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① 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總體進展按計劃進行。自立項以來,出版階段性著作2部,共發表階段性論文66篇,其中,被國際權威索引A&HCI收錄10篇,被中國人文社科索引CSSCI收錄31篇。組織召開“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等國內學術研討會共7次。
各項子課題按設計所進行的研究正常展開。項目組每年不定期召開全體子課題負責人碰頭會議和1次學術研討會。已經分別於2011年3月20日、2011年8月5日、2011年12月16日召開3次全體子課題負責人碰頭會議之后,又與2012年12月、2013年11月、2014年5月分別召開了子課題負責人碰頭會議。通過會議溝通,解決了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子課題之一“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總論卷”,負責人為傅守祥教授。該卷主要從外國文學經典的生成要素、建構方式、演變過程、傳播途徑、譯介轉換、影視改編、影響研究等方面入手,審視與反思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中的精神基因、生命體驗與文化傳承。現正按照研究計劃順利進行中。已經完成70%左右。課題負責人傅守祥教授2011至2013年多次訪問英國和美國,搜集研讀了大量英文資料,順利撰寫了相關章節的內容。該卷在2011-12年發表若干篇論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來又發表了《經典化與經典性》、《文學經典的生成譜系與傳播機制》、《外國文學經典的跨文化溝通與跨媒介重構》、《大眾文化語境下經典的異質重現》、《影視改編與文學經典傳播途徑的革新》等多篇論文。
子課題之二“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古代卷(上)”,負責人為吳笛教授。該卷主要考察自古埃及、古希臘羅馬直到中世紀的文學經典,探討《神曲》等重要文本的形成過程、翻譯、改編以及跨媒體流傳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變異以及對人類思想的形成所發生的影響。該卷已經完成85%左右的篇幅。《但丁〈神曲〉的生成與傳播》、《〈吠陀〉的生成與傳播》、《騎士文學的生成與傳播》、《十四行詩的生成與傳播》等大部分章節已經完成。該卷在2011-12年發表若干篇論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來又發表了階段性成果《論但丁〈神曲〉的跨媒體傳播及其變異》、《“破曉歌”的歷史變遷與現代變異》、《“走自己的路,讓人們說去吧”——但丁還是馬克思?》等多篇論文。
子課題之三“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古代卷(下)”,負責人為張德明教授。該卷主要考察14世紀至16世紀(即文藝復興時期)的外國文學經典。該部分的重點包括莎士比亞、拉伯雷、賽萬提斯等世界文豪的經典作品翻譯和傳播研究。本子課題進展情況正常順利,目前已經完成項目的75%左右。該卷在2011-12年發表若干篇論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來又發表了階段性成果《儀式化復仇的困境——〈哈姆雷特〉悲劇成因新探》、《十六世紀拉伯雷的經典化過程》、《17世紀莎士比亞的經典化過程》、《〈烏托邦〉:文本、修辭與當代闡釋》等論文共10篇。
子課題之四“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近代卷(上)”,負責人為彭少健教授。該卷主要研究17世紀和18世紀的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重點探究古典主義文學、巴洛克文學、玄學派文學、啟蒙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該卷現正按照研究計劃順利進行中,已經完成80%左右。該卷的階段性成果主要以專欄形式在《浙江傳媒學院學報》發表。該卷在2011-12年發表若干篇論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來又發表的階段性成果有《多恩詩歌科學特質的文化闡釋》、《威廉•布萊克在西方的經典化過程》、《論〈瓦爾登湖〉在美國本土的經典化生成》、《從〈格列佛游記〉的電影改編看經典的穩定性與開放性》、《<烏托邦>:文本、修辭與當代闡釋》等多篇論文。
