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工程教材大家談③

張法:中華美學精神的凝結

2015年08月06日14:27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華美學精神的凝結

  《中國美學史》教材是在對自20世紀80年代以降20多種中國美學通史著作進行細致研究后,力圖融匯已有的四大類型——教材型通史、范疇型通史、關聯型通史、跨越型通史之所長,圍繞中華民族的美感特性和理論特點,在“實事求是”原則指導下,展現中國美學實有的特色和精彩﹔同時,在“古為今用”的原則指導下,讓中華美學的傳統特色和文化精髓匯進當代中國走向世界的大潮之中,揭示出中國美學史的學科創新與中華民族新時期民族復興之間的緊密關聯。

  《中國美學史》認為,中國的宇宙觀、天下觀,在實踐中形成的理論形態與文化形態的交融性以及在傳承和開拓中累積的豐富性,是中國美學的主要特質。第一,突出了中國美學是帶有中國“宇宙觀”特點的美學。中國美學的“以氣韻生動為第一”“陰陽相和”“虛實相生”、講究“中”、提倡“和”等文化獨特性都由之而來。第二,突出了中國美學是帶有“天下觀”特點的美學,凸顯了中華民族由東西南北各族共同匯成而帶來的“有容乃大”的天下胸懷。第三,突出了中國美學理論形式的多樣性和交融性。中國美學的理論話語既體現在邏輯連貫的著述中,如荀子《樂論》、劉勰《文心雕龍》、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劉熙載《藝概》等﹔也體現在隨意閑聊的詩話、書格、畫錄、曲品之中﹔還體現在文藝形式如詩歌、散文、題跋、清言中。中國美學的理論特色正是在這種形式的多樣和內蘊的統一中體現出來。第四,突出了中國美學理論自身的發展演進邏輯。從遠古直至明清,中國美學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由內在邏輯而生發出來,具有統一性和可理解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自2009年啟動到2015年出版,《中國美學史》課題組在數次討論中完成了提綱和初稿,又在數次審評中五易其稿。討論過程也是全體成員對中國美學史的學習和提高過程:一次次觀點碰撞,引出一次次的“新境”發現﹔一次次審改稿件,帶來了不斷的重思和升華。這不只是對中國美學史學科應有的總結,更是適應當下時代和大學教學現實需要的學術提升。當然,目前這本《中國美學史》難免存在不足之處,應該也必然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完善。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中國美學史》教材編寫課題組首席專家、主編)

  教材亮點

  ▲從馬克思對歷史文化多樣性的論述入手,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美學史進行了中肯評價。

  ▲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針對性,有助於學生認識中國美感經驗乃至中國文化的特點,增強民族認同和審美認同。

  ▲運用現代美學觀念對中國古代美學史進行了清晰的勾勒、框架的設計和具體的闡述,從中提煉出中國美學史特有的品格和形態。

  ▲論述涉及詩文、歌舞、書畫、器物、建筑等多個領域的美學特點,視野開闊,信息豐富。

(責編:實習生、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