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振剛:大生命視域下的易學創新

2016年02月22日08:40

構建可持續發展與和諧生存世界,已成為21世紀一個綜合性、全球性課題。作為針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困境、世態矛盾、心態迷亂等問題而提出的一種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與“建設和諧社會”可從更深層次上歸約為一種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關系的哲學理念。就此而言,研究《周易》生存智慧——大生命價值觀在調適人與自然關系、化解社會矛盾沖突、開發生命潛能、建構和諧生存世界方面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成為當今易學研究的重要問題和現實關切。

研究視野

視域是一種問題意識。生態問題、世態問題、心態問題日益成為現代生活的基本語境,此即本文所謂“大生命視域”。環顧當今,科技發展、信息爆炸,現代化打破了單一、封閉、落后的傳統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推動著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歷史進程,同時也無可避免地喪失了古代人生活中的恬靜與和諧,陷入無法擺脫的“現代生存困境”。現代人痛苦、困惑的實質在於我們必須追求現代化,而現代化又絕非完美無缺。在價值理性迷失而工具理性不斷膨脹陰影籠罩下的現代人,類似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不斷向外張揚,向外征服,展現自己的存在本質,野心勃勃要征服一切。然而這種“張揚”、“征服”,從根本上說,違背了《易傳》“保合太和乃利貞”的大生命原理,導致“生命內性”的損傷。這是現代人價值分裂、情緒焦慮、心靈迷失、急功近利、行為浮躁的深層原因。

現代環境科學、生態經濟學、生態社會學、生命倫理學諸多新興學科均不同程度表現了對儒道匯融視域下“大生命價值觀”的某種回歸,大生命視域下易學研究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為此種“回歸”提供一種哲學基礎和思維方式。易學研究的視域轉換,就是要把研究的著眼點投注到《周易》生命哲學的開掘上。

理論基石

“太極”一源的生命本體論。《系辭上》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系辭》作者認為,宇宙生化的原理根源於“太極”,由太極分化出天地陰陽“兩儀”,兩儀繼而演化出少陽、老陽、少陰、老陰 “四象”,象征春、夏、秋、冬四時變化﹔四象復合衍生出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象征宇宙生命大時空賴以展演的八種自然現象,即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由此構成了人的生存環境。《周易》哲學的內在精神是自然與人類和諧共生。《系辭上》雲:“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系辭下》雲:“天地之大德曰生。”《序卦》雲:“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按照《易傳》的宇宙創生原理,“太極”或“道”作為天地萬物及人類的生命本原,此種“生生”之“德”構成“大生命”世界的存在本質與價值本體。天地自然不僅是人類生命的源泉,而且是人類創造自身歷史、社會組織、人文化成的歷史前提。人隻有與天地合其德,把自己融化在天地自然中,才能找到生命的本原、生活的基礎、道德的源泉。

八卦相錯、六位時成的大生命時空觀。《系辭下》雲:“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庖羲氏即伏羲氏,是遠古先民智慧的一個象征。取象於天地自然的“八卦”圖式源於遠古先民的生產和生活經驗,這個世界圖式用簡易的符號演繹了生命世界的創生原理與時空秩序。《說卦》雲:“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傳文復以八卦方位配四時八節,演繹自然造物之周期節律。依照《說卦》的理解,“震”屬東方,代表萬物萌生的春分時節﹔“巽”屬東南,代表萬物茁壯發育的夏初時節﹔“離”屬南方,代表萬物爭相展現的夏至時節﹔“坤”屬於西南,代表萬物都得到護養的立秋時節﹔“兌”屬於西方,代表萬物碩果累累賞心悅目的秋分時節﹔“乾”屬於西北,代表陰陽相互逼迫的立冬時節﹔“坎”屬於北方,代表萬物勞倦歸藏的冬至時節﹔“艮”屬於東北,代表萬物終結於此而又重新開始的立春時節。人類生活在生命世界的大時空中,不僅物質生產要與其保持共同的節律,諸如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之類,就是社會活動、精神生活,諸如戰爭、商旅、祭祀、婚姻、教育等也是如此。聖人的智慧最突出的一點就在於能夠“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程頤說:“聖人先於天而天同之,后於天而能順天者,合於道而已矣。合於道,則人與鬼神豈能違乎?”天人合德的實質是天地自然規律與人類社會實踐方式的耦合,此種思維方式在《周易》六十四卦的《象辭》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天地生生與人文化成的統一。《乾·彖》雲:“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大生命易學強調,天地自然生生不息的內在價值,需要通過人合理的生活態度來實現﹔師法乾坤大生廣生、易知簡能的崇高德性,在改變自然、實現天地自然人文化成的同時,邀請自然走進人的生活,實現人文化成的自然化。《賁·彖》雲:“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自然與人文的統一,體現了《周易》大生命哲學的基本價值取向。王船山在論及因天化以騁人能的易道精神時說:“天地之大德生也,珍其德之生者人也。胥為生也,舉蚑行喙息、高騫深泳之生匯而統之於人,人者天地之所以治萬物也。”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與天地自然遵循著同樣的變化規律和生命節律,所以在利用自然、改變自然的同時,要充分尊重乃至敬畏天地萬物的生命本性,自覺與天地自然保持和諧。這是自然的福祉,更是人類的福祉,故曰“保合太和乃利貞”。唯其如此,才算盡到以“人”化成天下的責任。

研究范式

從經學史看,傳統易學源遠流長、家派林立,是科學、人文精神與神秘主義的雜糅。這決定了大生命易學的研究方法,一是取法古代易學音韻、訓詁、考証之方法,搞清《周易》經傳文本原意﹔認真歸納梳理古代易學文獻,厘定與生命哲學相關的范疇、命題,進行觀點匯詮。二是超越象數學與義理學門戶之見,在詮釋原則上,以義理易學為基礎輔之以象數,以義理征象數,以象數明義理,呈現生生不息之大易精神。三是闡揚易學的科學與人文精神,剔除其神秘雜質,在人文與自然兼容互補的語境中構建大生命易學體系﹔偏開正統的經學立場,從易學生成演變的歷史看,儒家人文主義與道家自然主義是構成《周易》哲學中或顯或隱的兩大基本元素,儒道視域融合是進入《周易》生命哲學的邏輯樞紐,也是易學創新的重要途徑。四是將文本解讀與語境轉化相結合,綜合並揚棄以往易學研究中以氣、以圖、以數、以理、以心解易等老程式,讓哲學問題與現實問題、古代智慧與現代生活“對話”,激活大易之“道”中潛在的后現代生命意識,實現《周易》哲學研究范式的創新。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儒道匯融大生命視域下的《周易》哲學研究”負責人、河北大學教授)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