子課題之五“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近代卷(下)”,負責人為蔣承勇教授。該卷為19世紀外國文學經典研究,主要探究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中的經典的產生和傳播。該卷尤其關注狄更斯、普希金、托爾斯泰等世界文壇巨匠的重要作品在中國的流傳和影響。該卷初稿已經完成,現正在定稿過程中。該卷在2011-12年發表若干篇論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來又發表的階段性成果有《普希金,俄羅斯民族精神的象征》、《專為下層寫作的狄更斯》、《〈雙城記〉:美德與恐怖演繹的人性之善惡》等多篇論文。2013年在《浙江工商大學學報》開設專欄討論本卷重點作家狄更斯研究“筆談”,共有5篇論文發表,並全部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
子課題之六“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現代卷”,負責人為范捷平教授。主要探究自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的外國文學經典的生成、演變與傳播,重點關注的是象征主義文學、意象主義詩歌、意識流小說等現代主義文學經典的生成和傳播。該子課題按計劃開展研究,進展正常,已經完成70%左右。該卷在2011-12年發表若干篇論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來又發表的階段性成果有《歐美詩歌中的海洋意象及其生態意蘊》、《生的困局與情境的藝術——論〈伊豆的舞女〉的內涵和經典性》等多篇論文。
子課題之七“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當代卷”,負責人為殷企平教授。主要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的外國文學經典的生成與傳播。二戰后的文學則更多致力於擺脫人性異化的恐懼及失去精神家園的焦慮。很多作家敏銳地感受到了這一時代特征,開始了自己作為一個人文思想者尋求出路的精神探索。該子課題進展情況良好,初稿已經全部完成,現在正修訂第7稿,處理各章之間的銜接等一些問題。該卷在2011-12年發表若干篇論文之后,自2012年6月以來又發表的階段性成果有《“擺渡”:當代西方詩歌的精神淵源》、《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被消費的印度》、《〈麥田裡的守望者〉在中國的傳播與失落》、《“非家”的風景—納博科夫筆下的風景想象》等十余篇論文。
② 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調研數據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整理、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等)﹔
1)調研及文獻資料收集整理情況
a. 課題組通過調研,廣泛收集相關的文獻資料,並進行整理。課題組已經收集整理課題所需的中外文圖書資料近1000冊,名著改編的影像資料近百種。
b. 結合浙江大學985工程項目,翻譯整理當代文學研究學術著作,由子課題負責人范捷平教授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目前已經出版10多種,另有多種正在翻譯過程中。其中吳笛組織翻譯並且購買了版權的伯克的《文學形式哲學》、文德勒的《音樂與樂音:詩歌•詩人•詩論》、伊戈爾頓的《英國小說導論》等都已經完成,對課題組相關課題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c. 課題組還結合課題,對於過去沒有翻譯成中文的一些重要古代文學文本以及研究著作進行系統翻譯,其中包括《希臘羅馬神話》、《亞瑟王傳奇》、《羅賓漢》以及英國、北美、法國、印度、德國的經典童話等。既為課題組提供了一手資料,同時也將部分文本公開出版,為經典普及作應有貢獻。由吳笛主編的《想經典叢書》便是這一理念的產物,目前已經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20種。
2)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國際合作情況
a. 學術會議。課題組以該課題的研究領域為名,召開了多次國內學術研討會。繼2011年12月17-19日課題組在浙江傳媒學院召開學術會議“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浙江大學召開“人文學術文獻翻譯與傳播研討會”等4次研討會之后,又召開了3次規模較大的學術研討會。
2012年11月23-24日,“2012•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學術研討會”在浙江杭州海外海西溪賓館和西溪598賓館隆重舉行,項目首席專家吳笛教授以及子項目負責人蔣承勇教授、彭少健教授、張德明教授、范捷平教授、殷企平教授等參加了會議。這次研討會主要有來自省內高校以及周邊地區的安徽、福建、湖南、江西等省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共120余人。
