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傳染病對中國歷史的影響與沖擊綜合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6年01月07日13:59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研究的最終目標是為學界和民眾講述一個中國版的“疾病改變歷史”的故事。最終成果是出版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幾種疾病(鼠疫、天花、瘧疾、血吸虫病)歷史和現代防疫體系形成的叢書,形成傳染病在中國文明史中的基本認識。

子課題一

《中國歷史上的鼠疫與社會變遷》。本項研究是在曹樹基、李玉尚已出版著作基礎上的修訂和擴充。新增內容包括鼠疫對於雲南社會的影響,氣候變化、美洲作物引進對於雲南鼠疫的影響等。

子課題二

《征服天花》。台灣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邱仲麟先生為本課題負責人,其研究專書目次如下:

一、天花的傳入與歷代的痘災﹔

二、中醫的治痘方略與觀念史﹔

三、人痘接種法的出現及其推展﹔

四、洋痘的到來與人痘法的消長﹔

五、痘神:在醫療與社會之間。

第三章先前以論文方式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現正進行補充改寫,預計內容約5萬字。第四章涵蓋晚清至民國以后,尚待積極搜集相關記載,是進度最慢的一環,初步估計內容約4-5萬字。第五章已經完成,內容約6萬字。全書若加上《緒論》與《結論》,預估將超過25萬字。

本課題組另一成員劉思媛之博士論文《近代中西醫學的交融與沖擊:以天花為中心》內容如下:

一、 天花病名與中醫天花論治

天花病名主要遵循以象形為本的原則,歷經了由“豆”到“痘”,再到“天花”三個階段。歷史上天花病名更迭是中醫有關天花理論認識發生重要轉折的顯著標志。

二、 天花的流行區域與季節

明清文集所收錄墓志銘等悼念性文獻中有相當數量關於天花病例的記述,為認識明清時期天花的流行提供了一類相對豐富又具系統性的病例資料。通過對發病時間、地點、年齡等的統計分析,可知明清時期天花流行有冬、春兩季發病率高及患者多為十歲以下兒童之流行特征。此外,天花在家庭內的傳播還反映了民間天花防疫措施的局限性。

三、 天花的病因

胎毒病因說是支撐中醫痘疹治療體系的基礎。宋代開始將胎毒視為天花的病因,至明代胎毒外感說流行並受到普遍認可一直沿用至清,民國時開始明確否定胎毒為天花的病因。由於天花發病具有兒童是主要感染群體﹔強傳染性﹔病愈后有終身免疫力的表現特征,使中醫形成了胎毒外感這種內外因相互激發的病因判斷,這種對天花病因的認識直接影響了中醫對天花傳播途徑的認知及民眾對天花傳染性的重視程度。

四、 天花的傳播途徑

基於胎毒外感理論,中醫一直將時氣視為天花的主要傳染源,從而忽視了天花的實際傳播途徑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雖然現實生活經驗令民眾很早就覺察到天花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表現,從而出現了針對天花預防中醫理論強調“避氣”,民間強調“避人”的區別。受胎毒觀念的影響,明清民眾在隔離傳染病患方面一直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五、 天花的治療

中醫對天花的治療歷史悠久,經驗豐富。中醫痘疹治療方法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証論治的指導原則,胎毒外感理論在中醫痘疹治療上表現出了極大的指導作用和影響力,中醫認為胎毒是內毒所以要外泄而安,因而痘疹治療中如何用藥順利誘發出疹十分關鍵,但其雜症、險症又似多與外來時氣有關,所以還要輔以清熱解毒的方藥治療。這一貫徹痘疹治療始終的原則,便是基於痘疹是內有胎毒因時氣激發而發病的理論。中醫對痘疹病程分期的認識十分細致。

七、西醫在中國認識的天花

這一章主要分為海關醫報中海關醫生對中醫天花治療的認識,海關醫生自身對天花的認識與治療及海關醫生對天花的隔離與防疫。海關醫生對中醫天花預防與治療方法有基本的了解,與中醫表述一致,其對天花在中國起源及流行情況的認識對中醫醫書中的相關記錄有所補充。

