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度融合,是我國當前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如何正確認識兩者的融合關系,積極探索融合實踐,需要學術界研究分析和獻言獻策。
首先,融合要相互促成。目前,我們雖然提出了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深度融合的要求,但側重的仍是“互聯網+”應用於生態文明建設領域,把它簡單理解為借互聯網技術解決生態文明建設。其實,融合應該是雙方的、相互的,才有可能產生更大的價值。一方面,“互聯網+”要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與全過程,保護綠色生態、發展綠色生產、養成綠色生活﹔另一方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開創生態文明新時代,要求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互聯網+”各環節與全過程,“互聯網+”要以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為指導。就互聯網與環保融合而言,我們既要求“互聯網+”跨界環保領域,互聯網企業連接並服務環保工作,也要求環保領域主動融合“互聯網+”,促使環保企業樹立互聯網思維。
其次,融合要廣泛推進。我們現在比較注重的是互聯網與資源環境生態融合,普遍認同“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而它與新興產業、綠色產業之間的融合尚未引起注意。互聯網帶來的生活便捷人所共知,而互聯網與綠色生活、綠色消費融合則關注有限。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廣泛融合:一是互聯網與綠色生態融合,包括互聯網與資源、環境、生態等融合﹔二是互聯網與綠色生產融合,包括互聯網與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互聯網與綠色產業、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等融合﹔三是互聯網與綠色生活融合,包括互聯網與綠色出行、綠色居住、綠色消費、綠色購物、綠色旅游等融合。
再次,“互聯網+”要節能低碳。世界各國高度重視“互聯網+”技術與產業,美國政府視大數據為“未來的新石油”,並把大數據研究上升為國家意志。我國政府對“互聯網+”也寄予厚望,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與政策,許多地方將互聯網作為綠色環保產業引進。但實際上,“互聯網+”也會產生大量能耗,而且還是污染排放的重要源頭,像亞馬遜、微軟、IBM等互聯網巨頭都是耗能大戶。
2012年《紐約時報》一項調查顯示,作為因特網運作支柱的“雲端”數據中心,可能已成為較嚴重的資源浪費源頭之一。曾設計逾百座數據中心的格羅斯提出,一座稍具規模的數據中心的用電量,很可能已經超過一座中型城市。據有關組織的報告預測,到2020年,全球主要IT營運商“雲計算”(包括數據處理和電信網絡)的能耗,將超過德國、法國、加拿大和巴西四國的能耗總和。2011年,我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已經相當於天津市全年總用電量。這就是說,發展“互聯網+”必須注意其節能減排,要用生態文明理念引導“互聯網+”發展,推動“互聯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如在設備制造、工程設計、網絡建設、運行維護環節,要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大力推進綠色互聯網建設。
總的來說,我們既要科學認識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關系,也要積極探索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實踐。通過借鑒電子商務、金融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環保、互聯網+能源、互聯網+工業等領域實踐經驗,同時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融合經驗,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實際情況,最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聯網與生態文明建設融合模式。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幸福觀視角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道路的反思與前瞻研究”(13BKS048)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