2013年11月8日至10日,在寧波大學召開了“2013年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暨外國海洋文學學術研討會”。 項目首席專家吳笛教授以及子項目負責人蔣承勇教授、彭少健教授、張德明教授、范捷平教授、傅守祥教授等參加了會議。來自浙江省內高校以及來自河南、江蘇、湖南等其它省份的130多位從事外國文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
2013年12月28日,在浙江新世紀大酒店組織召開了“世界文學經典普及與傳播研討會暨《想經典叢書》首發式”。項目首席專家吳笛教授以及子項目負責人張德明教授、傅守祥教授等參加了會議。本次會議的主題是“世界文學經典的普及與傳播”,旨在總結我省在世界文學經典普及與傳播領域所取得的成績,探討世界文學經典普及與傳播的規律。來自省內高校和出版界長期致力於世界文學經典普及和傳播工作的專家和學者們共50余人參加了會議。
2012年8月2日-3日,子課題負責人,中國外國文學教學研究會會長蔣承勇組織召開了“外國文學經典傳播與民族文化建設研討會”。會議就“俄羅斯經典文學的傳播”、“接受與流變:莎士比亞在近現代中國”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研討。來自國內高校的3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此外,子課題負責人碰頭會也不定期地召開。分別在2012年11月、2013年5月、2014年4月召開了子課題負責人碰頭會,溝通協作。各個子課題也不定期召開交流會議,如子課題之五負責人蔣承勇2013年在杭州召開了部分撰稿人的專題研討會,交流研究體會和寫作情況﹔子課題之七負責人殷企平召開了多次撰稿人的專題定稿會議。
b. 學術交流、國際合作。首席專家和子課題負責人就部分前期研究成果在復旦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寧波大學、溫州大學等單位進行學術交流共約20人次。邀請國內外專家到杭州就該課題進行學術講座共7人次。出國交流訪學15人次。子課題負責人殷企平、傅守祥、課題組成員應曉敏、李小林等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等高校進行為期一年左右的訪學。子課題負責人蔣承勇、彭少健、范捷平等多次短期出國交流或參加學術會議。
③ 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及採用情況等)﹔
成果發布會主要有2013年12月28日,在浙江新世紀大酒店組織召開了“世界文學經典普及與傳播研討會暨《想經典叢書》首發式”。在叢書的《總序》中,主編吳笛陳述了《想經典叢書》與“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這一項目的關系,並且認為,“注重外國文學經典在中國的普及和傳播,其目的是探究外國的文學怎樣成為我國民族文學的有機組成,並且對文化中國形象塑造方面發揮應有的重要作用。”而且認為:“外國文學經典,更是人類思想文化的濃縮,閱讀的過程,是求知的過程,是接受啟蒙、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是參與作者創造和提升智性的過程。因此,文學經典,是我們整個人生的教科書,是我們取之不盡的思想的源泉。”本次會議受到了浙江電視台、杭州電視台、銅陵電視台、浙江日報、都市快報、錢江晚報、每日商報、青年時報、中國教育報、浙江教育報、《浙江社會科學》雜志社等等多家媒體的關注。
報送的《工作簡報》主要有“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開題論証會順利舉行”、“‘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項目召開專題學術研討會”、“2012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等。
國家社科基金專刊投稿的並在《中國社會科學報》刊載的有《外國文學經典研究的轉向與拓展》(吳笛)。
自2012年以來召開的多次“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學術研討會”也通過有關媒體進行了宣傳。尤其是通過“浙江社科網”、“浙江作家網”、“浙江外國文學網”、“浙江大學人文社科網”、《錢江晚報》等進行了廣泛的宣傳。項目階段性成果除了在權威刊物上發表之外,還以專欄的形式發表,其中,《浙江傳媒學院學報》已經刊發二次專欄文章,共發5篇論文﹔《浙江工商大學學報》已經刊發一次專欄文章,共發5篇論文﹔《中文學術前沿》已經刊發二次專欄文章,共發6篇論文。
④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a. 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