海關醫生自身基於當時西方醫學對天花的認識對天花在中國的流行原因有所分析,認為人痘術的施行、循環典當冬衣及城市惡劣的衛生環境是天花在中國流行的主要原因。通過分析海關醫生在不同港口間的工作流動可以觀察到西方天花治療方法在中國的傳播過程。

海關醫生對天花的隔離與防疫主要從上海天花醫院的建立過程和港口船舶防疫兩方面入手展開。

八、受西醫知識沖擊的中醫回應與自省

民國時期,由於西醫理論的傳入和沖擊,中醫對天花的認識有了巨大的轉變,特別是在對病因的認識上,胎毒說在民國被徹底拋棄,轉為接納西方病毒理論對天花病因進行解釋。

在治療方面,民國中醫則表現出一種傳承與納新兼容並包的姿態,這一時期的治痘醫書多倡導中西醫結合治療,重視介紹牛痘接種法的實際操作。

近代報刊中對天花的報道以提倡及科普牛痘法為主。

九、人痘與牛痘

痘疹醫書中有關於痘疹預防的專門論述,主要是利用藥物及飲食調節預防天花。除藥物預防法外,人痘法的發明與推廣成為中醫預防天花的主要手段。以往的研究大都認為人痘法是古代中國醫學家在傳統“以毒攻毒”思想指導下的重大發明,而探尋其中醫原理實是一種基於胎毒理論的“以毒引毒”的邏輯,即在時氣傳染之前把胎毒誘引出來,避免小兒在天行痘疫時胎毒受外感激發而感染天花。人痘法在效果上達到了免疫預防的目的,而究其內裡其實與現代免疫思想有不同。但這種引毒以泄毒的思想並沒有影響現代免疫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反而在牛痘術的推廣上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但海關醫生對人痘法十分排斥,認為人痘法的施行導致天花病毒有條件持續留存,是天花在中國長時間流行的重要原因。

海關醫報中對於19世紀末的牛痘接種從接種人數到疫苗來源均有記述,從中可看到當時牛痘法在中國的傳播推廣的詳細過程。

子課題三

《明初以降江南的環境變化與寄生虫病》。本項研究是上海交通大學李玉尚教授在全國優博專項資助項目既有成果基礎上的進一步完善和深化,目前已完成江南地區血吸虫病史、鉤虫病史、姜片虫病史的研究,正在進行瘧疾和絲虫病的研究。內容如下:

導言 寫作緣由

第一章 江南人的體質:以民國和1949年之后的蘇州士兵體檢資料為中心(正在進行資料收集)

第二章 1573年的風暴潮與黃浦流域的血吸虫病歷史(已完成)

第三章 明初以降太湖東部和北部的血吸虫病(已完成)

第四章 明初以降蘇浙皖交界地區的血吸虫病(已完成)

第五章 明初以降江南農業變遷與鉤虫病(已完成)

第六章 三江閘與1537年以來蕭紹平原的姜片虫病(已完成)

第七章 環境變遷與明初以來江南的絲虫病:以德清為中心(已完成資料收集)

第八章 並非瘴瘧之鄉?對明清江南瘧疾流行程度的評估(正在進行,本書目前最難部分)

第九章 太平天國戰爭與江南的寄生虫病(已完成絕大部分)

第十章 明初以來江南寄生虫病的防治(已完成血吸虫病部分)

結論 從寄生虫病重釋江南歷史進程

后記

子課題四

車群的博士學位論文《從“煙波”到“阡陌”:荊湖地區環境變遷與血吸虫病流行史研究》,目前已經完成了初稿,在進一步的完善和修改過程中。該研究利用1950年代以來的血防檔案、家譜等文獻,建立洞庭湖區血吸虫病的爆發流行編年史及斷代空間分布,討論其傳播路線、發生模式,並探索其疾病爆發流行背后的生態與環境因素,還原其自然疫源地的歷史演變過程,同時試圖探討其他與之相關的社會、經濟、政治因素。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學術史回顧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思路

