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瑞才:區域扶貧中的觀念更新和政策創新

張瑞才2015年09月30日09:5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區域扶貧中的觀念更新和政策創新

  從漫灌式扶貧轉變為滴灌式扶貧,能夠解決扶貧對象的差異性需求,更加精准地扶到點上、根上。 資料圖片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調研,就扶貧開發工作作出了重要論述,指明了努力方向。在我國扶貧特別是區域性扶貧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思想,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向貧困宣戰,必須注意及時調整優化扶貧政策思路,以扶貧觀念更新帶動扶貧政策創新。

  扶貧觀念更新:

  區域性扶貧政策創新的先導

  觀念是變革的先導,要打好區域性扶貧攻堅戰,前提是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扶貧觀念,為政策創新提供思想基礎。

  從漫灌式扶貧到滴灌式扶貧。我國政府早期實施的漫灌式扶貧,直接向扶貧對象提供生產和生活所需的糧食、衣物等物資或現金,成功地使大多數人口在總的生產水平很低的條件下獲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在后來的實踐中,這種“輸血式”扶貧也逐漸顯示出投入大、浪費多、見效慢、易返貧等問題。而滴灌式扶貧解決扶貧對象的差異性需求,更加注重精准地扶到點上、根上,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從漫灌到滴灌,意味著在扶持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上都要體現精准扶貧的理念,通過扶持生產和就業、移民搬遷安置、低保政策兜底、醫療救助扶持等多種途徑,確保按照時間節點努力補齊短板,實現貧困人口精准脫貧。

  從經濟扶貧到綜合配套扶貧。貧困既是經濟物質的貧困,也是文化精神的貧困。過去的扶貧主要是注重經濟扶貧,對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給予資金、物質支持,方式較為單一,忽略了貧困人口在基本生活保障及發展方向的需求,缺乏穩定性、持續性。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必須對貧困的內涵有新的認識,把單一的經濟扶貧轉變為文化、教育、衛生等與經濟配套的綜合扶貧。

  從資源開發扶貧到生態扶貧。通過資源開發來帶動貧困地區脫貧,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許多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不但沒有脫貧,反而空氣、水、土地被污染了,耕地減少、資源枯竭。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工作時強調指出:“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新時期的扶貧工作,必須樹立生態扶貧的觀念,教育、引導貧困地區的群眾認同並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讓更多的人明白沒有了家園,脫貧也沒有了意義,必須注重生態扶貧,著力修復、保護生態環境。

  扶貧政策創新:

  決勝區域性扶貧的根本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區域性扶貧要取得決定性勝利,不僅要以觀念更新為先導,更要採取超常舉措,著力扶貧政策的創新。

  創新整體推進舉措。連片特困地區是新時期扶貧攻堅的主戰場,是貧困地區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需要將區域開發和精准扶貧“兩個輪子”一起轉起來,整體推進。近年來,雲南以整村、整鄉、整族、整縣、整州為單元,探索一條整合資金、連片開發、綜合推進、整體脫貧的新路子,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獨龍江鄉等地取得了較好的示范效應。首先,要高標准、高起點規劃,把扶貧規劃與城鎮規劃、綜合交通規劃等統籌起來,轉化為具體項目。其次,堅持“搞成一個點,帶動一大片”,對那些資源稟賦相近、地理位置相鄰、致貧因素相似的小片區,重點支持交通建設、民居安全、飲水安全、產業發展等項目。此外,還要完善統一推進的協作機制,確保黨委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一任接著一任抓、企業走市場合作之路、群眾堅定脫貧信心、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形成扶貧攻堅“大合唱”。

  創新富民產業發展。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是扶貧開發的治本之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政府產業政策應同產業園區發展結合起來,同城鎮建設結合起來,打造集“產、加、銷”為一體的特色產業扶貧體系。應堅持發展規劃與產業規劃、投融資規劃、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等多規合一,一盤棋協調推進。應支持“特色基地/規模園區/專業村群+扶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鏈式扶貧”,在財政投入、金融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社會資本參與和對口幫扶等方面給予足夠傾斜。還要注重突出資源稟賦特色,強化“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培育,產業扶持到村到戶,做優做強勞務經濟,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

  創新金融服務思路和手段。貧困區域的金融服務,需要政府財政的配合、金融機構的支持、社會各界的資金投入以及貧困地區群眾的積極參與。各級政府應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的杠杆作用,不斷加大政策性貼息、擔保資金和風險補償基金的財政支持力度,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向貧困地區投放信貸資金、加快網點布局,服務貧困地區群眾生產生活。積極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扶貧互助資金社等“草根金融”。推廣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在條件成熟的地方批准適度發放地方扶貧開發建設債券,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資金,助推貧困地區發展。必須高度重視信用體系建設,創新符合困難群眾實際的抵(質)押貸款品種,在符合條件的地方推出對困難戶小額貸款給予扶貧資金貼息、利率優惠、授信傾斜,以至無須抵押擔保、直接授信貸款的金融扶持政策。

  創新社會扶持機制。要更加關注貧困背后的社會公平問題,確保特殊貧困對象能夠與其他人群一樣公平獲取資源、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公平發展。第一,創新組織動員機制。倡導扶貧濟困樂善好施的傳統美德,創新參與方式和信息服務平台,拓展幫扶合作的空間和領域,匯聚向貧困宣戰的強大社會合力。第二,創新駐村幫扶機制。統籌整合新農村建設、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挂鉤點以及定點挂鉤扶貧的幫扶力量,確保每一個貧困村都有工作隊(組),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第三,創新民族工作機制。落實好黨和國家民族工作的方針政策,注重與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銜接,同時引導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增強抱團發展的能力,特別是在應對各種自然災害時的抵御和化解風險能力,有效減少因病因災返貧的可能。

  創新生態扶貧和生態保護。我國連片特困地區集中在中西部地區,生態環境都比較脆弱,貧困問題和生態問題相互交織,客觀上加大了區域扶貧開發的工作難度。近年來,雲南省加強區域扶貧中的生態扶貧政策創新,使烏蒙山區、石漠化地區、滇西邊境山區和藏區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在保障生態良好的前提下,逐步實現脫貧減貧的階段性目標。在生態文明理念上,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決守住生態紅線。在制度規范上,取消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GDP考核,擴大生態補償范圍,加強生態保護和補償立法工作,完善保護與開發並重機制,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積極探索符合本地區實際的生態產業化與產業生態化道路。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區域扶貧背景下西部邊疆少數民族脫貧發展政策研究”負責人、雲南省社科聯研究員)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