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朱孝遠:歐洲文藝復興的當代啟示

2016年04月13日09:4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當我們聚焦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在歐洲這片土地上,文藝復興運動對整個歐洲文明的進步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通過自己的思考與實踐,將過去以神為中心的觀念轉變為以人為中心的觀念,肯定了人的價值和尊嚴。而這一轉變的重要路徑,就是通過文化,主要是以人為核心內容的詩歌、戲劇、繪畫等多種文化形態的表達,集中反映了人才是“目的”的價值。直到今天,人們仍然可從文藝復興對“人是目的”的核心表達中,體會到文化這一“武器”把歐洲引向光明的力量。

為了“新生”聯合起來

歐洲歷史走進近代文明的黎明,一片在佛羅倫薩和威尼斯諸城中升起的神秘星雲,就注定要成為中世紀和近代的分水嶺。當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等人把形形色色的思想匯聚在一起,一種完全嶄新的近代情感產生了。最朴素的政治熱情、最自然的生活願望、最真摯的藝術與科學的追慕,成為托起近代歐洲的力量。

誰又能想象得到,這一切,竟是人們對於黑死病瘟疫肆虐、整個歐洲陷入癱瘓之中的一種本能反應?大瘟疫和伴隨而來的封建主義危機帶來了飢餓、戰爭、愚昧、冷漠、迷信和死亡。就意大利政局來說,政治分裂導致佛羅倫薩、威尼斯、米蘭、那不勒斯、羅馬之間戰爭不斷,法國、德國則在意大利爭霸,加深了意大利社會秩序紊亂和經濟崩潰。在這種情境下文藝復興運動爆發,新文化就成了燦爛陽光,在文化上起到維護意大利統一的作用。

這樣,便能理解但丁為何要把詩集取名為《新生》了。新生的號召徹底否定了中世紀的封建制度,意味著文化的現代轉向。一場永遠改變人類生活和思想的運動就此展開。在五彩斑斕、瞬息萬變的景色之中,詩歌、音樂、繪畫、雕刻和建筑蓬勃發展,一個由多面結構組成的近代文化體系在歐洲浮現出來。在今天的佛羅倫薩和威尼斯,還有許多其他歐洲城市,人們仍在盡情享受這段輝煌而富有創造性的時期遺贈下來的文化杰作、經濟成就和浪漫情調。而在14世紀,那些意大利城邦裡的居民們,卻是把文化置於生與死的天平上來稱量。詩人彼特拉克無疑是其中最為敏銳的一個,他把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視中世紀為一個無比混亂的中間期。深感憂慮和不安的詩人和藝術家心裡,醞釀出強烈的變革願望。為了“新生”,學者、藝術家和科學家們聯合了起來。

新舊文化反差巨大

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看似與古希臘的文化很相像,其實相當不同。古希臘藝術家感性,作品多以描寫美麗善良的人物為主,《斷臂的維納斯》《擲鐵餅者》,都是希臘藝術家理想情懷的寫照。這樣的美景與古希臘人的夢境相符合。古希臘人愛做夢,常夢見出海遠行,去遙遠的地方摘採金羊毛。希臘藝術反映出古代希臘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不過,這種差距並不構成對立,因為差距畢竟可以通過努力加以克服。

然而,在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那裡,卻體現出新文化與舊文化的對立。他們的做法是用色彩鮮明的新文化,來反襯和反對封建文化的落后與愚昧。看到丑,他們就去描繪美,看到假,他們就去尋求真。這樣,美輪美奐的新文化就在意大利興起,體現出了同中世紀封建文化的巨大反差。

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展現出的正是人類的基本激情。站在我們面前的不只是一個肌肉發達的人體,而是象征著力量和勇氣的強壯的年輕人。這個雕像是真實生活的寫照,象征著新領導者、真理和勇氣的護衛者。它告訴人們,歐洲擺脫過去罪惡的方式隻有一個,那就是以健康的精神去奮斗。這個偉大而現代的雕塑啟示人們,要運用他們所有的力量擺脫中世紀非人的黑暗。

新舊文化水火不容,使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品成為真正的“兩面神”,同時要揭示新文化的光明和舊文化的丑陋。達·芬奇創作了謎一般的《蒙娜麗莎》。在這幅畫裡,蒙娜麗莎的年齡是不確定的,既像一位20多歲的青年,又像一位40多歲但保養得很好的少婦﹔蒙娜麗莎的笑容也饒有深意,令人無法估計她究竟高興還是憂郁﹔同樣,蒙娜麗莎的身份也難以判斷,既像一位貴族夫人,又可能僅是一位平民的妻子。在達·芬奇的畫筆下,蒙娜麗莎成為真正的“兩面神”,在她身上同時出現新與舊的對照,很好地體現出人文主義藝術作品的深刻內涵。

