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鐘震:當前跨境資本流動的特點及應對策略

鐘震2016年01月20日08:30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當前跨境資本流動的特點及應對策略

  針對我國跨境資本流動的新動向,應未雨綢繆,制定系統性預案。CFP

  近年來,全球經濟復蘇曲折迂回,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持續分化,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大。與此同時,我國經濟步入換擋期,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面臨較為嚴峻的跨境資本流出形勢。一些國際機構甚至出現了“中國面臨大規模資本外逃”的論調,嚴重影響了市場參與者的投資預期。在此形勢下,理性客觀地看待我國跨境資本流動新動向,關乎金融穩定的大局。根據筆者分析,當前我國跨境資本流動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資本和金融賬戶持續性逆差。2014年二季度以來,我國國際收支連續6個季度出現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的現象。主要原因是金融賬戶中其他投資子項的大幅流出,其淨流出量已遠超另外兩個子項,即直接投資項和証券投資項的淨流入量。貨幣和存款、貸款、貿易信貸等非居民資本加速流出成為當下境外資本撤離的主要形式。

  二是外匯儲備出現拐點,從高位增持轉為持續縮水。我國外匯儲備總額已由2014年6月的3.99萬億美元的峰值逐步減至2015年10月的3.53萬億美元,為2013年9月以來第二低點。2015年前十個月,外匯儲備總額已縮水3175億美元,拐點趨勢已顯現。相應地,外匯佔款急劇下滑,2015年9月再創歷史最大單月降幅,即環比下降7613億元,2015年全年外匯佔款負增長基本已成定局。

  三是月度數據顯示我國跨境資本流出始於2014年下半年。從2014年8月開始,大部分月份的銀行代客涉外收支差額、銀行結售匯差額由正轉負,呈現逆差逐步擴大勢頭,這與2010年至2014年初持續順差形成鮮明對比。

  四是經濟主體的資產配置由增持人民幣資產轉為增持外幣資產和債務去杠杆化。近兩年,因美聯儲加息預期上升和全球流動性收縮,經濟主體結匯意願走弱,購匯意願明顯增強,資產配置轉向增持外幣資產,境內外匯存款大幅增長﹔同時加速償還前期美元債務,外匯貸款增幅減少,外匯杠杆率下降。

  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宏觀經濟面相對較好且外匯儲備較為充分,如果應對得當,定能度過時艱。2015年12月17日,美聯儲正式宣布加息,新興市場貨幣承壓,國際市場資金迅速回籠美國,包括我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再次面臨資本流出的壓力。對此,我國應未雨綢繆,制定系統性預案。

  第一,加強對短期資本流動的監測,必要時實施干預。拉美金融危機和東南亞金融危機表明,短期資本大幅波動對一國金融穩定的沖擊極大,處置不當可能會引發金融危機。未來,我國應盡快建立統一全口徑的跨境資本流動實時統計監測系統,提升數據分析的准確性、及時性和前瞻性,跨境資本流動管理思路應從重行政審批轉為重監測預警,從重微觀管制轉為重宏觀審慎管理,從“正面清單”轉為“負面清單”,採用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的模式,簡化行政審批程序,豐富審慎監管工具箱,保留在極端情況下恢復資本管制的權力。

  第二,央行應穩定預期,避免短期資本大幅波動。我國人民幣匯改的方向是值得肯定的,從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更具彈性有利於促進國際收支平衡。同時,政策出台的時機也十分重要。前不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人民幣正式納入特別提款權,預計人民幣匯率將更具彈性,雙向波動將更加頻繁。在尊重市場供求關系的同時,央行面對跨境資本異常波動時應果斷干預以穩定市場預期。

  第三,構建國家層面的協調機制,提高危機應對的有效性。全球化和混業經營的趨勢下,金融機構不再受機構類型、金融市場屬性的限制,大數據、互聯網等高科技信息工具的興起,使得金融機構的關聯更加緊密,資金流動更加隱蔽快速,風險也更具傳染性。面對這一變化,我國分業監管體系已“捉襟見肘”。短期內,改變分業監管體系可能會受到抵觸,面對跨境資本逆轉帶來的壓力,應盡快從國家層面建立協調機制,提高監管的時效性和有效性。

  第四,緊抓機遇修內功、守住底線穩增長。大量國際經驗表明,國家自身經濟實力是抵御跨境資本流動風險的重要防線,也是走出金融危機泥潭的重要基石。“打鐵還需自身硬”,能否成功防范風險和渡過危機,依賴於國內經濟基本面。國際投資者長期持有主權資產的前提,是對該國宏觀經濟具備一定的信心。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經濟陷入通縮和流動性陷阱的風險正在加大,傳統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相對有限,應當考慮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推行減稅、消費補貼措施,加大地方債置換范圍,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化解產能過剩,激活私營部門投資和消費的意願,守住穩增長的底線。

  第五,以貨幣互換等方式向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注入流動性。當前國際資本流向逆轉,普遍由新興經濟體向發達經濟體流動,我國跨境資本流出正處於該特殊的國際經濟環境中。應效仿美國在金融危機后的做法,加強和完善多邊和雙邊流動性救助機制,以貨幣互換等方式向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注入流動性,維護區域金融穩定,同時加強與美國等關鍵貨幣發行國家的政策溝通交流,做好應對預案,最終達到維護我國金融安全的目的。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4CJY067﹞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