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經濟史研究》改版新氣象

2015年12月02日08:56

自1986年創刊以來,《中國經濟史研究》在國內外學術界的關心和支持下,尤其是在獲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后,期刊乘勢而上,於2015年將季刊改為雙月刊,縮短發文周期,增加刊文容量,引起廣泛關注。一年來,期刊主要採取如下措施提升期刊影響力。

1.加強編輯隊伍建設,吸引優秀中青年成為專職編輯人員。2015年先后從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室、人口所各引進優秀研究人員1人,使編輯知識結構、年齡結構更趨合理。目前專職編輯中,正高職稱2名,副高職稱3人,中級職稱1人,初級職稱人員1人,聘任人員1人﹔具有博士學位者4人,具有碩士學位者2人,具有學士學位者1人,具有中等教育學歷者1人﹔博士生導師1人,碩士生導師3人。

2.聘任著名經濟史專家擔任編委。編委會成立后,聘任國內外著名專家擔任編委會委員,包括美國著名經濟史專家陳志武教授、李中清教授和日本經濟史專家田島俊雄、法國學者吉普魯、我國台灣學者徐泓、澳門學者湯開建以及大陸經濟史研究的著名學者。編委會成員基本涵蓋國內外經濟史領域的權威專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和國際性。

3.嚴格規范各種規章制度,提出雙向匿名審稿的“四新”原則。為保証質量,在核紅時主編、編輯部主任與全體編輯同時到場,認真把好最后一關。根據中國經濟史學科的特點,匿名審稿時堅持“四新”原則,即或提出新問題、或者闡述新觀點、或者運用新方法、或者發掘了新資料。

4.通過“四米”途徑保障稿件質量。一是“等米下鍋”,讀者自然來稿是基本的稿源。二是“找米下鍋”,主動追蹤學術前沿,與重要研究團隊和重點專家聯系,爭取刊發其重要成果。三是“種米下鍋”,認真把握國內外經濟史研究的脈搏,積極以期刊為平台,努力發掘新的學術增長點,引領學術潮流。四是“篩米下鍋”,無論是“等米下鍋”、“找米下鍋”還是“種米下鍋”,都要通過嚴格的“篩米”,即通過嚴格的審稿程序。

5.設立新欄目引領學術潮流。先后設置“經濟史名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空間與經濟史”、“學術評論”、“量化經濟史研究”等。

6.堅持編輯與科研工作相結合。要求編輯人員認真開展學術研究,以科研促編輯工作。編輯部人員已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項,國情調研重點項目1項。編輯部力爭成為一支精干的專家型的編輯隊伍。

7.利用新媒體,拓展傳播平台。積極籌備“中國經濟史研究”網站,開通官方微信號“中國經濟史研究”,每周發布期刊論文及經濟史學術界的重要信息。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