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專家研討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成果《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通史》(2)

2015年10月15日15:01來源:法制日報

原標題: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法律思想

編者按:由公丕祥、龔廷泰教授總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通史》(四卷本)(注: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發展進程研究”最終成果),是我國第一部全景式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發展進程的精品力作。該書出版發行以后,受到我國法學理論界的高度關注和一致好評。為了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研究和發展,本報特發表以下三篇評論文章,以饗讀者。

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的法律思想

□ 胡玉鴻

由著名法學家公丕祥先生和龔廷泰教授總主編的《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通史》於2014年11月在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順利出版,這是中國法學界的一大盛事。全書三百二十余萬字,全面而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產生、發展與演化,堪稱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以下結合本人初步閱讀的體會,對該書的成就、特色與貢獻發表自己的一點看法。

氣勢恢弘 內容全面

全書分四卷,分別探討了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馬克思主義法學在蘇俄的運用與發展、20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不斷發展的思想歷程、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時間跨度近兩百年,所涉領域跨五大洲,評論人物近百余眾,從內容的全面性而言,起碼國內目前還沒有哪部著作可以企及。自然,形式上的全還在其次,更為主要的,是通過有血有肉的理論闡述,全面而完整地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發展歷程。在內容的全面性上,本書有這樣幾個突出的特色:一是既注重馬克思、恩格斯本人法律思想歷程的反思與回顧,同時又兼及其在后世的發展與影響,特別是通過蘇俄革命、中國革命的兩個具體實例,展示了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科學性及其對於指導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偉大意義,平面的論述與縱向的流變相結合,構成了立體性的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發展轉變﹔二是將馬克思主義法學視為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即如革命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也是在不斷超越自我的基礎上,將對法律的認識與解構逐漸地臻於極致,最終完成了法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三是將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過程看作是一個與其他思潮進行競爭乃至斗爭的過程。在思想自由、學術自由作為理論發展的前提條件的認識之下,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形成以及在眾多法律思想中脫穎而出,成為指導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思想武器,無疑也是批判其他錯誤思潮、澄清法的本來面目的理論成果。

結構合理 邏輯清晰

首先,本書將整體概括與具體研究相結合。本書第一卷的導論總體上概括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歷史軌跡、理論邏輯與時代命運,可以視為全書的總綱。第二卷的導論,則不但敘述了列寧作為馬克思法學理論家和社會主義法制創設者的地位,同時就列寧法律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貢獻、研究主線等進行了探討。第三卷的導論“馬克思主義法學的中國化”則是本卷的點睛之作,它既回答了馬克思主義為何要中國化的理論難題,又揭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法學智慧﹔其次,將歷史過程與作品研究相結合。不僅如此,對於重要作品所體現出的法學思想的專題分析,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歷史敘事中的瑣碎與分散,而以固定的文本作為具體分析的對象。在總體意義上是思想史的研究,然而,考慮到思想的自然延續與思想的現實實踐,內容上就既有解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鄧小平等經典作家的法律思想的內容,又有當代中國實踐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的專題敘述,具有強烈的現實感。

論述精到 研究深入

在馬克思主義法學相對於其他以往一切法學理論所具有的進步性、科學性而言,論著指出,馬克思主義法學堅持將法的現象放置到社會大系統中加以考察,將法的現象視為是社會經濟關系的法權表現﹔從人的本質入手,將法作為個人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工具﹔把生產關系作為引起和發展法律現象的基礎,從而將把對法的現象的解釋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就馬克思主義法哲學的方法論原則來說,本書將其歸納為“法哲學的研究方法”與“法哲學的敘述方法”兩個不同的層次。這種方法論原則的區分,不僅劃分了方法論的不同層次與不同類型,同時也証成了任何偉大理論都必然源於吸收、借鑒直至革新、創造的方法論變革。著作不僅表現為對經典作家、代表人物的觀點評價,同時還致力於揭示其時代意義與實踐價值。自然,實踐性最強而且又與國人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是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相關問題。在本書第三卷第十八章,就以“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體構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任務”“堅定推進法治領域改革”,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法治建設的規劃與展望,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尊重歷史 史論結合