一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個子課題之間在銜接方面出現過少量差錯。有些文學經典,由於學界存有爭議,究竟放在哪個部分更為合適,仁者見仁,所以出現了個別研究對象重疊現象。經過子課題之間的溝通和協調,這一問題基本得以解決。還有就是子課題之一“總論卷”與其他各卷的關聯和銜接,也出現過一些問題,今后的研究過程中仍需要進一步加強溝通、研討和交流。
二是譯名和版本問題。由於課題涉及到的文本和作家較多,各卷所參考的工具書和經典文本不盡相同,所以,出現了譯名不統一以及參照譯本不一致的情況。為改進這一問題,計劃在最后終稿審稿過程中,制定一個譯名表,按拼音順序將各卷出現的作家名、作品名以及其他專有名次收集整理,制定譯名表,統一各卷。
b. 研究心得。
研究心得主要有兩點。一是認為如何發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在學界的引領和輻射作用。作為基礎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不僅需要“閉門”靜心寫作,更需要“開門”熱烈研討﹔不僅需要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研討,更需要發揮課題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引導更多的學者,尤其是青年學者關注這一研究領域,在外國文學經典的源語生成和譯入語傳播方面積極開拓,發揮作用,讓課題在培養新的人才、在拓展研究范疇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並努力探索該項課題的延伸性研究。“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關注學術研討,而且已經吸引了一批青年學者關注這一研究。一些青年學者不盡在這一研究領域發表了具有原創性的論文,而且還以拓展研究或個案研究獲得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二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處理好學術研究與文化普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同樣顯得重要,應該讓文化研究者成為合格的文化傳播者或文化使者,並充分發揮文化使者的作用。尤其是研究外國文學經典的傳播,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更具有重要的傳播和普及等現實意義。外國文學經典在文化普及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我們不可忽略。譯介、推廣、普及外國文學經典,同樣是我們的使命,因為優秀的文化遺產不僅應該在審美的層次上而且應該在認知的層面上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去除低俗,積極向上。
⑤ 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沒有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進展情況。
二、研究成果情況
1)“破曉歌”的歷史變遷與現代變異(論文,2012年10月) 作者:吳笛﹔
主要觀點:本文認為,作為一種特定的文學形式,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拉丁語詩歌中,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得以繼承和開拓,同時不斷發生變異,獨特地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在中世紀“普羅旺斯抒情詩”中,可以看出“破曉歌”所體現的反封建精神﹔在十七世紀英國玄學派詩歌中,可以感知“破曉歌”所反映的獨特的宇宙觀以及相應的“發現”意識和進取精神﹔而在20世紀西方詩歌中,可以領會“破曉歌”所反映的時代困惑。正是在“破曉歌”這一系列變遷中,展現著這一文學形式的獨特的認知價值和藝術魅力。
學術價值:國內外學界對“破曉歌”缺乏深入研究,偶爾提及時,也普遍認為,“破曉歌”是中世紀的特產。本文認為這一形式最早出現在古羅馬拉丁語詩歌中,從而將破曉歌的形成向前推了數百年。同時,本文系統論述了“破曉歌”的現代意義和現代變異。
社會影響: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3期全文轉載,並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之一的A&HCI收錄。
2)“擺渡”:當代西方詩歌的精神淵源(論文,2012年8月)作者:殷企平﹔
主要觀點:“擺渡性”是西方詩歌經典的核心要素。除了命名當下的現實和體驗之外,詩人/擺渡人還負有另一層使命: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這種使命和訴求,雖然在當代變得異常困難,然而詩人們仍然在奮力擺渡,在疼痛中收獲,在沙漠裡行舟。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
