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舉辦學術評價與學術創新高層論壇

2015年11月25日09:16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10月18日,《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舉辦“學術評價與學術創新高層論壇暨《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創刊60周年紀念大會”,部分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期刊主編、文摘類期刊主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共130余人,圍繞“學術評價與學術創新”主題,就學術評價現狀、學術評價與學術創新的關系及學術期刊在學術評價和學術創新中的定位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

一、關於學術評價現狀的反思

學術評價與學術發展、學術繁榮密切相關。與會代表認為,現有學術評價機制存在不合理之處,應提高學術評價的科學性。《南京大學學報》執行主編朱劍認為,所謂學術評價,簡單地說就是權威學術主體,按照公正的程序,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它掌握的評價信息進行科學處理,得出評價結論。但目前的學術評價體制有兩個主體,一是學術共同體(定性評價),一是專業評價機構(定量評價),這種被撕裂的評價是殘缺的,會帶來種種問題。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目前學術評價機制瀕臨失范與專業評價機構過於量化的評價標准有關。專業學術評價機構最初以科學的、量化的、公正的姿態登上學術舞台,彌補了之前以學術共同體為主的同行評價在評價中以經驗判斷為標准的主觀缺陷。但目前各式各樣的學術評價制度以及量化評價體系評價權的超界域覆蓋,尤其是日益嚴重的行政化趨向,使學術界對評價機制和結果提出質疑。

《清華大學學報》主編仲偉民認為,目前一些學術評價對學術研究和學術創新造成傷害,主要表現為:第一,學術評價的工具理性。高校科研管理部門主導學術評價標准,既造成行政對學術的干預,又客觀上鼓勵了學術評價機構的妄為。第二,學術評價的學科偏向。從自然科學移植的學術評價標准,套用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形成以項目為中心、以期刊或出版社級別為標准、以數量化為標志的評價體系,對人文社會科學造成極大傷害。

一些專家從“影響因子”角度指出目前學術評價標准的片面性。《文史哲》副主編劉京希認為,定量為主、定性為輔的評價體系,尤其是純量化的“裸數據”評價體系,天生帶有注重“形式評價”而非“內容評價”的弊端。《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總編姚申認為,學術期刊評價引入“影響因子”曾起到先前定性評價難以達到的清晰、直觀作用,但一旦將其作用無限放大,作為唯一甚至萬能指標,就會走向反面。

面對學術評價現狀,《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主編蔣重躍表示,目前的學術評價機制已影響到學術生態平衡。鑒於此,與會專家們積極呼吁改進現有評價體系,實行科學的學術評價,營造健康的學術生態環境,共建學術創新的合理化平台,引導學術創新與發展,促進學術繁榮。

二、學術評價與學術創新的關系

針對如何開展公正科學的學術評價進而推動學術創新,《南開學報》主編姜勝利認為,雖然現行學術制度對學術發展起到積極作用,但也明顯存在過度量化評價、研究生培養方案僵硬、引進人才政策和制度執行方向偏差等種種弊端。

武漢大學哲學院李佃來教授認為,做學術要把握兩個維度,一是從現實出發,不空談概念,這樣提出的問題才有根基﹔二是對現實問題的研究要有思想性、理論性,能夠引領規范我們的時代。從這兩個維度著手,踏踏實實去做,才能解決問題,這就是創新。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常務副主編柯錦華指出,學術的生命在於學術創新,沒有創新,學術就沒有活力。面對學術界創新焦慮、急功近利的心態,一定要立足於現實,對現實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從而產生影響力。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主編崔月琴認為,期刊特色和培育學術新人是提升學術評價、推動學術創新的重要節點。要在期刊界獲得聲譽,創出品牌,一定要有學術資源,要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編輯隊伍。因此,編輯和學者要建立學術聯系,形成期刊的特色欄目或特色專題﹔學術新人的發現和扶持是保持期刊特色、推動學術創新的重要責任。

三、學術期刊在學術評價與學術創新中的定位

學術期刊作為學術成果的載體,是學術活動的重要環節。《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主編王澤龍認為,學術期刊承擔著學術評價與學術創新的重要責任,對在其刊發學術成果取舍過程中客觀上具有學術評價功能。由於本身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學術期刊又是廣大學者、評價機構、管理部門的評介對象。

《學術與探索》主編張磊認為,學術期刊具有學術評價功能,可以細化為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內部評價即編輯和主編評價,外部評價即讀者以及機構等社會評價。學術期刊在履行學術評價功能時,應把握適度原則,同時要處理好三對關系,一是基礎理論研究和現實問題的關系﹔二是熱點學科(問題)和邊緣學科(問題)的關系,期刊有責任為某些特色學科、邊緣學科、小眾學科乃至瀕危學科(絕學)留一份空間﹔三是學術名家和新人的關系,給學術新人創造更多的機會、搭建更多的平台,對新人、對期刊、對學術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解志熙教授認為,要推動學術創新,一方面學術期刊的開放包容態度非常重要,不能固守地域特性,甚或成為當地人、本校人的學術“自留地”﹔另一方面必須鼓勵那些立足史實和實際、勇於提出新觀點的學術創新。

華中師范大學龔勝生教授認為,學術評價的目的是通過對學術成果的創新性評價來完善科學理論體系,來推動科學技術進步,進而促進人類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和人類社會的全面進步。學術創新需要學術評價引導,政策引導、載體引導和專家引導對學術創新有推動保障作用。論文審稿人是學術評價的主體之一,是創新引導的一個重要因素。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