洲正面形象的確立。對美國政府來說,與美國結盟的歐洲國家表現出對美國的強烈厭惡情緒,無疑讓在國際社會一向以代表正義自居的美國百思不得其解。美國政府很少從自身尋找原因,而是一味指責歐洲反美主義的非理性。實際上,美國在國外奉行的霸權政策是歐洲反美主義高漲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國在國際社會奉行“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政策,以自己的標准劃分善惡,美國文化以猛烈的方式毀滅或弱化其他國家的傳統生活方式,導致這些國家出現了“更像美國”的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才是歐洲反美主義的“始作俑者”。

不同國家的反美主義皆有合理性

美國是一個全球性超級大國,與世界歷史上先后衰落或退出歷史舞台的帝國在本質上沒有多大區別,都表現出征服世界的勃勃雄心,不同之處在於,19世紀中期美國基本疆域確定后,很少在北美大陸之外攻城略地,建立完全受其控制的殖民地。美國主要靠商業優勢和代表“現代性”的文化來構建其全球帝國大廈,當然這種優勢能夠充分發揮終歸還要有強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等硬實力作支撐。進入20世紀之后,美國的綜合國力較長一段時間內處於上升態勢,致使美國構建全球帝國大廈的嘗試非常成功。美國幾乎沒有海外殖民地,但影響卻遍及全球,物美價廉的商品充斥各國市場,促使當地民眾的消費理念發生很大改變,給傳統封閉的社會帶來濃厚的現代氣息。美國對世界發展的影響是無可置疑的,但在國際社會奉行的霸權政策使固存的“邪惡”形象更多展現。在外國人眼中,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既令人向往,又遭到極端厭惡。美國的這種全球影響觸發了歐洲人對美國文化傳播的激烈抵制。“反美主義”概念為歐洲文人在19世紀末提出,很快成為歐洲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流行術語。以“主義”反對一個國家大概為美國獨此一家,其在歐洲存在時間之長、規模之大以及范圍之廣,很少有其他“主義”能與之匹敵。

美國代表“現代性”的文化注定成為傳統社會的“災星”,美國文化像波濤洶涌的洪流一樣沖垮了民族國家抵擋國外不良影響的堤壩。人們的飲食習慣、穿衣打扮、言談舉止、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等離本國傳統漸行漸遠,離符號意義上的美國越來越近。一些學者將之形象地描述為“可口可樂化”、“好萊塢化”、“迪士尼化”、“微軟化”、“麥當勞化”和“星巴克化”等。這種狀況孕育了當地人的反美情緒,並不時演變為抵制美國的浪潮。美國消費文化“肆虐”全球無疑豐富了當地生活,給人們帶來多樣化的選擇,但卻給當地傳統生活方式的延續帶來“不祥之兆”,產生文化身份和文化認同的危機。美國的霸權行為更令那些不聽美國號令的國家感到不安,為了維護本國傳統,他們發出抵制美國文化滲透和經濟擴張的呼吁,抗議美國在國際社會的霸權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不同國家的反美主義皆有存在的合理性,目的是消除美國帶來的負面影響,讓世代沿襲的傳統不至淹沒於來自美國消費文化的滾滾洪流。在這方面,歐洲反美主義不僅不是例外,而且有著更為強烈的表現。