在本書的研究中,尊重歷史無疑是其可取的科學態度。一方面,作者是以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家們的原文文獻來作為敘述的基礎,這就為全面真實地展現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全貌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將思想家們的論述置於歷史的背景之中,因而使讀者能夠在歷史的語境中理解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的觀點和理論。自然,思想史的研究並非單純地復述思想家們的學說,它還必須借助“論”的形式,來展示思想和理論的廣度和深度。在這方面,本書也可謂評述精到,理解深刻。例如,在對馬克思晚年人類學筆記中的法律思想的探討中,作者對於“東方法律文化的固有邏輯”的論述,就以“風俗習慣在法律調整機制中的重要功用”“村社高於個人的法律價值取向”“以專制國家為基點生長出來的行政體系”“農村公社對司法活動的廣泛參與”進行了概括,這証之於中國古代法律即為刑法,調整社會生活的規范更多為風俗禮儀﹔國家和集體本位,個人湮沒於整體之中﹔行政力量強大,司法依附於行政以及鄉村社會廣泛通過調解、和解的方式處理糾紛,若合符契。

從內容上來說,本書在中國法學界多年來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形成了更為全面、系統解構馬克思主義法學原理與觀念的集大成之作,也必將推動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研究的深入與深化,尤其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實踐結合起來時,會為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偉大進程提供更為扎實的思想指導。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研究的創新成果

□ 劉旺洪

馬克思主義法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和主流意識形態,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結構科學嚴謹的龐大理論體系,既是科學性和階級性有機統一的整體,又伴隨著人類法治實踐變遷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當代中國法學面臨的重大時代課題,就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前提和基礎是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立場、理論體系、基本觀點和根本法方法,深刻揭示馬克思主義法學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其內在規律。多年來,我國法學界在研究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理論及其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進程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令人遺憾的是,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產生發展的歷史基礎、思想淵源、發展過程、世界影響、思潮流變進行全方位、全景式展現和系統深入研究的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發展通史卻長期闕如。而近期由公丕祥、龔廷泰教授主編,南京師范大學法學理論學科團隊歷經10多年的艱辛探索共同完成,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馬克思主義發展思想通史》四卷本(以下簡稱“通史”)的問世,填補了我國馬克思主義法學研究的這一空白。該成果是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十二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精品項目成果,是我國馬克思主義主義法學基本理論和馬克思主義法學發展史研究領域的一部精品力作,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工程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理論創新價值。

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歷程

在我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史的研究就全面展開,先后有馬克思早期法律思想研究,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研究,列寧法律思想研究,毛澤東、鄧小平、董必武等法律思想研究的學術論著出版,大量學術論文對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歷史發展的進行專題研究。但對從馬克思恩格斯早年法律思想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法律思想,這一長達180多年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生發展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過程進行全景描述和深入系統研究的,這是第一次。開展這項文獻資料繁浩,工作量巨大的項目研究,充分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歷史視野,廣闊的學術胸襟和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擔當。

馬克思主義法學史的新領域

在我國馬克思主義法律史的研究中,以前的研究主要是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的法律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的研究為主線開展的,很少涉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在歐洲的傳播和發展、各個不同時期不同觀點代表人物的觀點的介紹,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流派的介紹也一般放在“西方法學思潮”之中,而不是從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論和歷史邏輯中來把握。

《通史》在深化研究馬克思主義主流法律思想發展主線的基礎上,對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流派進行了深入研究,科學界定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概念、總體特征、發展歷程、地位和意義,系統介紹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的法律思想。此外,《通史》第1卷專列第五編“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法學在歐洲的傳播”,分別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德國、法國、意大利、俄國等地法律思想的傳播。

提出新的原創性的理論觀點

《通史》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與時俱進、高度開放、不斷變化發展的理論品格,對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的新發展進行了高度概括,對不同理論流派和代表人物的理論觀點進行了准確描述,理論特點進行科學揭示,提出了許多理論創新觀點,具有重要學術原創價值。這些重要創新性理論觀點集中體現在“總序”之中,這裡摘其要者與讀者分享。

