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花建:打造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升級版

2015年09月30日09:44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增強我國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研究”首席專家、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契機,中國對外文化貿易的升級版正在展開“一體兩翼”的新格局。所謂“一體”,即以制度創新為動力,建立起既有遠大的戰略方向和成長活力,又與外部世界有廣泛聯系和合作,在推動全球變革中釋放強大正能量的國家對外文化貿易競爭力體系。所謂“兩翼”,即放開和開放相結合,放開是以培育文化新業態為契機,依托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等舉措,最大限度地吸引社會資源,培育充滿創造活力的文化生產力主體﹔而開放是以服務業開放為重點,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使我國進入全球文化生產價值鏈、文化資源供應鏈、文化品牌服務鏈的中高端,為中國和世界創造更多的文化財富。

文化貿易迎來大機遇

上海自貿區對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特別是發展對外文化服務貿易,承擔了率先探索的重要使命。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更加注重質量、效益和協調發展的新常態,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推動實體經濟、促進中國經濟轉型的新支點,文化創意、設計服務、信息傳媒、品牌服務等正是其中的重要門類。而中國發展現代服務業必然要整合國內和國際兩大資源,在服務和貿易相貫通的廣闊空間中壯大。

國際服務貿易是指跨境進行服務交易的商業活動,主要體現為服務進出口、商務存在和自然人移動等貿易形式。國際文化貿易包括文化貨品貿易和文化服務貿易等門類,是擴大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杠杆。近年來,全球經濟轉型對服務貿易的需求大增,文化服務貿易與文化貨品貿易越來越多地呈現融合趨勢,高端文化裝備、移動終端、電子游戲等文化貨品包括了豐富的服務內容,境外創意設計、境外廣播電視工程承包等服務貿易,又帶動了更多的影視、游戲、藝術品等出口。據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數據庫顯示,2002—2010年,國際文化商品貿易出口總額從1982.4億美元增長到3832.1億美元,年均增速為8.6%﹔國際文化服務出口總額從495.9億美元增長到1450.3億美元,年均增速為14.4%。

但是,中國服務貿易包括文化服務貿易,總體上處在逆差狀態。隨著中國經濟跨入轉型階段,國內經濟對國際服務供給的需求大量增加,2013年中國貿易進出口額達到5396億美元,而中國服務貿易赤字卻從2011年的897億美元增長到2013年的1185億美元,服務貿易赤字為全球最大。這說明,中國文化產業要在產品結構、服務開發、貿易方式等方面不斷向產業鏈的中高端發展,才能扭轉服務貿易的不利局面,成為全球文化服務的開發強國和輸出大國,同時更加有力地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升級服務。

上海自貿區率先推出區內企業到境外投資開辦企業實行以備案制為主等創新管理方式,利用國際資金、技術、人才、品牌等,推動更多的中國文化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投資、承包和運營海外文化項目,建立橫跨境內外的文化服務鏈、文化價值鏈、文化產業鏈。在上海自貿區示范效應的推動下,上海率先制訂了《上海市服務貿易發展指導目錄》,全面梳理了文化服務貿易的四大門類,鼓勵版權輸出、中外合作制作影視、廣電節目境外落地的集成播出、廣電對外工程承包、工藝美術品創意設計服務以及境外文化機構的新設、並購與合作等,預示著中國對外文化服務貿易諸多門類將后來居上,大有可為,也預示著將有更多的城市吸取上海自貿區的經驗,優化文化生產和文化貿易的結構。

負面清單釋放正能量

上海自貿區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和同等國民待遇等為重點,推動投資和貿易自由化,為壯大中國文化對外開放主體提供了重要條件。2014年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的修訂版比2013年版實現了大幅“瘦身”,由原來的190條調整為139條。負面清單管理的要義並不在於“負面”,而在於國家對同等國民待遇等“正面”義務的承擔﹔其重點不在於“清單”的長短,而在於將非歧視、市場化、貿易投資自由化等作為基本原則﹔其特色不但要求加強監管,而且更加強調服務和促進。

