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事關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的前途命運和民族的未來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教師,必須堅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陣地,用理論的魅力和信仰的指引去培養人、感召人、引導人。
立德樹人意蘊雙重,既有立學生之德促其成長之意,又有立教師之德促其育人之蘊。立德樹人導向鮮明,“立德”是前提、基礎,“樹人”是目標、方向。“立德”為“樹人”,欲“樹人”,先“立德”﹔欲“立德”,先立“師德”。師德是教師職業賦予的重要操守,筑牢德性修養,方能夯實職業根基,彰顯世范效應,保障育人效果。
立德是立職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老師就要熱愛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崗位僅僅作為一個養家糊口的職業。有了為事業奮斗的志向,才能在老師這個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績。”忠誠的職業德性是教師立職之基,有忠誠才有自覺,有忠誠才有敬畏,有忠誠才有動力。要成為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教師,必須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愛崗敬業,把教書育人作為畢生從事的事業來看待。唯有如此,才能祛除職業疲勞,消弭職業倦怠,產生根植於內心的職業敬畏,產生持之以恆的職業動力。從忠誠事業的情感出發,教師的精神和心靈就會充實和自信,就願意傾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滿腔熱情,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於思想深處、靈魂深處關心、關愛每一名學生的成長進步。實質上,教師源自於事業的忠誠會自然生成濃郁之愛,這份愛最能走進學生的內心,最能聚焦學生的目光,最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立德是世范之源。教師是學生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對學生的成長發展具有重要的引導、激勵、啟發和鼓舞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學生現實生活中踐行道德規范的鮮活坐標,教師應該自覺加強師德修養,力行師德規范,保持高尚情操,保持本色不變,以身作則,為人師表,言傳身教,以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風范去教育和影響學生。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和創造者,更是德性的示范者和引領者,對學生的教育影響一方面要靠“身正德高”發揮示范效應﹔另一方面還依賴於“淵博學高”涵養人格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緊跟教育發展的需要,緊貼學生成長的需求,勤學、善學、博學,掌握各種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能,不斷完善自身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用豐厚的知識儲備自強其身,以廣博的學識魅力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為師為范,在春風化雨中解渴潤田,於潤物無聲中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發展。
立德是育人之本。師之無德,教之無效。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育人的主旨內涵是立德,立德方能正己,正己才能律人。教師立德樹人,必須集傳道、授業、解惑於一體,用高尚的人格、和藹的態度、端庄的儀表、豐厚的學識去面對學生,培育學生良好的德性修養。“傳道”是育人的核心,教師“傳道”不可空泛而傳,而是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學識、閱歷、經驗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引導和幫助學生在多元價值觀的判斷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授業”是育人的關鍵,教師“授業”不可盲目而授,而是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興趣愛好、成長需求為導向,借助先進技術手段和時代元素傳播現代文化,運用貼近學生的話語啟蒙先進思想,提高育人質量。“解惑”是育人的重點,教師“解惑”不可草率而解,而是要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與學生平等溝通交流,深入細致地做好教育引導工作,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把教育學生與服務學生結合起來,幫助學生處理好學習成才、擇業交友、生活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教師的職業追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合格的老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師首先應該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為師者隻有不斷加強師德修養,增強責任意識,方可“站穩三尺講台,耕好半畝方田”,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積極的貢獻。
(作者李明單位: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