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6年01月07日13:41

一、 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國家重大項目《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研究》課題組在前一階段工作的基礎上,自2013年7月以來的近兩年中,持續推進項目的研究。按照既定項目研究計劃,各子課題研究團隊在2013-2014年期間繼續從事文獻資料、文物考古資料和實地考察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夯實研究工作的資料基礎。至2014年底,結束資料收集階段的工作。在此期間, 發表20余篇專題論文、產出7篇碩士學位論文。

自2015年初起,課題組進入綜合研究階段。各子課題組首先擬定撰寫提綱,經反復修訂后,正式展開學術專著的撰寫工作。依據各個子課題研究的具體情況,我們於2015年5月9日召開項目研究專題協調會,就各子課題間的內容交叉重疊關系的處理進行協商,取得一致﹔並就撰寫體例、注釋方式作了統一的規定﹔會議強調各子課題組間的及時溝通與協作,及時解決研究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總的看來,各子課題組皆已進入綜合研究階段,目前正在組織安排學術專著撰寫的具體分工,展開下一階段實質性的綜合研究工作。

各子課題研究的進展程度並不一致。其中,歷史政治地理、歷史災害地理、歷史經濟地理、歷史文化地理、歷史城市地理五個子課題的進展相對較快,歷史民族地理、歷史軍事地理、歷史動植物地理和歷史水文地理次之,各有一定的推進。歷史政治地理子課題研究已大部完成,歷史災害地理、歷史經濟地理兩組也完成較大部分的研究內容。

②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自2013年7月以來,我們先后組織七次野外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2013年7-8月,艾沖教授率領五人考察隊在后套地區進行為期15天的野外考察和數據採集﹔趙景波教授為首的子課題考察隊在鄂爾多斯高原南部進行近十天的野外考察和採樣工作﹔李宗俊副教授率隊考察了定邊、鹽池兩縣區域的古代城址現狀。同年11月,三個子課題組組成15人的聯合考察隊,對烏審旗、杭錦旗和伊金霍洛旗境的沙化土地、古城址、河湖展開田野調查。2014年的3月下旬、8月下旬、10月中旬,項目組分別組織三次野外考察,進行相關的測量、拍照、採集數據、定點定位,獲取大量的野外實地考察資料,並快速地對數據進行整理,運用於項目研究之中。項目組分別在2013年3月16日、2014年4月20日、2015年5月9日召開子課題負責人會議,研討、協商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部署下一階段的研究任務。2013年9月、11月,首席專家先后在漢中市、廣元市參加相關專題學術討論會。2014年9月中旬,項目組首席專家和多位子課題負責人攜論文出席在四川成都市舉辦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年會,進行學術交流。項目組更於2014年12月13日召開“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學術討論會”,檢驗前一階段的研究成果,進行學術成果交流,共有30多位學者及研究人員與會。

在目前階段,以項目組成員為基本的主體科研力量,尚未考慮國際合作之事。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自2012-2014年,我們依照國家社科規劃辦的規定,每年向其寄送兩期電子版的國家重大項目研究《工作簡報》,一直堅持提供項目研究進展的具體信息。

項目組課題研究的最新進展,在2013年9月9日出版的《中國社會科學報》A03版登出專篇通訊報道,題為《“鄂爾多斯高原歷史地理研究”穩步推進》。2013年12月4日的《中國社會科學報》A05版刊登艾沖教授的專題論文《黃河沿岸水毀古城的歷史地理探查》,該文產生重要影響,被“中國社會科學在線”、“河山網”等網站全文轉載。2015年5-6月,先后向全國規劃辦寄交兩份《成果要報》文稿,尚在等待審核。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時間安排問題,由於要承擔一定的教學工作,不得不分散注意力,否則,無法完成本單位布置的教學任務。對此,將在下一攻堅年度,預先溝通縮減教學工作計劃,全力投入項目研究中來。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因應歷史地理學的特點,需要加強實地考察活動的組織與安排,搜集第一手資料。

二、研究成果情況

① 代表性成果簡介(基本內容、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社會影響等)

1,艾沖教授的論文《唐代夏州城通往豐州區域的道路考述》於2014年9月在《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3期正式發表。

唐代夏州城既是“河曲”地域(略當今鄂爾多斯高原)中南部的軍政中心,又是人員往來、物資流通和信息傳遞的交通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然而時移境遷,今人已難辨識一千年前的道路位置。尤其是夏州城通向豐州的主干道路,因后日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的蔓延擴散而引起地貌變遷,難於復原。迄今除已故王北辰教授作過初步探討之外,幾乎無學者就此專題著力研究。