作為世界大國,中國文化整體實力的提升,亟待依托一批國家級、世界級的文化企業主體。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競爭優勢,主要依托一批文化跨國公司。其中入選2014年世界500強的文化媒體企業每戶營業額達200億美元以上,而2014年評出的第六屆中國文化企業30強,平均每戶營業收入為80億元左右。從壯大規模優勢角度看,需要中國文化領軍企業從每戶年均營業收入的100億元人民幣級跨入200億美元級的層次。而唯有監管和服務並重,放開和開放並舉,為文化主體營造更加健康、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從各方面協同努力,才能培育中國文化企業的大量正資產和正能量。

上海自貿區實施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等,正在為培育中國文化跨國公司拉開新的大幕。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成為跨國公司的總部集聚地。從全球范圍看,文化跨國公司總部大多不是生產中心,而是投資管理中心、結算中心、資金調度中心,需要所在國的金融體系高度開放,支持公司的大量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活動。上海自貿區鼓勵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包括支持發展離岸貿易、建立大宗商品的交易和資源配置平台、培育跨境電子商務功能、深化金融領域開放創新等,正是在服務業開放的意義上,為培育本土型文化跨國公司的總部經濟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上海自貿區在加強多元服務機制、保護知識產權等方面,也為培育更多中小微企業做出了新探索。英國政府文化、媒體和體育部的研究報告《英國創意產業的經濟表現》指出:一個國家和城市能否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是鼓勵公民創新熱情的重要條件。其中人均GDP1萬至1.5萬美元階段是提升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一個關鍵時期。在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大多數知識產權糾紛主要靠大量民間調解機構平息,而在我國主要通過訴訟解決,形成了知識產權糾紛數量增長與有限處理能力不對稱。目前上海本地每位知識產權法官每個工作日平均辦案高達15起,高頻率的訴訟糾紛使得知識產權訴訟至少要大半年才能結項。由著名知識產權律師在自貿區創辦的“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法律服務知識產權調解中心”,通過三次面對面溝通,累計10小時,就使得一起知識產權糾紛順利解決,顯示了多元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對培育文化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制度創新培育新業態

上海自貿區以制度創新,包括投資貿易自由化、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工商登記制度創新、海關監督服務創新制度、新型政府管理模式等,在培育文化主體新形態方面,正在釋放出越來越大的紅利。

一個國家整體文化實力的強盛,與文化建設主體和業態的豐富多彩是密切相關的。目前西方發達國家擁有高度多元化的文化主體,包括文化企業領域的跨國企業、專業公司、虛擬企業和小微企業等,非營利類文化機構領域的文化法人機構、非企業文化機構、文化類基金會等,文化服務領域的保護文化遺產之信托機構、國際藝術品倉儲中心和拍賣機構等。對比之下,中國還有許多差距和空白。而通過創新的制度建設,推動文化主體和業態的多樣化,吸引全社會的文化資源,正是上海自貿區創新示范的重要使命。

從全球范圍看,自由貿易園區是當今世界上自由度最高、培育經濟新業態最活躍的基地之一。全球已經建立了1200多個自由貿易園區,其中15個發達國家設立了425個,佔35.4%﹔67個發展中國家設立了775個,佔64.6%。上海自貿區以開放的服務環境,對接國際貿易規則,正在培育出越來越多的文化新興業態,成為打造中國對外文化貿易升級版的戰略平台。比如,位於自貿區的全國第一個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是一個融多種功能的文化產品公共服務實體平台,為各類文化企業提供進出口代理、渠道拓展、產品展示、設備租賃、商貿咨詢、版權交易等專業服務。目前它入駐的文化企業約200家,包括一大批國內外文化龍頭企業。而在該基地運行的國際藝術品倉儲交易中心一期項目,則是一個推動國際藝術品倉儲和交易的全新業態,它構建了藝術品服務的全產業鏈,培育和集聚了藝術品投資、拍賣公司、藝術品專業物流公司、藝術品金融服務公司等實體。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上海自貿區的藝術品保稅倉庫時說:“這是件好事,要繼續探索。”而正在自貿區建設的國內第一個文化裝備產業基地,將率先構建高新技術文化裝備產業核心價值鏈,形成文化裝備技術研發和集成創新中心、標准認定和應用示范中心、投資交易和展示推廣中心等。在上海自貿區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示范效應的推動下,中國必將培育更多的文化新業態和新實體,釋放更大的文化創造活力。

(責編:李葉、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