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儒學與少數民族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召開

2015年08月27日14:01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

《儒學與我國少數民族哲學關系的歷史發展研究》

課題組協辦“儒學與少數民族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

由西南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主辦,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承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儒學與我國少數民族哲學關系的歷史發展研究”課題組、四川省朱熹研究會協辦的“儒學與少數民族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及社會思想史學會(2015)年會,日前在成都召開。來自北京、天津、內蒙古、雲南、貴州、四川、西藏、新疆等17個省市自治區、50家高校和科研單位及部門的80余名專家學者,圍繞儒學與我國少數民族哲學文化關系發展的歷史階段、基本特征、深刻影響、創造轉化、融匯創新、現實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儒學與我國少數民族哲學文化的關系在歷史發展中呈現出階段性和顯著的基本特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儒學與我國少數民族哲學關系的歷史發展研究”首席專家、西南民族大學楊翰卿教授提出,二者關系由疏到密,由單向度傳播影響到雙向度良性互動融合創新彼此增益,這種漸進關系的歷史發展,可劃分為先秦關系孕育、漢唐傳播影響、宋元明清融合創新三大階段,后兩大階段又可細分為漢魏的初始傳播期、兩晉十六國隋唐的深入影響期、五代十國兩宋的吸納融匯期和元明清的轉化創新期,即三大階段五個時期。四川師范大學蔡方鹿教授提出,離開少數民族哲學的發展,儒學的發展就不完備。儒、佛、道三教之間的融合溝通對於促進各民族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地域文化包括了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與哲學,時代思潮自宋以來則體現出以儒為主,融合儒釋道三教的一本多元特征。西南石油大學徐紀律教授認為,儒學與我國少數民族哲學和文化,表現出互補中形成積澱、吸納中彰顯倫理、融匯中實現升華的基本觀念特征,推動了儒學形態的多元性,促進了我國少數民族哲學文化思想觀念的飛躍提升,豐富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共同精神家園。

回溯歷史,儒學對於我國少數民族哲學文化思想觀念具有程度不同地深刻影響。中央民族大學佟德富教授以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統一政權的元代“尊行漢法”、廣西大學韋玖靈教授以秦漢至近代儒被嶺南長期深刻地傳播影響、雲南民族大學林慶教授對於儒學在白族中深遠影響的考察、天津師范大學娜拉教授關於錫伯族、滿族與清代儒學、青海師范大學李健勝教授從土族土司與儒家政治和儒學等,詳密梳理闡釋了儒學價值觀和哲學思維對於蒙古族、壯族、瑤族、苗族、白族、滿族、錫伯族、土族、布依族、回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教育、社會、思想文化諸方面的不同影響。

歷史上我國各少數民族哲學文化思想觀念對於儒學的融匯創造,彰顯著對於中華民族豐富傳統文化的獨特貢獻。內蒙古大學郭曉麗趙東海教授提出蒙古族以誠敬天、注重親情和個人德性的倫理道德觀念與儒學以仁禮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觀念多有契合﹔雲南大學羅昆副教授闡述了白族理學家李元陽融貫儒釋道、建立以性為本體且富有民族特色的哲學思想,是對宋明理學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西南民族大學李元光劉俊哲教授總結藏傳佛教重密宗(密教)、實修、傳承、群體(家庭)、大眾化、心理等“十重”特征和中觀思想,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刻的理論比較意義﹔華中農業大學蕭洪恩教授提出土家族哲學文化與儒學在歷史淵源、觀念元素上的涵攝互通,形成了其圓融無礙的哲學文化精神﹔新疆師范大學阿不力米提副教授對於維吾爾詩人思想家優素甫人性論觀點與以孟荀為代表的儒家人性論思想的異同進行了深入比較。

專家學者還研討了開展民族哲學研究對於中國哲學創造性轉化、弘揚包括少數民族在內共同創造和積澱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促進民族團結、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

(作者:晗慶,西南民族大學政治學院)

(責編:李葉、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