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大帝
位於土耳其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典型的拜佔廷式建筑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拜佔廷歷史與文化研究”項目﹝14ZDB061﹞的成果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拜佔廷學的發展非常迅速,呈現出穩定而可持續發展的特點。不僅逐步完善了從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人才培養體系,打造出近百人的研究隊伍,充實了我國拜佔廷學可持續發展的人才基礎﹔而且以持之以恆的研究熱情,立足本土,發揮我國史學傳統優勢,不斷取得諸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根據筆者粗略的調查統計,近五年來我國拜佔廷歷史研究工作者每年撰寫的相關文章多達百余篇,比30年前發表的論文總數多出數倍。截至2015年10月底出版的拜佔廷歷史與文化方面的中文書籍超過45部,為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相關中文書籍的數十倍。這些數字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拜佔廷學研究的大發展。
事實上,我國拜佔廷研究在30多年前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不僅表現在研究工作所需要的基本史料比較缺乏,可供參考的專著書籍屈指可數,原始文獻資料非常罕見,而且當時的研究人員主要掌握英語,語言種類比較單一,即便對相關語言具有初步知識,使用也很不熟練。改革開放以后,這種情況有了根本性的好轉,研究人員的專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從閱讀少數原始史料到全面掌握資料數據庫,從簡單翻譯文獻到熟練解讀文獻,研究的視野更加廣闊。尤其是我國拜佔廷研究工作者自覺地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為理論指導,加強對拜佔廷歷史的唯物主義解讀,積極探討事關拜佔廷帝國上千年歷史發展的重大問題,努力提升研究的理論水平,在學科建設的思想方面形成了以物質文明研究為主要傾向的特點,撰寫的文章逐步從引進吸收消化外國學術成果逐步向開展真正意義上的研究轉化,逐步形成國際拜佔廷學界的“中國聲音”。
近30年來見諸各類媒體及期刊發表的近千篇相關文章,其中涉及拜佔廷物質生活的文章超過半數,而拜佔廷經濟制度、農業生產、貿易往來、商業活動、日常生活、藝術、城市建筑、裝飾設計等課題都得到探討。最能代表我國拜佔廷學發展的幾部通史著作也都是從分析拜佔廷帝國經濟發展和政治制度入手描述其歷史的曲折演化,並對拜佔廷歷史與文化復雜變遷做出唯物史觀的系統解讀,初步形成了我國學者對拜佔廷帝國歷史成敗得失的完整看法。上述發展既顯示出我國拜佔廷學者研究興趣和關注點的多樣化,也反映出我國拜佔廷研究展示出的歷史唯物論特色,構成我國拜佔廷研究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重要特點。
強化拜佔廷研究基本史料數據庫建設也是我國拜佔廷學發展特別重要的方面。近年來在涉及拜佔廷學后續發展極為關鍵的基本圖書資料數據庫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眾所周知,我國拜佔廷研究起步較晚,基礎性史料建設舉步維艱。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和相關學校教育資金投入不斷增長,類似《(自前荷馬至后拜佔廷)希臘原文古籍數據庫》(簡稱TLG)和其他相關教學、研究所需的基本資料數據庫不斷被購入,加之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力地支持了我國拜佔廷研究基礎史料的奠基工作。上述數據庫早在1997年即落戶南開大學,新世紀初又提升為網絡版,現已正式對全國學者開放。
對拜佔廷史料的高度關注也引發研究視野的擴展和研究角度的調整,徹底突破了此前我國拜佔廷研究隻關注土地制度分析和宏觀歷史敘述的局限性。依據史料說話、尊重歷史事實,越來越受到我國拜佔廷學者的認可,實証性研究得到加強,一些過去似乎已經有了定論的課題得到重新解讀。對比研究和比較研究也普遍受到重視,許多新的研究方法在嘗試中獲得了新意,以原始史料文本解讀為主、以文物、圖像和遺址研究為輔的史料觀念正在形成。我國學者越來越注重將大量第一手文獻和考古成果用於研究工作,一些論文成果已經達到國際拜佔廷學界一流水准,涉及的某些問題正逐漸成為國際拜佔廷學界的前沿話題。