第一卷在闡釋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形成和發展歷史過程的基礎上,系統論述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內容,指出馬克思主義法學是科學性和階級性的高度統一,第一次以社會經濟關系為基礎,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闡述了法的現象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性﹔第一次科學揭示出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體現,法是一定社會經濟關系和意志化形態﹔第一次明確指出法學的階級性,公開申明歷史唯物主義法學是為工人階級的偉大斗爭服務的,從而實現了文明社會法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

第二卷在研究列寧法律思想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的基礎上,深刻闡釋了列寧法律思想的主要內容,指出“列寧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斗爭中,在同機會主義思潮的論戰過程中,深刻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法律學說,特別是對社會主義歷史條件下法制建設問題作出了創造性的闡發,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

第三卷考察了20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指出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偉大進程波瀾壯闊、與時俱進,先后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法律思想,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則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從而極大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新發展。並且指出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通史》還指出,毛澤東法律思想的產生和發展,不僅揭開了中國法律思想發展的嶄新篇章,而且為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鄧小平法制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法制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開啟了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蘊涵著豐富的法律學說,科學發展觀具有深厚的法學意義,標志著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共中央,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擺在事關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位置加以謀劃和推進,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問題,推動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繼續深化和發展。

第四卷研究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產生和發展過程,在介紹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潮的基礎上,提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是馬克思主義法學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從理論性質上指出,它已經成為與經典馬克思主義法學性質不同的法學意識形態﹔在政治傾向上,它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反資本主義法律制度的左翼理論﹔在時代特征上,它反映了20世紀以來當代資本主義法律發展的新情況、新變化、新特點,折射出當代西方國家法律發展的現實狀況,涉及經典馬克思主義法學沒有遇到的大量新的政治與法律問題,從而開辟和釋放了當代西方左右政治的新空間。“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方法有失偏頗,但其中一些理性主義的理論因素,需要我們深入思考、認真對待”等等。

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學術品格

□ 黃文藝

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史研究是中國法學理論研究的基礎性工程,對中國法學理論發展具有牽引功能和導向作用。由著名法學家公丕祥教授、龔廷泰教授總主編的四卷本《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通史》(以下簡稱《通史》),從歷史的維度生動地展現了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博大體系、精深思想、恢弘氣勢、蓬勃活力、深遠影響,是迄今為止我國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史研究領域的學術份量最重的鴻篇巨制。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用馬克思主義法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全方位佔領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陣地之際,《通史》的出版可謂恰逢其時、意義非凡。面對《通史》這樣一部重量級的著作,我們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考察、解讀、評價其學術貢獻。在我看來,這部著作以思想史的方式富有說服力地論証和闡釋了由馬克思、恩格斯所開創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鮮明學術品格。其中,最為重要的學術品格是科學性、實踐性、開放性、世界性。

法學史上的偉大革命

馬克思、恩格斯的時代乃是自然科學茁壯成長的時代。馬克思、恩格斯不僅充分吸納了當時先進的自然科學成果,同時也把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引入到人文社會研究中來,開創了人文社會研究的新范式、新進路。《通史》把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產生稱之為“法學史上的偉大革命”,並從本體論、價值論、方法論三個層面分析了這場革命的具體內容。在本體論層面,馬克思主義法學第一次對法的現象的本體屬性作出了科學解釋,提出了一系列深刻揭示法的本質的理論命題。這就是我們所熟知但不一定認知的法學教材上的觀點,比如,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法根源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價值論層面,馬克思主義法學將法的價值理解為是法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從主體與客體、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等關系重新界定了自由、平等、正義等法的基本價值,賦予這些精神王國的抽象價值以及現實的、社會的根據和意蘊。在方法論層面,馬克思主義法學開創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路線,從現有的客觀關系和具體的社會條件出發理解法的現象,把法學的概念、范疇和原理建立在真實、可靠的事實的基礎之上。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科學性不是自封的,而是被歷史和實踐所反復証明的。《通史》一再指出,馬克思主義法學在其發展過程中,雖然遇到了形形色色的反馬克思主義或非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潮的嚴峻挑戰,但是160多年的歷史証明,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真理性是任何力量所無法抹殺的。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品格

