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紅梅 李黎力:“明斯基時刻”和“皮凱蒂現象”

2015年09月25日11:1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后凱恩斯學派和新熊彼特學派的經濟危機理論比較及應用研究”(14BJL008)階段性成果

近年這場經濟“大衰退”使兩位經濟學家聲譽鵲起。一位是美國已故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因其對金融和經濟不穩定性的獨到分析,這場危機被普遍冠以“明斯基時刻”。另一位是法國年輕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因其對財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宏大研究,“皮凱蒂現象”被這場危機揭示得淋漓盡致。

明斯基與皮凱蒂的走紅是時代精神的產物

面對20世紀“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人們紛紛從明斯基那裡求諸智慧與應對之策。而原本在經濟繁榮時期被掩藏著的不平等問題,在這場危機之后也頓時以陣痛的形式爆發出來,皮凱蒂於是繼而成為經濟學界解疑答惑的明星。危機的爆發促使研究者和決策者積極反思經濟金融體系中的深層次矛盾,試圖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採取新的、更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之下,他們的研究因契合這種主題而迅速引發關注和討論。

的確,他們均敏銳洞察到資本主義經濟金融體系中的深層次矛盾,從而對當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提出了質疑和批判。在明斯基看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在資本積累過程當中,具有內在產生不穩定性乃至危機的趨向,其著名的“金融不穩定性假說”致力於闡釋這種不穩定性的產生動態。內在不穩定的主要機制在於,過去投資所實現的利潤會促使投資者繼續擴大投資,故而通過增加債務融資來追逐未來更多的利潤,債務的累積需要未來更多的利潤來償付,致使金融體系進而整個經濟體系應對內部或外部沖擊的能力下降,容易導致“明斯基時刻”的到來和危機的爆發。而在皮凱蒂看來,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在資本積累過程當中,具有一種使財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加劇,且得到無限持續的長期內在趨勢。他致力於闡述導致這種不平等性的動態因果鏈。其核心機制在於,由於平均資本收益率高於總體經濟增長率,繼承財富的增長速度要快於產出和收入,富裕人群的收入和財富增長要快於典型的勞動收入,因而導致財富集中度上升,貧富差距擴大。

根據他們的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滋長不穩定和不平等的強大內生性力量,在某種程度上,它們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上的,因而是系統的、內生的。這意味著,資本主義體系蘊含的這兩種趨勢,並非根植於資本主義制度的失靈,或來自於市場缺陷,因而可以依靠完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增進市場自由和競爭來消除﹔恰恰相反,它們正源自資本主義市場機制的作用,市場越完善,這些趨勢將更為強化和愈加凸顯。在他們看來,這也契合歷史的經驗。從歷史視角來看,不穩定和不平等才是歷史的常態。而20世紀戰后資本主義“黃金時代”或“輝煌30年”所呈現的相對穩定和平等,則是異常的時期,是歷史的特例和偶然。它們的出現並非市場經濟自發形成的結果,而是受到一些偶發事件(戰爭)和政策(羅斯福新政及凱恩斯主義)的暫時性沖擊,因而不會持久。

乍看起來,他們似乎都是充滿悲觀主義色彩的簡單決定論者,篤定資本主義將必然走向不穩定和不平等。然而事實上,他們卻無意於做世界末日一類的預言,而是著力於關注和強調資本主義經濟體系內部存在著強大的滋長不穩定和加劇不平等的系統性力量和長期趨勢。他們理性地意識到,該體系內部也同時存在著遏制不穩定和減少不平等的力量和機制,但卻傾向於認為,導致不穩定和不平等的力量佔據上風的風險很大,因而靜待社會的自然發展來實現經濟穩定和平等是危險和錯誤的。國家需要防患於未然,採取政策干預來應對其負面影響。為此,明斯基提出了“投資社會化”和“最后雇佣者計劃”的理想政策方案,憧憬一個低投資、高消費、充分就業、小企業和最小化官僚機構的經濟模式﹔而皮凱蒂則求諸全球累進資本稅,壓縮資本回報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差距,從而顯著弱化“富者越富動態”的頻率。盡管他們提出的這種應對方案被視作隻不過是一種烏托邦,但他們卻堅持認為,它們是“有用的烏托邦”,即便這樣的理想化狀態無法達到,也可以在局部范圍內來實現。

明斯基和皮凱蒂與眾不同的研究方法論

雖然皆數學出身,然后才轉向學習經濟學,但他們卻不約而同地反對西方主流經濟學的數學形式主義,偏愛於運用傳統的文字表達的敘述性方法、簡單明了的算術公式與描述性統計方法,以及綜合社會、政治、歷史和心理等跨學科的分析方法,來闡釋和表達他們主旨宏大、特色鮮明、結論明確和現實感強的經濟思想。在他們看來,經濟學遠非像自然科學那樣已經達到了所謂的“科學性”,而是應當被視為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經濟學與其被稱作“經濟科學”,還不如稱為“政治經濟學”,它尋求合乎科學地研究國家在一國經濟和社會組織中的理想作用,探究何種公共政策和制度可以引領大眾更加接近於理想社會。但是,當今西方主流經濟學卻一直試圖根據其所謂的“科學方法”來自我定義,以至於陷入經濟學數學形式主義的泥潭。因此,他們積極呼吁,經濟學家要想學以致用,必須以現實問題為導向,在方法論選擇上更加務實,並與其他社會科學學科更加緊密地合作。

我們可以從中獲得的啟示

首先,他們重新將經濟思想史上的經濟穩定和分配平等問題納入經濟學研究的中心。長期以來,西方主流經濟學一直或明或暗地假定,經濟增長和資本積累會最終自動實現經濟增長的均衡、穩定和財富收入分配的平等,因而片面地強調生產過程資本增殖的效率,並否定資本積累過程的周期性震蕩和生產條件分配的巨大不平等。最近這場經濟“大衰退”的爆發,使人們意識到西方主流經濟學因脫離社會重大變化的實際,而對發展方向的迷失,於是紛紛去重新“發現”馬克思。其次,我國在經歷了高速經濟增長期后,金融不穩定和收入不平等現象正在逐步抬頭,“明斯基時刻”和“皮凱蒂現象”沒有被關在國門之外。雖然我國有著與歐美日資本主義國家不同的社會制度、國情和發展階段,但未來在繼續強調保增長、提高經濟發展效率的同時,必須密切關注和思考如何保障金融穩定地為實體經濟服務和財富與收入分配的公平。最后,經濟學研究的范式和風格需要轉換,經濟學家需要關注重大理論問題,關注現實經濟社會的重大變化,用能透視現象的理論分析框架系統地指導大量的經驗實証研究。

(責編:李葉、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