30年來,我國拜佔廷學者充分發揮中國歷史研究的本土優勢,借鑒中國史、考古學等相鄰學科研究的成功經驗,對拜佔廷歷史與文化發展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了系統探討,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果和穩步發展,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首肯。例如在破解拜佔廷帝國歷史曲折起伏發展的關鍵性原因和主要因素問題上,我國學者便抓住了被國外學者忽略或一筆帶過的“軍區制改革”,進而深入探討拜佔廷“三農”(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從而在事關拜佔廷帝國這個農本國家生死存亡的基本物質生活方面取得了獨立見解。我國拜佔廷學者取得的帶有中國特色的研究成果不僅獲得國內多層次獎項,而且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他們多次應邀出席相關國際會議做大會發言,其中有的還於2013年獲得經由希臘議會討論通過、希臘總統卡羅洛斯·帕普利亞斯和前外長迪米特裡·阿不拉莫布魯斯簽署頒發的金質勛章。中國拜佔廷學研究的進展通過集中展示我國史學發展三十年成就的《中國歷史學30年》一書的英文版向世界推介,其取得的多種成果不僅為相鄰學科同行所引用,在高校課程建設中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並通過普及讀物向大眾傳播。正是基於我國拜佔廷研究的良好發展勢頭和公眾對於其他古代文明求知欲的升溫,我國拜佔廷學者計劃在不久的將來,出版發行《拜佔廷學評論》專業刊物。
當然,我國拜佔廷學發展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引起同行的注意並加以克服。首先是在研究工作中出現了忽視“宏大敘事”的傾向。盡管具體的個案研究在我國還需要得到進一步加強,但是對關乎拜佔廷歷史發展的重大問題也需要不斷深入探索。如果缺乏對拜佔廷歷史與文化發展重大且具有核心價值問題的理解,“細碎化”的研究將失去方向,會陷入“為研究而研究”的迷霧,成為“玩古董”式自娛自樂的消遣,也會導致研究缺乏深度。應該提倡在加大對拜佔廷歷史與文化細節研究的同時,加強對重大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以便有利於逐漸形成國際拜佔廷學領域的“中國聲音”。其次是研究工作的專業化水平與國際拜佔廷學的研究水平尚存較大差距。我們急需提高以拜佔廷時期希臘語為主、以其他歐洲語言為輔的史料文獻解讀能力,要從本科生抓起提高多種語言的閱讀能力,突破我國多數拜佔廷專業人員研究工作語言單一的發展瓶頸。在此基礎上,我國拜佔廷學者深入分析史料的基本理論和系統知識水平也有待提升。如果在這一方面沒有實質性的改善,他們在分析史料過程中常常遇到的“專業術語”障礙就無法克服,對史料的分析理解也便停留在淺層次。最后,在日益頻繁的國際學術交流中,我國拜佔廷學者還普遍缺乏自信,無論在研究的選題、研究的方法,還是在研究的模式、研究的結論方面,尚不能建立起中國學者的獨立話語體系。而這種自信心的養成是與我國拜佔廷學研究水平整體提高有密切聯系的。
總之,我國拜佔廷學發展正處在積極的奠基階段,與國際同行數百年的拜佔廷研究和我國歷史研究其他領域的發展史相比,這個新興學科剛剛起步。但是,正如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實踐表明,起步晚也許意味著起點高、進步快,看到不足和差距而奮起直追,扎扎實實提升專業水平,同時突出研究中的中國特色,積極主動地向世界同行發出中國學者的聲音,力爭在國際拜佔廷學發展的潮流中注入東方智慧。有鑒於此,我國拜佔廷學者集體合作、聯合攻關,在國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支持下,正在開展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研究,項目的最終成果將是6卷本的《拜佔廷帝國通史》。我們相信,隻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強化研究的專業化標准,突出拜佔廷歷史與文化研究的中國特色,持之以恆,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