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亮點:★打破固有的學派設限,對法國學派、美國學派等代表性學派的理論進行了整合重構﹔★引導學生以寬闊的學術視野來理解世界文化與文學,幫助學生把握中國比較文學的話語和特點﹔★倡導建立彼此包容、相互借鑒的對話平台和交流機制,推動比較文學走向和諧共生的發展之路。
為幫助學生掌握比較文學研究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比較文學概論》教材編寫組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以比較文學學科的百年發展史及其理論為基礎,在注重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基礎上,構建比較文學研究的新體系與新話語。
首先,本教材避免機械地將比較文學看作一個靜態的線性發展過程,而是將其視為“漣漪”式的動態發展的過程。在注重吸取當前學科的前沿觀點、結合學科發展新動態的基礎上,本教材以問題意識為中心,將學生引向一種開放的、多元化的研究視角。
其次,與現有教材相比,本教材的邏輯結構既有繼承,又有創新。例如,第二部分“文學的國際關系與相互影響”,強調了影響的國際關系,強調了影響研究的相互性和多向性、對話性和變異性特征,既肯定了法國學派的實証性國際文學關系影響研究,又打破了以往教材單一的實証性影響研究,論証了文學影響中的科學性與審美性、實証性與非實証性﹔增加了文學影響研究中的變異性研究,提出實証性、審美性和變異性同時構成文學關系研究的創新觀點等。這樣,彌補了以往教材隻論述影響研究的同源性而忽略了文化過濾、文化誤讀、文化信息失落等變異性的缺憾,將以往實証性、單向性的“影響研究”,推進到實証性、非實証性和審美性共存,影響的同源性與變異性同在的新高度。
又如,教材以“文學的類型研究與比較詩學”為板塊,囊括了“主題學”“文類學”的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打破了以往教材將影響研究與平行研究嚴格區分的結構,解決了比較文學教材以往的結構難題。此外,鑒於總體文學研究的缺席已經阻礙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發展這一現狀,本教材還設立專章“比較文學前景展望:世界文學時代的到來”,指明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與跨文明總體文學研究的結合是比較文學的國際性、世界性發展的必然態勢。
對於教學工作者來說,需要歷史地、辯証地看待比較文學的學科發展歷史,既要認識到不同學派的學科理論產生的經濟社會基礎以及由此形成的學科特點,又要把握不同學派學科理論蘊含的普遍意義。對於教材提出的新銳觀點,需要在授課過程中多注意結合案例分析講解。要採用開放性的視野,以啟發性教學為主導,引領、協助學生以跨國、跨學科、跨文化的眼光理解世界文化與文學,更好地認識當代經濟全球化與文明多樣化背景下的文學與文化研究,為培養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立場又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做好儲備。
(曹順慶,作者系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比較文學概論》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