歐洲反美主義歷史悠久

歐洲的反美主義歷史悠久,至今依然方興未艾。歐洲精英階層中,很多人對美國一直存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見。歐洲保守主義文化精英常常譏諷美國有文明無文化。在他們看來,文化從來都是由少數人享有,表現為對人類文明精神層面發展的貢獻,傳世的文學藝術作品包含著讓人產生悲喜哀樂的共鳴,激發起對本國歷史演變的自豪感,將人們對美與善的追求提高到新的層次。缺少歷史積澱的國家很難產生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文學藝術曠世之作。文化在歐洲成為高貴氣質的標志和體現,猶如在一座神聖殿堂中那些金碧輝煌的藝術作品,能夠進入殿堂享受作品者只是那些自幼受到高雅文化熏陶的社會精英人士,隻有他們才會產生心靈的沖擊與藝術的享受。美國從一開始就走上了與歐洲國家發展不大相同的道路,很大程度上在於美國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可以使美國人在近乎一張白紙上繪出與歐洲不同的文化形態,這種文化形態給美國社會帶來了勃勃生機,卻很難為歐洲保守精英們所認同,他們認為在這種粗俗低劣的文化形態上產生的文明威脅了數千年來形成的歐洲文化形態的存在與發展,自然引發對美國文化在歐洲傳播的強烈抵制。

歐洲精英眼中深奧莫測的文化在美國被徹底顛覆了。美國把禁錮在神聖殿堂中的文化趕下由少數人祭拜的神壇,使之堂而皇之地進入大眾視野。對大眾來說,文化不再像在歐洲那樣是可望不可即的奢侈享受,文化可為社會所有人獲得,成為休閑時間的精神消遣,有效緩解現代社會帶來的緊張壓力。文化的大眾化或流行化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進入20世紀之后表現為一種方興未艾的趨勢,對古老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很大的沖擊。歐洲精英人士竭力抵制美國大眾文化的傳播,除了延續先輩在文化上對美國抱有的深刻偏見之外,主要目的是試圖在國內形成一道抵制美國文化“入侵”歐洲社會的“防疫線”,阻止美國現代大眾消費生活方式在歐洲泛濫。因此,他們對美國文化大張撻伐,這種討伐歸根結底是在起源於美國的新文明強勁沖擊之下竭力維護歐洲文明所體現出的價值觀。

歐洲國家反美主義實則是一種文化現象

歐洲反美主義不管有多少表現形式,說到底還是一種文化現象,歐洲人很難認同粗俗低劣的美國文化是其產生的根源,這是歷史上延續下來的傳統,是那些對本地區文明具有優越感的精英人士弘揚歐洲文化的一種表現方式,也是一些歐洲政治家能夠獲得具有民族主義情緒之民眾支持的一種手段。絕大多數普通歐洲人幾乎沒有機會或財力親自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考察,他們對美國所知隻能靠著道聽途說、媒體報道以及文人撰寫的相關論著。歐洲文化精英對美國的描述會對公眾認識產生較大影響。歐洲文人撰寫的絕大多數關於美國的書籍,既充滿著想象中的虛構,又有著在美國目睹的事實,交織起來很難讓讀者看到其描述何為虛何為實。這種描述的雙重性反映了歐洲文化精英的美國觀。受文化本位主義影響,很多情況下歐洲普通公眾更易接受虛構的或負面的描述,“我優他劣”會產生心理上的滿足感。在歐洲普通公眾中,不乏對美國這片自由土地的向往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完全認同美國,根子上還是瞧不起缺乏歷史底蘊的美國文化。歐洲反美主義作為一種話語體系,歷史上多為文化精英所為,而當這種話語轉化為抵制美國的行為時,普通民眾並未完全置身事外,而是積極參與。這種選擇恰是根深蒂固的文化本位主義難以避免的結果。

歐洲國家的反美主義是一種傳統,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根源基本相同,幾乎不會因為局勢的變化而發生根本改變。對很多歐洲人來說,美國雖為大西洋共同體一員,很大程度上擔負著領導責任,但在文化上卻為異類,與其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屬於毀滅傳統的始作俑者。后冷戰時代,世界各地反美主義風起雲涌,歐洲的反美主義既表現出全球的共性,又有著本地區的特征,既體現歷史遺留的傳統,又反映時代現實的需要,雖呈現出多種表現形式,但歸根結底還是美國在文化上的負面“他者”形象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歐洲人抵制美國的本源所在,歷史上如此,當代也沒有發生根本的改變。

(責編:李葉、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