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學術之林中,考古學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近些年來,雖然國內陸續翻譯出版了一些水平較高的國外考古學教材,但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實際存在一定距離,不能滿足我國考古學一線教師和專業學生的實際需求。因此,編寫一本反映中國考古學實際的教材,是考古學廣大師生的共同期待和迫切要求。
《考古學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自2009年正式啟動編寫工作以來至2015年春出版面世,前后歷時5年多。為編寫出一本反映我國當前專業水准的《概論》教材,課題組多次組織國內設立考古專業的高校專業負責人或骨干教師參加研討,激蕩思想,交流心得。每一次觀點的碰撞、學術的研討都是裂變,釋放出巨大能量。經過反復考量和審慎編排,《概論》的架構和基本內容綜合體現了國內考古學研究的現狀,適度介紹了國外考古學的進展。可以說,《概論》教材凝聚了課題組和考古學界同行的集體智慧。
最近二十年來,隨著黃河、長江流域等主要地區考古學文化時空框架的基本建立,中國考古學的研究重心逐漸由過去以文化發展序列和譜系為主的年代學研究向社會考古研究轉移。與這一新的轉型發展趨勢相適應,國內考古學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為全面總結並系統反映這一發展趨勢,《概論》首先從考古學的基本概念、學科架構和國內外學科發展歷史的介紹入手,充分考慮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實物資料這一學科特點,分為四個層次依次展開——獲取考古資料基本途徑的田野考古﹔對所獲考古資料的整理、分析和基礎性研究﹔研究內容擴展和上升到環境、經濟、人類社會和思想文化的社會考古研究﹔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面向大眾的公共考古。
在以上各個研究環節的闡述中,我們注意把多年來形成的傳統認識和新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概論》的特點。例如,在作為考古學基礎的“田野考古”中,《概論》在完善傳統田野考古工作方法的同時,注重創新和發展,增加了區域系統調查、發掘和記錄的精細化、考古遺存現場保護、航空考古和遙感考古等新內容。在基礎資料的分析和研究中,在對人工制品的傳統分析基礎上,加大了新技術、新方法的介紹,從而產生出許多新信息、新資料。此外,《概論》教材還特別強調對自然遺存的收集、科學檢測、分析和研究。
為適應我國考古學發展的實際情況,《概論》教材編寫工作始終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指導。例如,古代環境變遷、生業經濟和手工業經濟、古代社會和人口、思想文化等,這些以往研究較為薄弱的環節,隨著中國考古學的轉型而逐漸成為考古學研究的主流。為此,教材辟出三章,圍繞人和人類社會、人類與環境、資源的互動關系等展開了充分闡述。隨著公共考古成為新的社會熱點,人們迫切要求了解考古學的細節和闡釋古代社會的具體過程。對於“如何讓考古學走進當代社會”這一重大現實問題,教材首設專章予以介紹闡釋,並提出中國公共考古學的研究重點應是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考古實踐架構,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考古實踐活動,努力把考古資源真正打造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
教材始終認為,學習和研究考古學,要循序漸進,理論聯系實際。因此,教材在幫助大學生逐步熟悉和掌握考古學的相關概念、技術、方法和理論的基礎上,把考古學的基本技術和方法,如考古地層學、考古類型學、文化因素分析等,融會貫通於個案研究之中,帶領學生逐漸進入考古學研究的科學殿堂。
(作者欒豐實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考古學概論》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