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1期全文轉載,並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之一的A&HCI收錄。
3)也談西方詩歌經典的“擺渡性” (論文,2013年12月)作者:陳敏﹔
主要觀點:殷企平在《經典即“擺渡”:當代西方詩歌的精神淵源》一文中提出:“擺渡性”是西方詩歌經典的核心要素。本文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此“擺渡性”進行進一步探討:首先,通過對策蘭詩歌的細讀發現詩人對其擺渡人�譯者身份的自覺意識﹔其次,以英國詩人貝哲曼為例,從詩人的自覺、自省和自律出發,重新審視並發掘當代詩歌經典書寫快樂的一面﹔再次,詩歌語言的“陌生化”既是“連接”時空的產物,也往往是不同文化形態和藝術形式之間對話的結果,從中反映出詩歌經典生成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因而,西方詩歌的“擺渡性”不僅是雙向的,更是多面的、多層次的。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
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4期全文轉載,並被國際三大檢索系統之一的A&HCI收錄,獲杭州市外文學會優秀論文獎。
4)《儀式化復仇的困境——〈哈姆雷特〉悲劇成因新探》(論文,2013年12月),作者:張德明﹔
主要觀點:本文從悲劇這個劇種的本質特征及其相關的貴族文化意識出發,對《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復仇行動的延宕問題作了新的解讀,認為哈姆雷特內心深處有著極其濃厚的貴族文化意識,他試圖為自己的復仇行動找到一個與其王子身份和貴族意識相稱的公開的、儀式化的機會,但始終未能找到。這也是他一直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結果造成玉石俱焚的悲劇結局根本原因。但是,從詩性正義的角度看,哈氏最終還是完成了他為自己設定的復仇大業,既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完成了父王的遺願,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和重建了被他的叔父顛倒了的倫理秩序和社會規范。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
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全文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
5)專為下層寫作的狄更斯(論文,2012年10月),作者:陸建德﹔
主要觀點:狄更斯批判自己身處的社會,同時又不願看到它被貧富差別和階級仇恨所撕裂。他相信普通英國人的道德和信仰,愛護英國社會,毫不懷疑它自我更革的能力。狄更斯從來不以激起怨憤和仇恨為目的,他以寬厚仁愛的大心融化堅冰,奮力驅散他在《荒涼山庄》中刻畫過的無處不在的濃霧。狄更斯小說裡總是有這些以善德感人的下層社會小人物,《小杜麗》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一例。她待人誠懇善良,富有自我犧牲的精神。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狄更斯的樂觀主義才不顯得空泛。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
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6)《雙城記》:美德與恐怖演繹的人性之善惡(論文,2012年10月),作者:蔣承勇﹔
主要觀點:狄更斯的人道主義思想是建立在《聖經》基礎上的。兒童是促使狄更斯的思想與基督教結緣的重要因素,因為在狄更斯的心目中,“兒童”即人性的自然純真以及美與善。狄更斯人道理想的核心是倡導愛與善,他希望人們永葆童心之天真無邪,從而使邪惡的世界變得光明而美好。狄更斯把美好的童年神聖化和倫理化了。他把兒童作為人性善的象征,認為童性與神性相通,人若都能保持兒童的天真與善良,愛的理想就能得以實現。兒童的純真與善良→基督之愛→宗教人本主義,這是狄更斯從精神意識到情感心理的三個層面,這是一個分層次的“三位一體”。正是這種兒童的純真、善良與基督式廣博之愛的結合,使狄更斯總是用善與愛這一平面鏡去觀照現實生活。他的小說廣泛地展現了資本主義文明背后的邪惡和弱小者的苦難,人道主義的道德評判與同情成為他創作的一種基調。
學術價值、社會影響:
人大復印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注:2010年立項的重大項目主要填寫2012年6月以來的研究成果情況。
序號 |
成果名稱 |
作者 |
成果形式 |
刊物名或出版社、刊發或出版時間 |
字數 |
轉載、引用、獲獎等情況 |
