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戰略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 資料圖片
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針,有效推動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舉措。“互聯網+”戰略抓住了未來現代產業發展方向,為行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改造升級指明了方向。這個戰略是在准確把握大勢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思維,為各領域進行橫向整合,在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升級改造提出了一條新路徑。依此方法論推而廣之,還可探索運用其他類似抓手,實施一系列“X+戰略”,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雙創”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低碳+”
我國政府在巴黎氣候變化峰會上承諾到2030年左右實現碳排放峰值的目標,這將對我國工業結構特別是能源結構的調整形成倒逼。國內霧霾天氣形勢越發嚴峻,也對治理大氣污染提出了挑戰。實施“低碳+”戰略,是解決氣候變化和霧霾問題的根本措施,應作為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方向。這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也是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的必然要求。
譬如:“低碳+工業”。倡導發展循環經濟,淘汰落后工業鍋爐、電機等設備,更新改造高耗能設備和工藝。“低碳+能源”。加快煤炭瘦身進程,發展清潔燃燒,合理發展油氣等優質能源的使用,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低碳+城建”。科學規劃城市產業布局,合理設計城市地下廊道、水電氣管線、居民社區等,配備相關技術裝備,增強預警反應能力,提高安全生產、災害防治的應急處理水平。“低碳+建筑”。在建設領域,升級綠色建筑標准,改造現有建筑,發展屋頂太陽能、綠色照明、地源熱泵、高效供熱等節能技術,大力推廣使用節能燈具、隔熱保溫牆體材料、Low-E玻璃等節能環保建材。“低碳+交通”。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實施政府公車、公交車和出租車的電動化,加快油品升級步伐,鼓勵全民綠色出行。“低碳+家電”。提升能效標准,推廣使用變頻技術,在量大面廣的民用產品中實現節能減排。
“智能+”
智能化是新一輪產業革命的一個新趨勢。隨著人工智能、類腦計算、大數據、新型傳感器的快速發展,智能技術與經濟、產業的融合日益加深。全球正在進入“人機融合、萬物互聯”的新時代。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中后期,智能化必將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滲透到產業發展的各個領域。
譬如:“智能+制造”。以智能化為目標,加強面向下一代核心技術的研發和集成,包括機器人、智能導航、自動控制、精密儀器等,以智能驅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升級“中國制造”內涵。“智能+城市”。以效率、和諧、可持續為目標,以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為基礎,構建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建筑在內的智能城市,實現城市運行管理的現代化。“智能+能源”。用信息技術改善供需兩側管理,以搭建電力網絡為基本構架,建立互聯互通、共有共享的能源及信息網絡,使能源生產與消費形成更高效率的智能配置和智能交換,實現最佳資源利用。“智能+商業”。以電子商務為突破口,建立以生產過程溯源、安全認証、虛擬效果、電子支付、智能配送為支撐的全商業智能化管理。
“軍工+”
國際經驗表明,各大國都十分重視軍民技術雙向轉化,以軍民融合方式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是科技革命的鮮明特點。我國在軍民互動方面有著良好傳統,當前應抓住創新驅動發展和改革強軍戰略的機遇,實施“軍工+”戰略,大力推動軍民融合,轉化軍工技術為民用,實現民用技術與國防科技的協同創新新格局。
譬如:“軍工+國企”。發揮軍民融合主渠道作用和集成創新的傳統優勢,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在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重型裝備制造等涉及國家戰略及安全的戰略新興產業增強核心競爭力。“軍工+科研”。充分挖掘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實現以項目為導向的資源整合,建立成果轉化靈活機制,使國防工業擁有國家尖端科技成果支撐。“軍工+中小企業”。降低准入門檻,積極引導創新能力強的中小企業進入軍民融合領域,促進各類企業的創新產業鏈合理分工。“軍工+老工業基地”。充分利用老工業基地的傳統優勢,布局國家大型軍工項目,以綿陽為示范,在西安、洛陽、哈爾濱、沈陽等地設立軍民融合園區,發展軍民兩用高技術產業,推動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
“健康+”
健康是人生活質量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我國收入水平提高和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健康逐步成為人民群眾在滿足衣食溫飽后的一項更高層次追求。實施“健康+”戰略,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既是以人為本、共享發展理念的體現,又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也是民眾的迫切希望。
譬如:“健康+醫療養護”。鼓勵公立部門、社會力量、境外機構辦醫,共同增加醫療、養老設施的有效供給。“健康+健身”。開展“健康中國人”行動,鼓勵康體產業、戶外運動發展。“健康+食品藥品”。加強研發,制定規范,強化監管,加大懲處,全面提高食品藥品質量,讓群眾放心。“健康+餐飲”。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居民接受“少油、低鹽、適量”的飲食習慣,針對經營性餐飲行業制定健康烹飪的行業規范。“健康+環保”。完善城市垃圾、污水等處理設施,加快農村改水、改廁,發展樓宇水、空氣淨化設備產品,打造健康衛生的人居環境。“健康+安全”。增強對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人禽流感等重大傳染病的預警和防治能力,加強急救中心、救護車輛等應急設備配置,建設必要的特種病醫院,提升公共衛生安全事件的應對能力。
“文化+”
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需要在新時代挖掘其新價值。在科技之后,文化應當成為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的新動力。實施“文化+”戰略,推動文化元素和經濟領域融合,有利於培養共享經濟的新產業,構筑結構性改革和“雙創”的新動力。同時,還有利於借助市場力量,推動文化傳播和人文建設,發揮其在弘揚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穩定中的作用。
譬如:“文化+產品”。商品除具有使用、消費的特征外,如果能賦予更多文化內涵,增添更多中國元素,將大大提高商品的附加值。提倡積極發展設計、日用品裝飾等更多創新產品。“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新媒體、文藝演出等文化產業,合理引導文化服務供給和文化消費需求,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文化+企業”。鼓勵企業建立企業文化,以促進企業內部管理,更好地承擔社會責任。“文化+品牌”。加強品牌國家化戰略的頂層設計,狠抓技術、管理、質量環節,重振中華老字號名優產品和知名企業競爭力,做強一大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品牌。“文化+城市”。豐富城市建設的文化內涵,堅持城市特色風貌與建筑功能的統一,防止“千城一面”和千奇百怪。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為國家高端智庫首批試點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