第三節 研究資料與方法

第二章 上荊江水位變動、河道變遷與枝江、當陽的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宋元以前的沮漳河下游河道

二、百裡洲變動與沮漳河下游河道變遷

三、荊江水位變動與其流域內河道與環境變遷

四、瑪瑙河下游與沮西平原的血吸虫病流行

小結

第三章 下荊江江灣、分流變動與華容縣、臨湘縣的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荊江分流的歷史變動

二、外在環境變動所引發的縣境水系變遷與高程變動

三、華容縣垸內溝港型血吸虫病流行

四、華容縣洲垸型血吸虫病流行

小結

第四章 澧水下游河道變遷、堤垸挽筑與安鄉縣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澧水下游河道歷史變遷

二、安鄉縣水環境變遷與堤垸修筑

三、血吸虫病流行

小結

第五章 東洞庭湖淤積、湘江下游河道變遷與湘陰、岳陽的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清中葉以降的東洞庭湖淤積及其所引發的湘江下游變遷

二、岳陽、湘陰兩縣的血吸虫病流行

小結

第六章 西洞庭湖及沅、澧河道的歷史變遷與漢壽縣、常德縣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沅水及其支流的歷史變遷

二、與水系變遷有關的堤垸興筑與潰廢

三、環境變遷引發的漢壽、常德的血吸虫病流行

小結

第七章 洞庭湖生態環境變遷與瀕湖南部區域的血吸虫病流行

引言

一、洞庭湖南界的歷史變遷

二、水利工程修筑與區域微環境變遷

三、16世紀中葉以來陳氏家族歷史人口變遷

四、水陸變遷、微環境變化、水利工程修筑與血吸虫病流行

五、商業運輸發展影響下的血吸虫病擴散

小結

第八章 結論

子課題五

劉士永:《二次大戰后中國東南沿海與東亞的傳染病控制》,目前書稿基本完成。劉士永的項目以東亞區域為范疇,分析二戰時期以后中國周邊區域內的國際衛生與防疫合作,並承接既往有關國際/全球衛生與殖民醫學根源的關懷。既往的殖民醫學史研究,罕有將二戰結束之后美式醫學列為個案研究對象者﹔但就實際情況觀之,冷戰時期的美援醫療與其影響下的國際衛生活動,卻有許多與戰前殖民醫學活動差相彷佛之處。2013年7月以來,劉士永針對世衛組織西太平洋辦公室(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WPRO)的職掌區域,亦即地理概念上的東亞地區為單元,重構1945-1960年代該區域國際衛生活動與美國東亞戰略的關系,企圖藉此呈現殖民醫學的某些特征,依然依附在當代科學醫學的普世性、客觀性,甚且是美援的慈善 (philanthropy) 理由中,持續游移於戰后世衛組織的國際衛生與全球防疫工作裡。基於上述觀察,是項研究迄今已可把二戰前之殖民醫學的研究概念,擴及於冷戰時期之后殖民(post-colonial)或去殖民(de-colonial)的研究領域,並呈現出殖民醫學、國際衛生、與全球衛生,三者跨越不同時空的醫學及衛生概念的內在脈絡關系。本項目所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史料閱讀與分析,此外也部分採用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因此研究步驟上必然以文獻搜集與閱讀為主,並參酌以研究工作會議與研究學術團體交流的方式,與國際相關領域之學者針對重要文獻、研究發現與初步心得進行討論與交流。自2013年以來,除陸續發表初步之研究成果外,亦展開專書論文的寫作,是以執行項目迄今也將精力置之於較具體的論文初稿,並已邀請項目以外的專家學者針對專書草稿,提出具體之修改意見。

