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梅榮政: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性質和靈魂

梅榮政2015年09月10日14:0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性質和靈魂

  CFP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是全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准,對於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為了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緊密聯系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際,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性質和靈魂的解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姓“社”、姓“馬”,這本是題中固有之意。但是,由於“三個倡導”12個概念之范疇內涵的豐富性、文字表達的高度概括性、涉及內容的敏感性、多個概念在東西方的通用性等多種原因,也產生了一些議論。這些議論聚焦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性質,概括起來有兩大方面:一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混同於西方“普世價值觀”,認為價值觀沒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分。二是認為表達核心價值觀的12個概念未能反映“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所議論者在性質和動機上是大不相同的,大致有幾種情況:有的是蓄意混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觀”的本質區別,所發之聲是西方向我國植入“思想病毒”的表現﹔有的是由於有關概念理論辨識難度增大,以致產生誤讀﹔還有的是出自責任心,擔心誤入西方“普世價值”陷阱,從而提出的改進建議。對此,要具體對象具體分析,不可籠而統之。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誤讀的兩大原因

  第一,孤立地、抽象地理解12個詞,忽略了“社會主義”這一定語。

  列寧曾提出一個重要方法論原則:“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12個詞前面的“社會主義”這一定語,從社會歷史上和邏輯上把核心價值觀限定在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社會主義”四個字,點明了我們核心價值觀的社會主義性質,從根本上破除了所謂的西方普世價值的滲透。也就是說,從社會歷史范圍上看,這12個概念是定位於中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含初級的、中級的和高級的)。由在這個歷史階段中我國社會形態的性質、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與現實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際內容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從邏輯方面說,不能認為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僅僅源自這12個概念本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凝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全部本質內容。《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已經作出說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核,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性質和基本特征,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

  關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這裡,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作為社會理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利益群體認同和接受的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作為精神動力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維系當代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作為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通俗表達的“八榮八恥”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這些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最重要最基本的價值關系,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規定性很明確,它絕不是超階級的價值觀。

  進一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觀點和政治理念這兩者絕非互不相干,而是緊密相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明確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准則,正是社會主義道路、制度模式、社會關系在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表達形式。價值目標是黨的基本路線確定的“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一目標的價值表現﹔價值取向是對我國要建成什麼樣的社會關系的價值表達﹔價值准則是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對社會成員的價值規范及落實,從價值層面上標明我們要培養什麼樣的公民。在這裡,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制度是一體的。

  第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誤讀,與忽略概念、范疇的具體歷史性相關。

  任何一個理論概念、范疇都有相對穩定性﹔同時,其內容又有具體歷史性。把握理論概念、范疇,必須堅持唯物辯証法,正確了解和處理好其相對穩定性和具體歷史性之間的關系,從而明確相同的語詞、概念、范疇在不同歷史背景和思想體系下所表達的不同含義。

  例如,愛國。這一詞語歷來表達的就是全體中華兒女對祖國的共同情感和責任擔當。到了社會主義時期,愛國又獲得了新的內涵,即實現了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國際主義的結合。又如,民主。在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下,民主的本質是資產階級專政﹔在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下,則是工人階級(通過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民主專政,即人民當家做主。再如,自由。對工人階級來說,在資本主義雇佣奴隸制度下,自由是出賣勞動力的自由﹔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自由是擺脫了經濟上的剝削和政治上的壓迫以后,全面發展自己的自由。如此等等。

  沿用舊的概念來表達新的內容,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頗為通行。在《資本論》的概念體系中,真正由馬克思獨創的概念並不多,大多是批判地借鑒、改造、加工前人的思想成果而來的。這種情況,我們在毛澤東著作所用的概念中也可以列出很多,如實事求是、知行關系等。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關系,與上面講的實際上是同一問題的不同側面。列寧曾經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學說,即馬克思主義的學說。”很清楚,馬克思主義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又是其指導思想和靈魂,有必要從理論上強調兩者之間的關系。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

  習近平總書記說:“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是共產黨人的命脈和靈魂。”中國共產黨人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發現者和倡導者。作為我國的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提出和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的。這種指導思想,就是作為其命脈和靈魂的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也必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命脈和靈魂,決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性質、基本內容、功能作用和發展趨勢。

  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理論體系。對於中國來說,最根本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即鄧小平同志稱之為“普遍真理”的思想原則,也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根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三個倡導”所明確的12個范疇,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根本理論立場、基本觀點和方法的價值觀表達形式,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理論信仰作為其根本理念、精神內核貫穿始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把我國56個民族、13億多人緊緊凝聚在一起的,是我們共同經歷的非凡戰斗,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培育民族精神,而貫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們共同堅守的理想信念。”如富強,這自然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結果,但更包含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共同富裕原則,還包含共產主義社會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民主,本來就是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目標﹔平等意味著消滅階級﹔自由聯系著“自由人聯合體”,讓每個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民主、自由、平等,在我國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就是人民當家做主。如此等等。

  我們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的“最大公約數”,根本原因在於對社會主義的認同,因為這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無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概括,這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因此,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什麼、為什麼和做什麼,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根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正是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信仰,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根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科學堅持、創新發展和正確運用。

  有人說,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和個人層面還比較容易理解,但在社會層面,感覺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觀不好區別。筆者認為,之所以產生這一疑問,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出自上面講到的原因,即離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整體及其內在聯系,對社會層面的價值要求做了孤立的研究,在對號入座時,找不到“座位”,便產生了疑惑。應該說,這在思想方法上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要求的。列寧曾說:“馬克思主義的全部精神,它的整個體系,要求人們對每一個原理都要歷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聯系起來,都要同具體的歷史經驗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如果我們不是孤立地、而是把三個層面的價值觀范疇同它的定語、同反映它實質的三個重大政治問題,即我們要建設什麼樣的國家、建設什麼樣的社會、培育什麼樣的公民聯系起來,就不會產生這種疑問。

  二是對概念的理解停於表面,不能正確把握以直接論斷為表達形式的真理。一般說來,真理的普遍性越大,概括程度越高,在形式上就越是簡單抽象,就越是具有難以直接從字面上解讀出來的內涵。這樣,在以簡單的話語形式表達普遍性真理時,就潛存著一種危險——被簡單化理解乃至被曲解。

  以上所言,當然不是說這12個概念已經十分完備、不需要進一步凝練了。事實上,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樣重大的理論和政治實踐問題,精准概括本來就不可能一次完成,需要黨和人民持續不斷地努力,廣大理論工作者更要肩負起責任。

   (作者梅榮政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工程“馬克思主義發展史”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歷史理論經典”教材編寫組主要成員)

(責編:李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