實踐性被公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品格,馬克思主義經常被稱為實踐唯物主義。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提出了一句振聾發聵的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在十九世紀以來出現的形形色色的法學流派中,馬克思主義法學是實踐情懷、取向和功能最為明顯的理論體系。這一在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逐步形成和不斷發展的法學理論體系,既是對生動豐富的人類法律實踐經驗的理論升華,又是指導和推動人類法律實踐進步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都不是躲在書齋裡坐而論道的理論家,而是領導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家。作為早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導人,馬克思、恩格斯不僅致力於深入批判資本主義政治法律制度,也傾盡心血探索建立無產階級新型民主與法制。比如,在巴黎公社革命失敗后,馬克思寫下了《法蘭西內戰》一書,進一步發展了階級斗爭、國家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深刻闡述了無產階級新型民主與法制的基本特征。作為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蘇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領導人,列寧在完善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和法的理論的同時,第一次深入探索了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實踐問題,提出了較為系統的社會主義法制思想。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實踐品格是由其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所決定的。和其他法學體系不同,馬克思主義法學不僅要對活生生的法律現象提出合理的理論解釋,更要對國家的法治建設實踐提供有效的行動指引。因此,馬克思主義法學要在總結人類法治建設規律的基礎上,及時回應解答法治建設實踐中的重大現實問題,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有力的學理支撐和科學的理論指導。這要求馬克思主義法學家要向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學習,帶著強烈的問題導向和實踐取向進行理論研究,為推動法治文明進步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馬克思主義法學是與時俱進的

馬克思主義法學不是自我封閉的僵化理論體系,而是與時俱進的開放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法學的開放性集中體現在時空兩個維度。在空間維度上,這種開放性體現為各個國家可以把馬克思主義法學基本原理和本國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造出具有鮮明本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在時間維度上,這種開放性體現為各個時代的人們可以運用馬克思主義法學的觀點和方法思考解決法律文明發展的時代性課題,形成具有濃厚時代氣息的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體系。《通史》總結說,馬克思主義法學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隻有把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基本原理同具體的時代條件和各國的基本國情密切結合起來,加以創造性的應用,才能推動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新發展和新飛躍。馬克思主義法學在中國的成功傳播和創新發展,有力地支撐了這一結論的正確性。《通史》把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概括為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作為毛澤東思想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毛澤東法律思想,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產生了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出發,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進一步豐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開辟了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進程的新階段、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法學雖然最早產生於19世紀上半葉的西歐,但它早已超越了地域的限制傳播到世界各大洲,發展成為在全世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法學理論體系。從法律實踐領域來看,在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馬克思主義法學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流法律意識形態,成為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踐的理論體系。盡管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改旗易幟對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國際影響力產生了巨大沖擊,但是中國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仍然高舉馬克思主義法學的思想旗幟,推動馬克思主義法學不斷創新發展。《通史》作者敏銳地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法學不是一種統一的法學思潮,而是一種多元化、多線索、多樣式的理論形態。之所以能夠把它們羅列在一起,是因為多樣性中也有一致性,那就是它們與經典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法哲學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從另一方面來解讀,這種狀況也反映出了馬克思主義法學在西方思想界的強大穿透力。當代西方的存在主義、結構主義、批判運動、后現代主義、女權主義等法學思潮都紛紛從馬克思主義那裡尋求理論和方法論資源,甚至產生出了《通史》所列舉的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后現代馬克思主義等復合型法學思潮。

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的發展永無止境,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史的研究也永無止境!衷心祝願公丕祥教授、龔廷泰教授領銜的學術團隊在已有的厚實學術積累和厚重學術產出的基礎上,在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史研究上再創新的學術輝煌! 

(責編: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