子課題六

周瓊:“瘧疾對雲南歷史的沖擊及影響”。目前已經完成該書的導言、第一章(瘧疾在中國的流行及流行區域的變遷)、第二章(中國歷史上瘧疾分布及其區域變遷的原因)初稿的寫作,但還沒有進行認真的修改及壓縮。

②調研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2013年11月,曹樹基、車群參加荷蘭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心人口歷史論壇。曹樹基報告題目“1368-1953年的中國人口”,車群報告“19世紀洞庭湖區的環境演變、血吸虫病與人口變遷——以湖南沅江為中心”。

2015年6月,曹樹基、車群應邀參加華東師范大學思勉講壇。曹樹基報告“中國人口史之中觀研究”,車群報告題目“中國人口史之微觀研究——以石倉及沅江兩個宗族為例”。

2014年6月,李玉尚赴香港參加“身體、文化與社會:中國藥物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做了研究報告。

2014年7月,李玉尚與顧維方赴葡萄牙參加“Second World Congress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報告題目“Channel Fish Culture in Shaoxing Area Since 16th Century: From Artificial to Natural Feeds”。

2014年10月,李玉尚赴台灣參加“第五屆白沙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報告題目“氣候變化與清代以來雲南的鼠疫流行”。

2012年5月與2013年5月,周瓊參加雲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雲南醫學院與日本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舉辦的雲南疾病調查研討會議,報告題目“雲南瘧疾流行特點研究”、“雲南瘧疾防治的近代化轉型”。

劉士永與邱仲麟兩人多次在美國、日本、歐洲等地參加相關國際學術會議。

二、研究成果情況

注:2011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3年7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1.Shi-yung Liu, Simon Chang, Belton Fleisher, Seonghoon Kim, 2014, “Long-Term Health Effects of Malaria Exposure around Birth: Evidence from Colonial Taiwa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Vol. 62, No.3, pp. 519-536. (SSCI)

2.Michael Shiyung Liu, 2014, “Epidemic control and wars in Republican China (1935-1955)”, Extrême-Orient, Extrême-Occident, 37, 111-140.

3.Michael Shiyung Liu,2013,〈Continuity or Discontinuity: Modern Public Health in 1940-50s China〉,祝平一編,《衛生與醫療(第四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頁213-232,台北:中央研究院。

4.劉士永,2013,〈公共衛生(Public Health):近代華人社會裡的新興西方觀念〉,祝平一編,《健康與社會:華人衛生新史》,頁9-40,台北:聯經出版社。

5.李玉尚:《手術與藥物:清代后期雲南鼠疫流行中的治療》,《思想戰線》,2015年第2期。

6.李玉尚、楊玉茜:《番薯、玉米與清初以來四川的鉤虫病》,《科學與管理》,2013年第6期。

7.李玉尚:《陝甘回民戰爭和捻軍起義中的傳染病類型考辨》,《昆明學院學報》2015年2期,頁21-30。

8.李玉尚、劉瓊:《氣候變化與清代以來雲南的鼠疫流行》,《白沙歷史地理學報》2014年15期,頁1-20。

9.李玉尚《明初以降太湖北部和東部的血吸蟲病》,台灣《中醫藥雜志》,2013年特刊,129-157。

10.劉思媛、曹樹基:《明清時期天花病例的流行特征——以墓志銘文獻為中心的考察》,《河南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

11.劉思媛:《天花病名流變考》,《中華醫史雜志》2015年第2期。

12.邱仲麟:《明代以降的痘神廟與痘神信仰》,《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15年,錄用待刊。

13.車群:《澧水下游河道變遷、堤垸挽筑與血吸虫病流行——以湖南省安鄉縣為中心》,《科學與管理》2013年第6期。

14.Shuji Cao, Yuchang Li, Bin Yang,"Mt.Tambora,Climatic Changes,and China's Decl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Vol.23, No.3, 2012,PP.587-607。 

課題組供稿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