思維轉變與現代國家締造

最重要的政治變革,是現代國家思想的產生。在意大利,主要的理論來自《論世界帝國》《論統治者應當如何統治》和《君主論》,這成為現代政治理論的基礎。變革自然也包括人的思維變化。人開始締造幸福的人間王國,而中世紀文明專注於對神的信仰。現在,人的社會實踐受到重視,人的生活受到重視,這就明顯地改變了人們對自己生活的看法。

新的政治秩序被稱為具有國家主權的民族國家,沒有國際上的干涉勢力在它之上,也沒有地方上的割據勢力能同中央政府分庭抗禮。新的政府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共利益,因為它結束了國家行政受封建制度慣例和貴族忠誠程度變化的支配,從而獲得了國家對於司法、行政的統一管理。各國的民族凝聚力有所增強,國家更實現了政治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國家很快就有了足夠的官僚和固定的軍隊來管理公共事務。政府致力於消除封建割據勢力以及各種封建性質的領主權、私人契約和私人義務,排除了凌駕於民族國家之上的國際勢力的干涉,不管它來自於教皇,還是來自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新式的政府能為工商業發展提供有效的社會秩序保障,也帶來政治穩定,有助於經濟進步、工商業繁榮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在政治制度方面,人文主義者提倡國家與社會的和諧、國家與民族的和諧、國內與國際的和諧、專業精英與傳統精英的和諧、國家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和諧。在《神曲》《論統治者應當如何統治》《佛羅倫薩頌》《烏托邦》《君主論》中,都能看到要求國家如何與自然生態、民族、社會、國際和諧的內容。

文藝復興確立了均衡發展原則

文藝復興運動之所以延續300多年,是因為科學、藝術、文化、教育成為人們的生活要素。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們把熱愛藝術、城邦和祖國視為自己最為崇高的天職。他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同時也是社會、藝術、文化和情操上的滿足。為了這些信念,他們竭盡所能進行創作。同樣,學者們試圖改變語言的使用。生動的民族語言取代了脫離人們生活的拉丁語。學者們挑戰生活,發現了生活的精度、強度、深度和廣度。人們早准備好實驗與邏輯推理相結合的新方法,變革了中世紀模糊不清的神秘概念。

文藝復興確立了人類社會均衡發展的原則:人的幸福感是由多種因素組成的,如壽命、受教育程度、生活狀況、自由度、生態環境等。薄伽丘富有才華和智慧,他在1347年前后黑死病肆虐流行時期寫出了《十日談》。書中敘述七個年輕女子和三個年輕男子如何在菲耶索萊的山上鄉間別墅閉門不出,以躲避佛羅倫薩的鼠疫。在十天裡,他們利用音樂、爭論、跳舞和講故事以排遣煩惱。這部作品的主題就是愛和理性,同時盡情諷刺了中世紀的迷信和愚昧。人的生活中必須要有文化和藝術的成分,這個人文主義者提出的看法現已完全為人們所接受。

文藝復興確立了科學是人類發展根本動力的思想,積極鼓勵探索,包括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哥白尼的日心說以及伽利略的新行星理論。人文主義者把伽利略的理論作為基礎,通過這些大發現,把知識用於發展對宇宙的全新認識。

文藝復興把教育當作培養人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興邦的觀念產生了,藝術學、人文學和自然科學開始區分,近代的高等教育在牛津、劍橋這樣的大學裡誕生了。隨著文藝復興思想的傳播,歐洲的另一個主要城市——倫敦也受到啟迪。受過教育的人們和平民都聚集到劇院或其他場所去欣賞表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環球”劇院,常表演莎士比亞的作品。

文化是強國富民的強大推動力

文藝復興是歐洲由衰及盛的轉折點。文化是靈魂,是治亂興衰、富民強國的強大推動力。在人類歷史上,強盛的國家都是文化強國。各國崛起普遍遵循先文化、再政治、再振興經濟的發展順序。人文學者的研究至關重要,他們揭示出“文化興則國家強”的規律。人類通過“文字、城市、國家”告別了蠻荒﹔今天的人們通過“文化、科學、創新”建造現代世界。一部世界史就是文化的克敵制勝之道。

文藝復興告訴我們:沒有文化,哪有思想﹔沒有思想,哪有創見﹔沒有創見,又哪有強國富民之策?當今世界,誰在文化上領先,誰就擁有引領世界的制高點。一部文藝復興史,講的便是文化興國之道。人文研究,推動國脈昌盛,這是人文學術的責任。

文藝復興的歷史告訴我們,藝術、文化、科學、教育給人們帶來了主宰命運的機遇。人們珍視這些生命要素,從中獲得極大能量和極度的審美喜悅。追求幸福、完善人格、創造新的發展機遇,這些呼喚至今仍在激勵著世界各國的人們。

(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專著《宗教改革與德國的近代化道路》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