1 |
“破曉歌”的歷史變遷與現代變異 |
吳笛 |
論文 |
《外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5期 |
12000 |
A&HCI收錄﹔CSSCI收錄﹔人大復印資料2013年第3期全文轉載 |
2 |
吳笛、 凌喆 |
論文 |
《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3期 |
15100 |
A&HCI收錄﹔CSSCI收錄 |
|
3 |
吳笛 |
論文 |
《光明日報》2013.9.22 |
3000 |
|
|
4 |
歐美詩歌中的海洋意象及其生態意蘊 |
吳笛 |
論文 |
《新世紀外國文學:傳承與發展》,海洋出版社,2012年8月版 |
10000 |
|
5 |
論但丁《神曲》的跨媒體傳播及其變異 |
吳笛 |
論文 |
《外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4期 |
12000 |
A&HCI收錄﹔CSSCI收錄 |
6 |
母性意識的缺失與女性自由的迷障——〈包法利夫人〉中艾瑪形象的重新審視 |
傅守祥、林琳 |
論文 |
《吉首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年第3期 |
15000 |
|
7 |
文學經典的生成譜系與傳播機制 |
張德明 |
論文 |
《浙江大學學報》,2012第6期 |
10000 |
CSSCI收錄 |
8 |
儀式化復仇的困境——《哈姆雷特》悲劇成因新探 |
張德明 |
論文 |
《寧波大學學報》, 2013第6期 |
9000 |
人大復印資料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 |
9 |
《烏托邦》:文本、修辭與當代闡釋 |
楊曉雅 |
論文 |
《國外文學》,2014第2期 |
6000 |
CSSCI收錄 |
10 |
大眾文化語境下經典的異質重現——以《坎特伯雷故事集》為例 |
王榮 |
論文 |
《當代電影》 2014年第6期 |
6000 |
CSSCI收錄 |
11 |
“移步不換形”:〈血手記〉和〈欲望城國〉的迥異“移步”》 |
李小林 |
論文 |
《戲劇藝術》, 2013第3期 |
6500 |
|
12 |
“走自己的路,讓人們說去吧”但丁還是馬克思? |
姜岳斌 |
論文 |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12年06期
|
7000 |
|
13 |
17世紀莎士比亞的經典化過程 |
彭建華 |
論文 |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3年第6期 |
6500 |
CSSCI收錄 |
14 |
文學經典與莎士比亞經典化 |
彭建華 |
論文 |
《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13第4期 |
6000 |
|
15 |
拉伯雷的漢譯與批評 |
彭建華 |
論文 |
《宜春學院學報》,2013年第1期 |
6000 |
|
16 |
經典的傳播與拉伯雷的現代閱讀 |
彭建華 |
論文 |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2期 |
6500 |
|
17 |
20世紀中國的拉伯雷翻譯與批評 |
彭建華 |
論文 |
《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5期 |
8000 |
|
18 |
十六世紀拉伯雷的經典化過程 |
彭建華 |
論文 |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5期 |
7500 |
CSSCI收錄 |
19 |
拉伯雷的英語翻譯與批評 |
彭建華 |
論文 |
《外語學刊》,2014年第5期 |
7200 |
CSSCI收錄 |
20 |
多恩詩歌科學特質的文化闡釋 |
沈 楊 |
論文 |
《江西社會科學》, 2012年第3期 |
7000 |
CSSCI收錄 |
21 |
威廉·布萊克在西方的經典化過程 |
論文 |
《國外文學》, 2013年第3期 |
6500 |
CSSCI收錄 |
|
22 |
論《瓦爾登湖》在美國本土的經典化生成 |
論文 |
7000 |
|
||
23 |
張素玫 |
論文 |
8500 |
|
||
24 |
從《格列佛游記》的電影改編看經典的穩定性與開放性 |
許淑芳 |
論文 |
9000 |
|
|
25 |
格林童話的版本演變 |
張素玫 |
論文 |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
|
7000 |
|
26 |
論文 |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3年第6期
|
8000 |
|
||
27 |
張德明 |
論文 |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2013年第4期 |
7000 |
|
|