《新唐書·地理志七》所記載“夏州塞外通大同、雲中道”中的夏州城通向豐州的干線道路,經過多年的探索與調查,絕大多數經由地名是可確定其位置的。為便於梳理和考証,將該交通路線劃分為三個路段——夏州城至烏那水段、烏那水至寧遠鎮段、寧遠鎮至吐俱麟川段,逐一考述所經由地點的當代所在。自夏州城至烏那水段道路呈南北走向,主要穿行於今內蒙古烏審旗全境、鄂托克旗東隅和杭錦旗南部之地,路程約達480裡。經行地帶呈現典型的波狀高原地形,湖澤、鹽池眾多,地表和緩起伏,因而道路垂直變化較小。烏那水至寧遠鎮段道路全部分布在今杭錦旗境,呈南北縱貫格局。由於須穿越庫結沙(早期庫布齊沙漠),遂成為這條交通干線路況最差的區段。寧遠鎮北至吐俱麟川段路程分布在今烏拉特前旗、烏拉特中旗和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境,穿行於后套平原東部和蒙古高原南部。這段道路並非赴豐州城的主干道路。其主干道路是寧遠鎮至西受降城段交通線,終點站應是豐州都防御使司(天德軍都防御使司)的駐地——西受降城(簡稱西城)。其故址在今烏拉特中旗烏加河鎮奮斗古城,在今烏加河北側。自寧遠鎮(今沙圪堵淖爾村西南)北行涉過屯根水(今黃河)后,道路伸至安樂戍(今烏拉特前旗新安鎮東隅)。在此轉向西北抵達豐州城(在今五原縣城南鄉境,一說即今烏拉特前旗金星鄉西隅的西局子村古城)。據《太平寰宇記》載,天德軍舊城西渡黃河至豐州城160裡,其中西至黃河5裡。因此,安樂戍城西至豐州城實長155裡。而自豐州城西北渡黃河而至西受降城(奮斗古城)的裡程為80裡。至西城,夏州城通向豐州地區的干線道路才抵達終點站。

豐州城是唐代后套平原的州級政區行政中心。由豐州城西行100裡(《元和志》作116裡),可達永豐縣城(今五原縣西部的豐裕鄉五份橋村古城址,或指為臨河區八一古城址)﹔西至黃河135裡。東南行40裡,抵豐安縣城(今烏拉特前旗西部的屈家圪旦村西側古城址)﹔正北至黃河40裡。自豐州城向東行,經安樂戍,東渡黃河,經永清柵(今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漁場附近),可抵達元和九年東遷的豐州都防御使司駐地——修繕后的天德軍城(今額爾登布拉格蘇木西北、烏梁素海近岸湖底土城子遺址)。向東南至夏州城750裡。這就表明:夏州城是溝通北部邊疆的天德軍都防司與京師長安交通聯系的樞紐。作為南北交通的關鍵節點,夏州城處在南北東西交通要沖之地,既發揮軍事、行政管理職能,又起到控制、調節和集散交通運輸的重要職能。正因如此,夏州城在歷史時期重要性將日益凸顯。

2,艾沖教授撰寫的專題論文《黃河沿岸水毀古城的歷史地理探查》,於2013年12月4日刊登在《中國社會科學報》A5·歷史學專版。

論文透過分析隋唐至明朝時期黃河中上游河道沿岸城市、城鎮多次被洪水沖毀或漫淹的歷史教訓,向有關政府部門提出“切實以史為鑒 預防洪災風險”的建議。主張“鑒古知今,我們應當在經濟建設、資源開發和城市發展過程中牢固地樹立長遠的安全避險意識。當今濱河城市城鎮在規劃新的市區、開發黃河洲島水體或濕地旅游景區、建設新型城鎮居民區之際,必須從長久的安全遠景著眼,考慮到黃河河道、低窪灘地潛藏的洪澇風險,切勿為眼前利益而在泄洪行洪的灘洲低窪區段從事經濟開發活動。

我們隻有警鐘常鳴、牢固樹立防范河患的意識,在規劃濱河城市城鎮的新市區、新景區、新項目之際全面地評估可能發生的洪澇風險,正確地選址定位,以趨安避害,就能夠切實做到以史為鑒、預防潛在的黃河洪災危險,為當地人民謀劃長遠的福祉。今人應比古人更聰明。”

3,歷史政治地理子課題組成員保宏彪在《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發表一篇題為《隋唐五代時期鄂爾多斯高原行政區劃沿革》的學術論文。

該論文主要探討鄂爾多斯高原地域在此特定時期行政區劃的演替歷程。指出本地域跟當時其他地區一樣,經歷著由隋代初年“總管府—州—郡—縣四級制”演變為“總管府—州—縣三級制”,到隋煬帝時期“郡—縣兩級制”,再到唐代前期“都督府—州—縣三級制”,以及唐后期“方鎮—州—縣三級制”。至於五代時期地方行政區劃建制仍然是唐后期制度的承續而已。該文真實地再現出隋唐時期特定區域行政區劃建制的真相,有助於推動其他學科研究的進步。 

課題組供稿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