28 |
專為下層寫作的狄更斯 |
陸建德 |
論文 |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
6000 |
人大復印資料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
29 |
《雙城記》:美德與恐怖演繹的人性之善惡 |
蔣承勇 |
論文 |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
6500 |
人大復印資料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
30 |
狄更斯的紳士情結 |
張德明 |
論文 |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
6500 |
人大復印資料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
31 |
陰霾城市裡的一縷陽光:漫談狄更斯 |
武躍速 |
論文 |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
6000 |
人大復印資料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
32
|
從《遠大前程》到《孤星血淚》:小說改編電影的范本 |
王欣 |
論文 |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
6000 |
人大復印資料2013年第2期全文轉載 |
33 |
“擺渡”:當代西方詩歌的精神淵源 |
殷企平 |
論文 |
《外國文學研究》2012年第4期 |
9000 |
A&HCI收錄﹔CSSCI收錄 |
34 |
經典化與經典性 |
殷企平 |
論文 |
《中文學術前沿》(第六輯)﹔2013年
|
8000 |
|
35 |
價值語境下的認知與情感 ——謝默斯·希尼詩歌的經典性 |
殷企平 |
論文 |
已經被《外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5期 |
9000 |
A&HCI收錄﹔CSSCI收錄 |
36 |
也談西方詩歌經典的“擺渡性” |
陳敏 |
論文 |
《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第6期 |
8000 |
A&HCI收錄﹔CSSCI收錄2014年4月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並獲杭州市外文學會獎 |
37 |
拉什迪《午夜的孩子》中被消費的印度 |
蘇忱 |
論文 |
《當代外國文學》2014年(1) |
8200 |
CSSCI收錄 |
38 |
“非家”的風景—納博科夫筆下的風景想象 |
何暢 |
論文 |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年(6) |
8000 |
CSSCI收錄 |
39 |
《麥田裡的守望者》在中國的傳播與失落 |
管南異 |
論文 |
《外國文學研究》2013年(2) |
8500 |
A&HCI收錄﹔CSSCI收錄 |
40 |
庫切“自傳三部曲”中的人稱、時態與自我 |
庄華萍 |
論文 |
《外國文學》2013年第3期 |
7000 |
CSSCI收錄 |
41 |
國內外庫切研究述評 |
庄華萍 |
論文 |
《寧波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
9000 |
|
42 |
安妮·塞克斯頓詩歌經典的生成與建構 |
張逸旻 |
論文 |
《浙江社會科學》 2013.10 |
7000 |
CSSCI收錄 |
43 |
在路上:《中央車站》的符號學及宗教闡釋 |
張逸旻 |
論文 |
《當代電影》 2014.06 |
6000 |
CSSCI收錄 |
44 |
生的困局與情境的藝術——論《伊豆的舞女》的內涵和經典性 |
謝志宇 |
論文 |
《中文學術前沿》第七緝,2013 |
12000 |
|
45 |
《思緒之狐》:休斯的一個詩學起點 |
凌喆
|
論文 |
《中文學術前沿》,第5輯,2012年 |
8000 |
|
46 |
影視改編與文學經典傳播途徑的革新 |
楊世真 |
論文 |
《廣州大學學報》,2014年第3期 |
7500 |
|
47 |
《日瓦格醫生》之形式經典性 |
陳新宇 |
論文 |
《外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3期 |
12000 |
A&HCI收錄﹔CSSCI收錄﹔獲2013年外國文學年會優秀論文獎 |
48 |
外國文學經典電影改編的傳記化模式 |
吳斯佳 |
論文 |
《中文學術前沿》,第6輯,2013年 |
8000 |
2013年外國文學年會優秀論文獎 |
49 |
論弗瑞諾詩歌中的浪漫主義抒情特征 |
張麗萍 |
論文 |
《中文學術前沿》,第6輯,2013年 |
12000 |
|
50 |
“后現代”視野中的拉美魔幻現實主義 |
許志強 |
論文 |
《中文學術前沿》,第5輯,2012年 |
8000 |
|